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化(药)必做题
(2)酶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当反应系统中底物的浓度足够大时,酶促反应速度与酶浓度成正比,即
ν=k[E]。
(3)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酶促反应速度随温度的增高而加快。但当温度增加达到某一点后,由于酶蛋白的热变性作用,反应速度迅速下降,直到完全失活。 酶促反应速度随温度升高而达到一最大值时的温度就称为酶的最适温度。
(4)pH对反应速度的影响:pH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通常为一“钟形”曲线,即pH过高或过低均可导致酶催化活性的下降。 酶催化活性最高时溶液的pH值就称为酶的最适pH。
(5)抑制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凡是能降低酶促反应速度,但不引起酶分子变性失活的物质统称为酶的抑制剂。 按照抑制剂的抑制作用,可将其分为不可逆抑制作用 和可逆抑制作用两大类。
(6)激活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能够促使酶促反应速度加快的物质称为酶的激活剂。 酶的激活剂大多数是无机离子,如K+、Mg2+、Mn2+、Cl-等。
第五章 糖代谢
一、填空题
1.1个葡萄糖分子经糖酵解可净生成 2 个ATP;糖原中的1个葡萄糖残基经糖酵解可净生成 3 个ATP。
2.糖酵解在细胞的 胞液 中进行,该途径中三个限速酶分别是 己糖激酶或葡萄糖激酶 、 6-磷酸果糖激酶-l 和 丙酮酸激酶 。
3.成熟的红细胞中无 线粒体 ,所以只能从 糖酵解 中获得能量。
4.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包括 丙酮酸脱氢酶 、 硫辛酸乙酰基转移酶 和 二氢硫辛酸脱氢酶三种酶和 5 种辅助因子。
5.三羧酸循环在细胞 线粒体 内进行,有 4 次脱氢和 2 次脱羧反应,每循环一次消耗掉1个 乙酰 基,生成 12 分子ATP,最主要的限速酶是 异柠檬酸脱氢酶 。
6.糖原合成的限速酶是 糖原合成酶 ,糖原分解的限速酶是 磷酸化酶 。
二、名词解释
1.糖酵解:葡萄糖或糖原在不消耗氧的条件下被分解成乳酸的过程,称为糖的无氧分解(或无氧氧化)。由于此反应过程与酵母菌使糖生醇发酵的过程基本相似,故又称为糖酵解(或无氧酵解)。 2.糖的有氧氧化: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彻底氧化分解生成CO2和H2O的过程,称为糖的有氧氧化。 3.巴斯德效应:有氧氧化抑制糖酵解的现象称为巴斯德效应。
4.乳酸循环:在肌肉中葡萄糖经糖酵解生成乳酸,乳酸经血液运至肝脏,肝脏将乳酸异生成葡萄糖,葡萄糖释放至血液又被肌肉摄取,这种循环进行的代谢途径叫做乳酸循环。
5. 糖异生:由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异生。非糖物质:乳酸、
9
甘油、生糖氨基酸等。糖异生代谢途径主要存在于肝及肾中。
6. 血糖:血糖指血液中的葡萄糖,其正常水平相对恒定,维持在3.89~6.11mmol/L之间。
7. 糖原:糖原是由许多葡萄糖分子聚合而成的带有分支的高分子多糖类化合物。 三、问答题
1.以葡萄糖为例,比较糖酵解和糖有氧氧化的异同。
比较项目 反应部位 反应条件 受氢体 限速酶 糖 酵 解 胞液 无氧 NAD+ 己糖激酶或葡萄糖激酶、己糖激酶或葡萄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l、 生成ATP数 1分子G氧化分解净生成2分子ATP 产能方式 底物水平磷酸化 底物水平磷酸化和氧化磷酸化,后者为主 终产物 生理意义 乳酸 糖酵解是肌肉在有氧条件下迅速获得能量的重要途径;是机体缺氧时获得能量的主要途径;是成熟红细胞获得能量的唯一方式;是神经、白细胞、骨髓等组织细胞在有氧情况下获得部分能量的有效方式。
2.何谓三羧酸循环?有何特点?
三羧酸循环是以乙酰辅酶A的乙酰基与草酰乙酸缩合为柠檬酸开始,经过两次脱羧和4次脱氢等反应步骤,最后又以草酰乙酸的再生为结束的连续酶促反应过程,此过程存在于线粒体内。因为这个反应过程的第一个产物是含有三个羧基的柠檬酸,故称为三羧酸循环,也叫做柠檬酸循环。又因为这个循环学说是由Krebs于1937年首先提出,故又叫做Krebs循环。
三羧酸循环特点:①在有氧条件下进行;②在线粒体内进行;③有两次脱羧和4次脱氢;④受氢体是NAD+和FAD;⑤循环1次消耗1个乙酰基,产生12分子ATP;⑥产能方式是底物磷酸化和氧化磷酸化,以后者为主;⑦循环不可逆;⑧限速酶是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和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⑨关键物质草酰乙酸主要由丙酮酸羧化回补。
CO2和H2O 糖的有氧氧化是机体获得能量的主要途径;三羧酸循环是体内糖、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彻底氧化分解共同的最终代谢通路;是体内物质代谢相互联系的枢纽。 净生成36或38分子ATP 糖 有 氧 氧 化 胞液和线粒体 有氧 NAD+、FAD 柠檬酸合成酶、异柠檬酸脱氢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 10
3.简述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
生理意义:①为核酸和核苷酸的生物合成提供5-磷酸核糖。②为多种代谢反应提供NADPH:NADPH是体内重要的供氢体,参与脂酸、胆固醇及类固醇激素的生物合成反应;NADPH是谷胱甘肽还原酶的辅酶,使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还原为还原型谷胱甘肽(G-SH);NADPH还参与肝内生物转化反应。
4.简述糖异生的概念、原料、器官、关键酶及其生理意义。 糖异生概念:由非糖化合物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原料:甘油、有机酸和生糖氨基酸。 部位:主要在肝脏,其次是肾脏。
关键酶:丙酮酸羧化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果糖二磷酸酶-1、葡萄糖-6-磷酸酶。
生理意义:
① 维持空腹和饥饿时血糖浓度稳定。 ② 防止酸中毒发生。 ③ 补充肝糖原。
5. 简述糖的无氧氧化和有氧氧化的生理意义 1.糖酵解的生理意义
(1)迅速提供能量。当机体缺氧或剧烈运动肌肉局部血流相对不足时,能量主要通过糖酵解获得。 (2)在有氧条件下,作为某些组织细胞主要的供能途径: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线粒体,完全依赖糖酵解供应能量。神经、白细胞、骨髓等代谢极为活跃,即使不缺氧也常由糖酵解提供部分能量。
2.有氧氧化的生理意义
(1)三羧酸循环是三大营养物质的最终代谢通路。糖、脂肪、氨基酸在体内进行生物氧化都将产生乙酰CoA,然后进入三羧酸循环进入三羧酸循环被降解成为CO2和H2O,并释放能量满足机体需要。
(2)三羧酸循环也是糖、脂肪、氨基酸代谢联系的枢纽由葡萄糖分解产生的乙酰CoA可以用来合成脂酸和胆固醇;许多生糖氨基酸都必须先转变为三羧酸循环的中间物质后,再经苹果酸或草酰乙酸异生为糖。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产物还可转变为多种重要物质,如琥珀酰辅酶A可用于合成血红素;α-酮戊二酸、草酰乙酸可用于合成谷氨酸、天冬氨酸,这些非必需氨基酸参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第六章 脂代谢
一、填空题
1.脂肪动员是将脂肪细胞的脂肪水解成 游离脂肪酸 和 甘油 释放入血,运输到其他组织器官氧化利用。
2.长链脂酰辅酶A进入线粒体由 肉碱 携带,限速酶是 肉碱脂酰转移酶Ⅰ 。 3.脂肪酸生物合成在细胞的 胞液 中进行,关键酶是 乙酰CoA羧化酶 。 4.脂肪生物合成的供氢体是 NADPH + H+ ,它来源于 磷酸戊糖途径 。
5.血脂的运输形式是 脂蛋白 ,电泳法可将其分为 CM 、 前β-脂蛋白 、 β-脂蛋白 、
α-脂蛋白 四种。
11
6.合成胆固醇的原料是 乙酰CoA ,递氢体是 NADPH ,限速酶是 HMG-CoA还原酶 ,胆固醇在体内可转化为 胆汁酸 、 类固醇激素、 1,25-(OH)2-D3 。
7.乙酰CoA的去路有经三羧酸循环氧化供能、合成脂肪酸、 合成胆固醇 、合成酮体等。
8.酮体包括 乙酰乙酸 、 β-羟丁酸 、 丙酮 。酮体主要在 肝脏 以 乙酰CoA 为原料合成,并在 肝外组织 被氧化利用。
9.脂蛋白的主要功能是CM 转运外源性脂肪 、VLDL 转运内源性脂肪 、LDL 转运胆固醇 和HDL 逆转胆固醇 。 二、名词解释
1.必需脂肪酸:机体必需但自身又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必须靠食物提供的脂肪酸称必需脂肪酸,人体必需脂肪酸是一些不饱和脂肪酸,包括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
2.激素敏感性脂肪酶:是指脂肪细胞中的三脂酰甘油脂肪酶。它对多种激素敏感,其活性受多种激素的调节,胰岛素能抑制其活性;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能增强其活性。是脂肪动员的限速酶。 3.血浆脂蛋白:血浆中脂蛋白与载脂蛋白结合形成的球形复合体,表面为载脂蛋白、磷脂、胆固醇的亲水基团,这些化合物的疏水基团朝向球内,内核为甘油三酯、胆固醇酯等疏水脂质,血浆脂蛋白是血脂在血浆中的存在和运输形式。
4.脂肪动员:贮存于脂肪细胞中的甘油三酯,在脂肪酶的催化下水解并释放出脂肪酸,供给全身各组织细胞摄取利用的过程称为脂肪动员。
5.脂酸的β-氧化:脂肪酸在线粒体中经由脂肪酸氧化酶系催化氧化产生一分子乙酰辅酶A和少了两个碳原子的脂酰辅酶A,为一循环反应过程。因的氧化是从β-碳原子脱氢氧化开始的,故称β-氧化。 6.酮体:酮体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是脂肪酸在肝脏氧化分解的特有产物。 7.血脂:血浆中的脂类化合物统称为血脂包括甘油三酯、胆固醇及其酯、磷脂及自由脂肪酸。
三、问答题
1.1分子12C饱和脂肪酸在体内如何氧化成水和CO2?计算ATP的生成。 (1)脂肪酸活化生成脂酰CoA 消耗2个高能键 (2)脂酰基由肉碱携带进入线粒体
(3)通过5次-氧化,生成6分子乙酰CoA 生成5×5=25ATP (4)经三羧酸循环,乙酰CoA氧化成水和CO2 生成12×6=72ATP
ATP生成数合计:25 + 72 - 2 = 95
另外,在肝脏乙酰CoA缩合成酮体,然后运至肝外组织,酮体重新转变为乙酰CoA,经三羧酸循环生成水和CO2。
2.何谓酮体?酮体是如何生成及氧化利用的?
12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