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螳螂捕蝉课堂实录原创
《螳螂捕蝉》课堂实录
成都高新实验小学:苏华彬
一、 成语引入,激发兴趣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组成语,成语中事物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生:读成语 ? wān
? 唇亡齿寒 剜肉补疮 ?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 yù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生:成语中两种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比如:唇亡齿寒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生:城门和池鱼之间本没有直接的关系,由于一场大火使他们产生了关系。 什:剜肉补疮,只顾眼前的利益,而不顾后面的隐患。
师:同学们谈得真好,世间万物总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课文将会给我们更多的启示。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生:齐读课题:螳螂捕蝉
师:昨天同学们在家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一定要读准每一个字音。 生:读课文。
师:纠正“孺”字的读音。并区分儒雅、耳濡目染、蠕动、妇孺 生:读一读,并将这几个词语写在书上。
师:这篇课文一共有六句话,请六个同学来读一读课文,读古文时要注意断句。 生: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
生: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
生: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
生: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生: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生:吴王曰:“善哉!” 生:乃罢其兵。
师:相机指导学生断句 生:全班齐读全文。
师:这篇课文究竟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古文和译文对照着读,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自学
生:课文讲的是一个年轻人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让吴王打消攻打楚国的想法 师:你如果能加上故事的起因就更好了。
生:吴王打算攻打楚国,一个年轻人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让吴王打消攻打楚国的想法。
师:你很聪明。
三、拓展延伸,理解寓意
师:吴王刚开始的态度是怎样的?你是从哪句话知道的?
生:吴王刚开始态度是专横的,我是从“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这句话指导的。
师:你从这句话还体会到了什么? 生:吴王野心勃勃
师:把吴王的野心读出来 生:吴王专横跋扈
师:把吴王的专横读出来
生:吴王一意孤行,不听任何人的劝诫。 师:众臣听了会怎么想 生:保持沉默 生:明哲保身
师:历史上有很多忠臣为了国家的利益,誓死进谏,让我们记住比干的故事吧,出示”比干进谏”的故事.
生:默读”比干进谏”的故事. 师:你的感受是什么? 生:比干死得其所
生:比干进谏,虽然遭遇不幸,但他尽到了一个臣子的责任 生:比干虽死犹荣,总比那些明哲保身,苟且偷生的奸佞好。 师:你还知道历史上哪些敢于进谏的忠臣 生:伍子胥 生:魏征 生:海瑞
师:这些敢于进谏的忠臣永远载入史册,被后人传颂。吴王下了死命令,最后攻打了楚国了吗? 生:没有
师:你是从哪句话知道的?
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师:吴王刚开始的态度是多么强硬,为什么最终会放弃攻打楚国的念头,原因何在?
生:在于年轻人给吴王讲了一个故事。
师:请一个同学讲这个故事读给大家听,同学们想一想故事中的主要事物有哪些?
生:故事中的主要食物是:蝉、螳螂、黄雀 师:还有一个人物 生:年轻人
生:年轻人手持弹弓。
师:在这个故事中,出现了六个“其”,请同学们自学,这六个“其” 分别指代什么事物,请批注在文中。
生:这六个“其”分别指代的是:树、蝉、螳螂、黄雀、它们(蝉、螳螂、黄雀)、它们(蝉、螳螂、黄雀)。
师:你很会学习,汇报也很精彩。这段话的中心句是什么?
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师:此三者的前利和后患分别是什么?请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表格。
眼前的利益 隐伏的祸患 蝉 螳螂 黄雀 吴国 生:学生汇报
师:当吴王听了这个故事,会怎么想呢?出示春秋列国形式图。 生:吴国攻打楚国,越过就会乘虚而入
生:吴国和楚国距离遥远,攻打楚国一定会损兵折将。
生:越国和吴国近在咫尺,如果吴国攻打楚国,国内防备就会空虚,越过就会偷袭吴国,到时吴国就会鞭长莫及。
生:吴国其实就是那只螳螂,楚国就是那只蝉,越国就是黄雀。我何苦去做那只傻傻的螳螂。
师:吴国眼前的利益是什么?身后的隐患又是什么呢? 生:吴国眼前的利益是楚国,身后的隐患又是越国。
师:吴王明白了故事里所蕴藏的内涵,因此最终放弃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生:读——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师:是的,年轻人用寓言故事巧妙的说服吴王取消攻打楚国的念头,避免了一场战争,保全了国家。
师:今天学了“螳螂捕蝉”这则故事,你的收获是什么?出示: ? 我从吴王的身上体会到了——————。 ? 我从少年的身上体会到了——————。 ? 这则寓言故事让我想到了——————。
? 少年巧劝吴王的事让我想到了————————————————。 生:吴王知错能改的精神值得学习。 生:年轻人拳拳爱国之心让人感动。
生: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的隐患。 生:少年巧劝吴王的事让我想到了:良药不一定苦口,忠言不一定逆耳。我们可以做到:良药爽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行。 四、结合生活,提升主题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事情比比皆是,你能给我们讲一讲吗?
生:下棋的时候 生:打篮球的时候 生:踢足球的时候
师:我们的思维可以飞出教室到更广阔的天地里,甚至 纵观复杂的国际形势,“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深刻含义仍然给我们许多的启示。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寓言故事。
生:读全文
五、提出疑问,课外探究
师:好文章一定要记住它的出处: 此寓言的出处 : ? 一、 《庄子· 山木》:庄周游于雕陵之樊, 一异鹊自南方来者,翼广七尺,目大运寸,感周之颡s?ng而集于栗林。庄周曰:“此何鸟哉,翼殷yīn不逝,目大不睹?” 蹇ji?n裳躩jué步,执弹而留之。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yì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 ? 二、西汉·初年韩婴卷十: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 ? 三、西汉·刘向《说苑· 正谏》: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 生:默读以上文字
师:关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则寓言故事曾在《庄子· 山木》《韩诗外传》《说苑· 正谏》有记载,我不知谁是原创,希同学们课后去查阅相关资料。 师:下课!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