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钢的热处理及表面热处理

钢的热处理及表面热处理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 10:04:40

淬火是热处理中应用最广的工艺之一。 一、淬火的目的

定义:将钢件加热到 AC3或AC1 临界温度以上,保温一定时间,然后以适当速度冷却获得马氏体和(或)贝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目的:获得马氏体和(或)贝氏体组织,提高硬度、强度、耐磨性以满足零件的使用性能。

从工艺的角度出发,淬火温度和淬火介质的选择是影响淬火效果的重要因素,而这些都取决于钢和合金的性质。 二、淬火加热温度的确定

1.碳钢加热温度的确定

碳钢的淬火加热温度由Fe-Fe 3 C相图确定,其目的是淬火后得到高硬度的细小马氏体。(图示)

亚共析钢:Ac3+30~50℃;完全A化,获得细小A晶粒,淬火后可得细小M组织,无F相,强度硬度较高。

共 析 钢:Ac1+30~50℃。得到细小M。

过共析钢:Ac1+30~50℃。原因:保留一定量的 Fe3C,HRC↑,耐磨性↑;同时,A中C%↓,获得的M中C%↓M过饱和度↓,从而使M脆性↓,Ar%↓;若淬火温度过高→A粗大→M粗大→力学性能↓,同时,淬火应力↑→变形,开裂↑。

所以,过共析钢在此温度范围内加热,其组织为细小晶粒A和细小均匀分布的未溶碳化物。淬火后组织为片状M基体上均匀分布着细小的碳化物和极少量Ar,这种组织具有高的强度硬度,耐磨性好,脆性相对较小。

2.合金钢加热温度的确定

对于合金钢的淬火温度,可根据其临界温度及所含合金元素的性质,参照上述原则确定。一般是:Ac1 或Ac3+50~100℃。 三、淬火介质

理想淬火介质:6500C以上,慢,减小热应力;650-4000C,快,避免与C曲线相交;4000C以下,慢,减小淬火应力,防止变形和开裂。

常用淬火介质有:水、水溶液、矿物油、熔盐、熔碱等。 新型淬火剂: 有聚乙烯醇水溶液和三硝水溶液等。

水 盐水或碱水 机油 盐浴或碱浴

冷却能力 强 更强 较弱 介于水油之间 变形开裂倾向 大 更大 较小 小

适用范围 小而简单 碳钢及低 合金钢淬火 小而复杂、变形要

的碳钢件 合金结构钢 求小的重要零件

四、淬火方法

淬火方法的分类是以冷却方式的不同划分的,常用的淬火工艺方法有:单介质淬火、双介质淬火、分级淬火和等温淬火。(每种方法要有举例)

1.单介质淬火

将加热奥氏体化后的钢件放入单一淬火介质中,连续冷却到室温的操作方法。碳钢的水中淬火,合金钢的油中淬火都是单介质淬火法。特点:操作简单,易于实现自动控制,但水中淬火变形与开裂倾向大;油中淬火冷却速度小,淬透直径小,大件无法淬透。只适用于形状简单、尺寸较小碳钢和合金钢工件。

2.双介质淬火

用两种冷却介质。先浸入一种冷却能力强的介质中,待冷却到接近Ms点时立即转入下一种冷却能力弱的介质中的操作方法。如先水后油、先水后空气等。特点:在马氏体转变区冷速减慢,可减小应力,减少变形、开裂倾向,但不好掌握。适用于中等尺寸、形状复杂的高碳钢和尺寸较大的合金钢工件。

3.马氏体分级淬火

将加热奥氏体化的钢件,先浸入温度稍高或稍低于钢的Ms点的液态介质中,等温保持适当时间,然后取出空冷到室温,以获得马氏体组织的淬火工艺,也称分级淬火。

淬火介质:燃点较高的油、盐浴和碱浴。

等温目的:使工件表面和心部温度均匀。等温过程中不发生组织转变,马氏体中空冷条件下进行。

淬火后组织:马氏体。

特点:工件温度均匀,组织转变缓慢,减小应力,变形开裂倾向显著降低。 应用:适用于变形要求严格且尺寸不大的工件。

4.下贝氏体等温淬火

将奥氏体化后的钢件放入稍高于Ms温度的盐浴中,等温保持一定时间,使奥氏体转变为下贝氏体的淬火工艺,也叫等温淬火。

淬火介质:盐浴或碱浴。

等温目的:得到综合性能良好的下贝氏体组织。等温时间由钢的TTT曲线确定,一般为30~60min,较分级淬火时间要长,等温过程中过冷A向下贝氏体组织转变。

淬火后组织:下贝氏体。

特点:减小淬火应力,防止变形和开裂,零件综合力学性能好。

应用:主要适于形状复杂、截面不大、要求精度高并具有良好强韧性的零件。 另外,还有采用复合淬火工艺的。工件急冷至Ms以下获得10%~20%马氏体,然后在下贝氏体温度区等温。这种冷却方法可使截面较大的工件获得(M+B下)组织。预淬时形成的马氏体可促进贝氏体转变,在等温时又使马氏体回火。复合淬火多用于合金工具钢工件,可避免第一类回火脆性,减少残余奥氏体量即变形开裂倾向。

5.冷处理

马氏体的转变特点是转变不彻底,总是存在残余奥氏体。为了减少组织中残余奥氏体量,生产中常采用冷处理的方法。

工艺过程:把淬火后的钢件冷却到室温以下某一温度,并停留一定时间,使残余奥氏体充分转变成马氏体。

冷却介质:常用的是干冰和液氮。

目的:(1)减少残余奥氏体量,稳定尺寸;(2)提高硬度和耐磨性。

应用:主要用于要求高硬度高耐磨及要求精密度高的零件,如精密轴承、精密模具、量具等。

第五节 钢的淬透性和淬硬性

一、淬透性和淬硬性的概念

钢在淬火时获得马氏体的能力。淬透性是钢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与工件大小及冷却介质的类型无关,取决于Vk。

淬硬性指钢钢在淬火后获得最高硬度的能力,取决于M中C%,C%↑→淬硬性↑。

淬透性好的钢,淬硬性不一定好,即淬火易得到马氏体组织,但硬度不一定高;反之亦然。如:低碳合金钢的淬透性好,但硬度不高;而碳素工具钢的淬透性较差,但淬硬性较高,即淬火后的硬度高。

二、影响淬透性的因素

钢的淬透性取决于Vk,而Vk取决于C曲线的位置。C曲线越靠右,Vk越小,意味着越容易得到马氏体。主要影响因素:

1.含碳量

亚共析钢, C%↑,C曲线右移,Vk↓,淬硬性↑; 过共析钢,C%↑,C曲线左移,Vk↑,淬硬性↓; 共析钢的C曲线最靠右,Vk最小,淬透性最好。 2.合金元素。除Co元素外,其它溶入A中的 Me使C曲线右移,Vk↓,淬透性↑。

3.奥氏体化条件

主要是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

三、淬透性的测定方法

常用临界淬火直径法和端淬试验法。 1.临界淬火直径法

指钢棒在规定介质中冷却时,心部获得50%马氏体时的最大直径,用Dc表示。其中,50%马氏体转变量是为了便于测量而人为选定的,可通过金相检验和硬度测量确定。

生产中常用钢的临界淬火直径表示淬透性的大小。钢的临界淬火直径可通过查阅合金钢手册获得。如表!,Dc值越大,淬透性越好。

2.端淬试验法

用φ25×100mm的标准试样,经加热奥氏体化后对末端喷水冷却。冷却后,将试样沿轴线方向在相对180°的两边各磨去0.2~0.5mm深度,再从试样末端起每隔1.5mm测量一次硬度值HRC,即可得到沿试样轴向的硬度分布曲线,称作钢的淬透性曲线。试样上距末端越远,冷却速度越小,其硬度也随之下降。淬透性高的,硬度下降趋势较缓慢;淬透性低的,硬度急剧下降。如40Cr比45钢的淬透性好。由于钢的化学成分允许在一个范围内波动,所以在手册中给出的各种钢的淬透性曲线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范围。

搜索更多关于: 钢的热处理及表面热处理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淬火是热处理中应用最广的工艺之一。 一、淬火的目的 定义:将钢件加热到 AC3或AC1 临界温度以上,保温一定时间,然后以适当速度冷却获得马氏体和(或)贝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目的:获得马氏体和(或)贝氏体组织,提高硬度、强度、耐磨性以满足零件的使用性能。 从工艺的角度出发,淬火温度和淬火介质的选择是影响淬火效果的重要因素,而这些都取决于钢和合金的性质。 二、淬火加热温度的确定 1.碳钢加热温度的确定 碳钢的淬火加热温度由Fe-Fe 3 C相图确定,其目的是淬火后得到高硬度的细小马氏体。(图示) 亚共析钢:Ac3+30~50℃;完全A化,获得细小A晶粒,淬火后可得细小M组织,无F相,强度硬度较高。 共 析 钢:Ac1+30~50℃。得到细小M。 过共析钢:Ac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