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钢的热处理及表面热处理
淬火是热处理中应用最广的工艺之一。 一、淬火的目的
定义:将钢件加热到 AC3或AC1 临界温度以上,保温一定时间,然后以适当速度冷却获得马氏体和(或)贝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目的:获得马氏体和(或)贝氏体组织,提高硬度、强度、耐磨性以满足零件的使用性能。
从工艺的角度出发,淬火温度和淬火介质的选择是影响淬火效果的重要因素,而这些都取决于钢和合金的性质。 二、淬火加热温度的确定
1.碳钢加热温度的确定
碳钢的淬火加热温度由Fe-Fe 3 C相图确定,其目的是淬火后得到高硬度的细小马氏体。(图示)
亚共析钢:Ac3+30~50℃;完全A化,获得细小A晶粒,淬火后可得细小M组织,无F相,强度硬度较高。
共 析 钢:Ac1+30~50℃。得到细小M。
过共析钢:Ac1+30~50℃。原因:保留一定量的 Fe3C,HRC↑,耐磨性↑;同时,A中C%↓,获得的M中C%↓M过饱和度↓,从而使M脆性↓,Ar%↓;若淬火温度过高→A粗大→M粗大→力学性能↓,同时,淬火应力↑→变形,开裂↑。
所以,过共析钢在此温度范围内加热,其组织为细小晶粒A和细小均匀分布的未溶碳化物。淬火后组织为片状M基体上均匀分布着细小的碳化物和极少量Ar,这种组织具有高的强度硬度,耐磨性好,脆性相对较小。
2.合金钢加热温度的确定
对于合金钢的淬火温度,可根据其临界温度及所含合金元素的性质,参照上述原则确定。一般是:Ac1 或Ac3+50~100℃。 三、淬火介质
理想淬火介质:6500C以上,慢,减小热应力;650-4000C,快,避免与C曲线相交;4000C以下,慢,减小淬火应力,防止变形和开裂。
常用淬火介质有:水、水溶液、矿物油、熔盐、熔碱等。 新型淬火剂: 有聚乙烯醇水溶液和三硝水溶液等。
水 盐水或碱水 机油 盐浴或碱浴
冷却能力 强 更强 较弱 介于水油之间 变形开裂倾向 大 更大 较小 小
适用范围 小而简单 碳钢及低 合金钢淬火 小而复杂、变形要
的碳钢件 合金结构钢 求小的重要零件
四、淬火方法
淬火方法的分类是以冷却方式的不同划分的,常用的淬火工艺方法有:单介质淬火、双介质淬火、分级淬火和等温淬火。(每种方法要有举例)
1.单介质淬火
将加热奥氏体化后的钢件放入单一淬火介质中,连续冷却到室温的操作方法。碳钢的水中淬火,合金钢的油中淬火都是单介质淬火法。特点:操作简单,易于实现自动控制,但水中淬火变形与开裂倾向大;油中淬火冷却速度小,淬透直径小,大件无法淬透。只适用于形状简单、尺寸较小碳钢和合金钢工件。
2.双介质淬火
用两种冷却介质。先浸入一种冷却能力强的介质中,待冷却到接近Ms点时立即转入下一种冷却能力弱的介质中的操作方法。如先水后油、先水后空气等。特点:在马氏体转变区冷速减慢,可减小应力,减少变形、开裂倾向,但不好掌握。适用于中等尺寸、形状复杂的高碳钢和尺寸较大的合金钢工件。
3.马氏体分级淬火
将加热奥氏体化的钢件,先浸入温度稍高或稍低于钢的Ms点的液态介质中,等温保持适当时间,然后取出空冷到室温,以获得马氏体组织的淬火工艺,也称分级淬火。
淬火介质:燃点较高的油、盐浴和碱浴。
等温目的:使工件表面和心部温度均匀。等温过程中不发生组织转变,马氏体中空冷条件下进行。
淬火后组织:马氏体。
特点:工件温度均匀,组织转变缓慢,减小应力,变形开裂倾向显著降低。 应用:适用于变形要求严格且尺寸不大的工件。
4.下贝氏体等温淬火
将奥氏体化后的钢件放入稍高于Ms温度的盐浴中,等温保持一定时间,使奥氏体转变为下贝氏体的淬火工艺,也叫等温淬火。
淬火介质:盐浴或碱浴。
等温目的:得到综合性能良好的下贝氏体组织。等温时间由钢的TTT曲线确定,一般为30~60min,较分级淬火时间要长,等温过程中过冷A向下贝氏体组织转变。
淬火后组织:下贝氏体。
特点:减小淬火应力,防止变形和开裂,零件综合力学性能好。
应用:主要适于形状复杂、截面不大、要求精度高并具有良好强韧性的零件。 另外,还有采用复合淬火工艺的。工件急冷至Ms以下获得10%~20%马氏体,然后在下贝氏体温度区等温。这种冷却方法可使截面较大的工件获得(M+B下)组织。预淬时形成的马氏体可促进贝氏体转变,在等温时又使马氏体回火。复合淬火多用于合金工具钢工件,可避免第一类回火脆性,减少残余奥氏体量即变形开裂倾向。
5.冷处理
马氏体的转变特点是转变不彻底,总是存在残余奥氏体。为了减少组织中残余奥氏体量,生产中常采用冷处理的方法。
工艺过程:把淬火后的钢件冷却到室温以下某一温度,并停留一定时间,使残余奥氏体充分转变成马氏体。
冷却介质:常用的是干冰和液氮。
目的:(1)减少残余奥氏体量,稳定尺寸;(2)提高硬度和耐磨性。
应用:主要用于要求高硬度高耐磨及要求精密度高的零件,如精密轴承、精密模具、量具等。
第五节 钢的淬透性和淬硬性
一、淬透性和淬硬性的概念
钢在淬火时获得马氏体的能力。淬透性是钢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与工件大小及冷却介质的类型无关,取决于Vk。
淬硬性指钢钢在淬火后获得最高硬度的能力,取决于M中C%,C%↑→淬硬性↑。
淬透性好的钢,淬硬性不一定好,即淬火易得到马氏体组织,但硬度不一定高;反之亦然。如:低碳合金钢的淬透性好,但硬度不高;而碳素工具钢的淬透性较差,但淬硬性较高,即淬火后的硬度高。
二、影响淬透性的因素
钢的淬透性取决于Vk,而Vk取决于C曲线的位置。C曲线越靠右,Vk越小,意味着越容易得到马氏体。主要影响因素:
1.含碳量
亚共析钢, C%↑,C曲线右移,Vk↓,淬硬性↑; 过共析钢,C%↑,C曲线左移,Vk↑,淬硬性↓; 共析钢的C曲线最靠右,Vk最小,淬透性最好。 2.合金元素。除Co元素外,其它溶入A中的 Me使C曲线右移,Vk↓,淬透性↑。
3.奥氏体化条件
主要是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
三、淬透性的测定方法
常用临界淬火直径法和端淬试验法。 1.临界淬火直径法
指钢棒在规定介质中冷却时,心部获得50%马氏体时的最大直径,用Dc表示。其中,50%马氏体转变量是为了便于测量而人为选定的,可通过金相检验和硬度测量确定。
生产中常用钢的临界淬火直径表示淬透性的大小。钢的临界淬火直径可通过查阅合金钢手册获得。如表!,Dc值越大,淬透性越好。
2.端淬试验法
用φ25×100mm的标准试样,经加热奥氏体化后对末端喷水冷却。冷却后,将试样沿轴线方向在相对180°的两边各磨去0.2~0.5mm深度,再从试样末端起每隔1.5mm测量一次硬度值HRC,即可得到沿试样轴向的硬度分布曲线,称作钢的淬透性曲线。试样上距末端越远,冷却速度越小,其硬度也随之下降。淬透性高的,硬度下降趋势较缓慢;淬透性低的,硬度急剧下降。如40Cr比45钢的淬透性好。由于钢的化学成分允许在一个范围内波动,所以在手册中给出的各种钢的淬透性曲线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范围。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