当前位置:首页 > 徽州木雕的底蕴和特色
徽州木雕的底蕴和特色
木雕是一种“民间工艺”。古代徽州木雕具有其独特的底蕴和特色。 中国传统的儒学给徽州木雕带来了独特的文化底蕴。在儒学思想的熏陶下,古徽州地区木雕的风格和素材都深受其影响。古徽州的木雕,无论是官宦巨贾,亦或是普通民居,尽管形式种种、材料各异,但究其内质无不体现出了儒家文化的“忠义”、“仁礼”等精神内涵。
在古徽州,自宋以后,逐渐形成了“十室九商”、“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的太平景象。又因这里是理学的故乡,儒家观念影响深远,先儒名贤比肩接踵,普通老百姓中“肩圣贤而躬实践者”也很多。故这里被比拟为孔孟故里,成了仁义礼治之邦,“东南的邹鲁”。正是这种儒学主宰了徽州人的思想行为,让“孝道”、“忍让”、“崇王”、“恩
荣”、“忠义”、“小康之世”等反映儒家文化内涵的雕刻找到了现实中依存的思想基础。
位于宏村中的承志堂,是一座保留比较完好的徽商宅第,在其前厅的额枋上就雕刻有大型木雕《唐肃宗宴官图》,前厅中门上亦雕有《百子闹元宵》,东西两边还雕刻有《三英战吕布》、《战长沙》、《长坂坡》等富有寓义的浮雕。在后厅的额坊上雕的是《郭子仪拜寿》,南向梁坊上雕刻的是《九族共荣图》,即《百忍图》。这些雕刻寓意明确,内容系统而完整,所雕刻的形象生动直观。这不得不令人感慨古徽州木雕的独特文化底蕴。
除却那厚重的文化底蕴,徽州木雕独特的取材和雕刻手法更是其区别于中国各地木雕的标志。 古代,徽州地区由于林木资源非常丰富,木雕通常选用当地所产的质地细美、纹理清晰、材质柔软、易
于雕刻的木材,常见的如松木、杉木、梓木、樟木、柏木、白果等亚硬或软木。徽州木雕对材质没有过分的讲究,却很注重画面的题材和工艺的精美,从而表现出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也正是因为对材料要求不高,所以使得当地几乎每户人家都能用木雕来进行装饰。 徽州木雕一般都是在一定的材料上雕刻,且雕刻刀法有考究。因此,一把优质的雕刀就是基本工具。木雕所采用的刀具形状基本大同小异,刀头形状大小尖圆都较常见,但其制成的材料各有不同。木雕因为主要是选用质地较软的木材,所以通常采用钢制。木雕的雕刻类型大致有浅浮雕、深浮雕、透雕、圆雕、镂空雕等,工艺流程也大体相同。一般包括备料、放样、粗胚、细胚、修整等几个阶段。徽州木雕的绘画性很强,且每个作品的正面欣赏效果最佳。每一块或一组均是在一个平面上,采用阳刻的手法,依据画面的结构逐渐递加,
使层次感得以加深。它们的形体受雕刻材料的实用板面所约束,处理层次在雕刻所及深度的平面上进行变化,具有极强的整体感。为了使层次显得更丰富,在统一中寻求变化,雕刻装饰的角度、安装时所需的技巧、讲究的欣赏角度以及花边的配置甚至都可以不放在一个平面上。广大民间艺人在进行木雕创作时,技术熟练者就好像是在进行绘画一般,而绘画也是很讲究笔法的,像刚柔疾徐、提顿按挫、钩回曲直等。即使是使用同样的刻刀,方法也是不尽相同,如复刀、拙刀、冲刀、飞刀、涩刀、轻刀、切刀、迟刀、单入刀、双入刀等。而且,不同的刻法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刀力效果,如冲、切、铲、凿、刮、挑、划、削、疾、徐、迟、顿等。因此,可以在木材上雕出许多不同特点的形象。木雕的工艺精妙,形象生动,而且其层次非常丰富,少者几层,多者可达十几层,其中尤以清朝鼎盛时期的木雕尤为突出。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