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最后一课》知识点
高大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的崇高、伟大。很好地抒发了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的热爱和崇敬之情。
6.文中“转、拿、使、写”这些动词和“法兰西万岁”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一连串的动作表现了他的痛苦心理,倾注了他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表达了祖国必胜的坚定信念,集中体现了法国人民的爱国精神和不屈意志。
7.找出表现他内心极度悲痛的词语,简要分析它的表达作用?
“写大字”“呆住”“做手势”,“脸色惨白”、“他哽住了”。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强烈的愤恨和国土沦丧的给他的沉重的打击,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感情。一方面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心,另一方面表现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痛苦之中。因为内心激动,悲痛欲绝,泣不成声,因而“哽住了”。
8.文章结尾动作描写的作用。
①这些动作逼真地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复杂的心理。
②这些动作形象而鲜明刻画了陷入了国土沦丧的痛苦中的韩麦尔先生的爱国者形象。
③这些动作表达感情更加深沉、真切,给读者心灵以强烈的震撼。 ④无声胜有声,给读者无限的回味空间,有无穷的艺术魅力。 9.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六、归纳写作特点。
一是巧妙的叙述视角。作品的主题十分严肃,但对这一主题的表现却选用了一个巧妙的角度。作品原来还有一个副标题是“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孩子的自述”。作者选择一个淘气调皮的男孩作为主人公,通过他带着些无知而稚气的口吻,以他心理的变化,间接地写阿尔萨斯地区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无声的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恋恋深情。小主人公在这堂课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教育,读者也受到了感动。
二是生动的人物、场景、细节、心理描写。小说精心运用了大量描写,表现人们在最后一课上的种种反应,其中着墨最重的是韩麦尔先生。
七、问题探究
1、作者是怎样塑造韩麦尔先生这一人物的? 小说是从小弗郎士的视角来叙述的。 2、小说的情节是怎样安排组织的? 小说是从纵横两个方面来组织安排情节的。
从纵向看,作者以一个孩子逃学上学的小事把一个巨大的事件完整有机地组织起来。小弗郎士的行踪,串起了故事的起因和结果。
从横向看,教室是一个绾起故事各条人物线索的总枢纽。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小镇上的居民们,都在同一时间汇聚到了同一个地点。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就在一间小小的教室里完完全全地展现出来了。
4.如何理解小说第四段中“又出了什么事啦”这句话?
注意这句话中的“又”字。一个“又”字,写出了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里战乱频仍,变故迭起,人心惶惶。“最近两年来,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来的”。阿尔萨斯地区的百姓在这两年里,经历了太多的事情:法国战败、征发人员、调集物资??一切的坏消息都是在这块布告牌上发布的。这块布告牌简直成了一张
法国社会状况的记录表!因此,小弗郎士一见到有许多人围在布告牌前,就立刻意识到“又出了什么事”了。
“又出了什么事啦”这一句,还通过孩子的疑惑的眼光,在小说一开始的时候就埋下了伏笔,预示着将要发生的一件大事。因此,后来的最后一节法语课上的情节才显得水到渠成。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