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心理学》研究生复习题
教育心理学练习题一
一、概念解释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或者说是研究学习者、学习和教学的一门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的一门独立学科
3.描述性研究:是通过观察、调查等手段收集资料,对于心理现象的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
4.相关研究 :主要是应用心理测验的方法探讨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根据这种关系就研究对象的特征和行为作出解释和预测。
5.因果研究:主要是通过实验的方法探讨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果研究是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研究方法。
6.行动研究:是应用型研究的一种方式,用来回答一些与学校或课堂有关的具体问题。这种研究可以由教师、学校管理者或其他的教育专家来完成。
7.观察法:是指在教育过程中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记录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从而分析和描述其特点的方法。
8.心理测验:是运用心理测量工具衡量心理、行为特征的方法。
9.实验室实验法:是在实验室内严格控制和操纵实验条件,并借助于各种专门仪器设备研究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
10.自然实验法:也叫现场实验,是在自然情境下,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一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的变化进行研究的方法。 二、简答题
1. 什么是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
答: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或者说是研究学习者、学习和教学的一门科学。
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1)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2)学习的本质与过程,(3)不同学习的特点与规律,(4)影响学习的因素,(5)教学与管理。
2. 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什么?
答: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的学科。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作为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学科又具有极为鲜明的实践性与应用性。
3. 作为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有哪些?
答:(1)教育心理学对教师成长的意义:教育心理学的原理与理论以及教育心理学提出的观察事物的方法,对于教师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够帮助教师做出科学的教育教学决策,使得教师不至于在黑暗中摸索。
(2)教育心理学对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意义:掌握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正确组织教学工作,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途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身心健全发展,从而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 教育心理学在西方发展的现状怎样?
答:(1)内容趋于集中,学科体系基本形成。(2)各学派的分歧日趋缩小。(3)注重学校教育教学实践。
5. 什么是描述研究?描述研究具体包括哪些方法?
答:描述研究是指通过观察、调查等手段收集资料,对于心理现象的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
教育心理学的描述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调查法。 6. 什么是相关研究?相关研究的特点是什么?
答:相关研究主要是应用心理测验的方法探讨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根据这种关系就研究对象的特征和行为作出解释和预测。其特点主要有:多应用于研究的初期,以便发现和了解有关变量之间的基本关系进而开展更深入、更严格的研究;相关研究不能提供因果关系的证据;进行相关研究时,应特别注意其他变量的影响和作用,要避免被表面的高相关所迷惑。 7. 什么是因果研究?因果研究的具体方法是什么?
答:因果研究主要是通过实验的方法探讨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果研究是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研究方法。其具体方法是实验法,一般有两种形式: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8. 什么是行动研究?行动研究的特点是什么?
答:行动研究:是应用型研究的一种方式,用来回答一些与学校或课堂有关的具体问题。这种研究可以由教师、学校管理者或其他的教育专家来完成。
行动研究的特点主要有:情境性、合作性、参与性和自我评价。 的课堂问题。
教育心理学练习题二
一、概念解释
1.发展:是生命全程中连续的系统的变化,包括生物、认知、社会情感的变化。 2.心理年龄特征:个体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称为心理年龄特征。
3.同化:是把新感知的材料或经验纳入到已有图式中从而理解新事物的过程。 4.顺应:改变已有图式来理解新经验的过程。 5.平衡:同化与顺应之间的不断协调。
6.感知运动阶段:是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第一阶段,此阶段(0-2岁)婴儿主要通过感知与运动两种方式适应并能组织经验。
7.客体永久性:即婴儿能意识到即使物体从眼前消失,但它们仍然存在。 8.延迟性模仿:榜样离开,间隔一段时间如隔天后,表现出榜样的行为。 9.前运算阶段:是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第二阶段,此阶段(2-7岁)幼儿主要是通过符号表征和直觉进行思维和问题解决的。
10.符号功能:即儿童能够使用某一事物代表或表征其他事物的能力,如词汇与物体。
11.假装游戏:也叫象征性游戏,运用心理表征进行游戏。
12.自我中心: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局限性之一,儿童只能够从自己的角度理解事物,不能把自己放在他人的角色中或不能明白他人的感觉。
13.中心化:前运算思维的另一个局限,即只注意物体或活动的一方面,而且通常是那些具有感知优势的方面,而忽视了其它方面。
14.守恒:当物体的外观在某些表面上发生变化时,仍能够认识到物体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
15、泛灵论:把生命特征赋予无生命的物体。
16、推断事实:透过表面现象对于事物真实意义的推断和理解。 17、转换推理:前运算阶段儿童的一种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形式。“我没睡午觉,因此这不是下午。”
18.具体运算阶段:皮亚杰认知发展的第三个阶段(7-11岁),该阶段儿童获得了逻辑思维的能力,但需要具体事物与直观形象的帮助。
19、 去中心化:能够考虑事物的多个感知特征,得出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 20、 可逆性:运算思维的基本特征,指能够改变思维的方向,使其回到出发点。 21.分类:根据物体的共同特征归入不同类别的过程。
22.序列化:是指能够根据大小、体积、重量或其它的一些特性对一系列要素进行心理上排序。
23.形式运算:皮亚杰认知发展的第四阶段(11岁以后),其特点是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发展起来。
24.水平滞差:由于任务不同导致的运算水平的差异。 25. 青春期自我中心主义:青春期青少年假设世界中的其他人都按照自己所看到的来观察世界的现象。
26.个人神话:是指青少年会在想象中把自己的形象描绘成是大英雄、摇滚歌星或反抗恶势力的大领袖等。
27.假象观众:是指青少年认为人人都在看着他/她,就像观众看着演员。 28.内化:通过语言符号等中介把人类社会积累下来的知识经验转变为儿童个体的经验。
29.自言自语:儿童自己跟自己交谈,一种引导思维与行为的自我对话。
30.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所描述的儿童现有发展水平与其发展的潜在水平之间的差距。
31.支架:给儿童学习过程提供的支持。 二、简答
1. 什么是发展?发展与教育的关系怎样?
答:发展:是生命全程中连续的系统的变化,包括生物、认知、社会情感的变化。环境与教育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发展的可塑性和发展的空间是由环境与教育提供的,发展的水平与内容完全是环境与教育作用的结果。同时,发展的水平也影响着教育的效果。
2. 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1)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2)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4)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 3. 遗传与成熟在发展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答:遗传与生理成熟是发展的生物学前提和基础。遗传基因为儿童身心发展提供一个基本的序列图谱。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儿童的心理发展才有了可能,遗传确定了发展上的基本时间进程。同样发展也是成熟的结果。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儿童大脑发育成熟。
4. 环境在发展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答:环境与教育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发展的可塑性和发展的空间是由环境与教育提供的,发展的水平与内容完全是环境与教育作用的结果。 5、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的动力机制是什么?
认知发展是一个在已有心理结构即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反复,逐渐发展的过程。
6.什么是具体运算阶段?怎样根据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认知特点组织教学? 答:具体运算是一种和真实的、具体的物体相关的可逆的心理活动。 该阶段儿童获得了逻辑思维的能力,但需要具体事物与直观形象的帮助。其思维特点主要有:(1)去中心化,(2)可逆性,(3)守恒,(4)分类,(5)序列化。
7.什么是形式运算阶段?怎样根据形式运算阶段青少年的认知特点组织教学? 答:个体开始形成解决抽象问题的能力。形式运算的发展提供了对各类问题进行推理和形成逻辑的能力。
这一阶段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发展起来。其思维的主要特点有:(1)假设推理,(2)类比推理,(3)演绎推理,(4)反思能力,(5)形式运算思维的逐渐发展。
8.艾尔金德关于青少年的社会认知发展观点是什么?对教育具有怎样的启示? 答:艾尔金德提出青春期思维模式带有青春期自我中心主义的倾向,即假设世界中所有的人都按照自己(青少年自己)所看到的来观察世界。这种青春期自我中心主义有两个独特而有趣的表现:一是个人神话(personal fable),另一是假想观众(imaginary audience)。
教师可尝试减少青春期自我中心主义的负面影响,如可以让学生在演讲前在镜子前练习,或在正式讲话前使用录音机,这都会有帮助,对那些即使很小的进步也给予鼓励和正面反馈都同样会有帮助。另外一个策略是当学生讲话时,让他们两人一组进行,这种情况下两个同伴可一起进行“表演”,以缓解压力。 9.维果斯基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社会文化观点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1、.心理活动工具-语言符号
维果斯基认为,由于工具(tools)的使用,引起人的新的适应方式。工具有生产劳动工具与心理活动工具即思维工具——语言符号。 语言符号的使用能够使得传递社会文化知识经验成为可能,这就使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所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所制约。
2.两种心理机能
维果斯基认为个体心理的发展是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是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有四个方面:
? (1)心理活动的随意性
? (2)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性
? (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地变化、组合,形成间接的、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 (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3.高级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 ? 维果斯基认为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的心理机能工具-语言符号这一中介(mediation)环节,使其在低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