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遥感原理与图像处理复习资料111
27、BIL是遥感数字图像的( B )
A、按波段顺序依次排列的数据格式 B、逐行按波段次序排列的数据格式
C、每个像元按波段次序交叉排列的数据格式 D、以上都不是
28、遥感技术起源于 ( A ) :
A、空中摄影侦察 B、材料无损探测 C、地质勘测 D、气象探空
29、根据运载工具不同,遥感可分为以下类型,除了 C : A、航天遥感 B、航空遥感 C、水下遥感 D、近地遥感
30、 以下(C)不是遥感技术系统的组分。
A、遥感平台 B、遥感器 C、卫星导航定位装置 D、图像处理设备
32、 以下 ( A ) 不是高光谱遥感的特点。 A它与多光谱遥感含义相同
B它可以将可见光和红外波段分割成相对更连续的光谱段 C它需要面对海量数据处理问题
D它每个通道的波长范围比多光谱遥感要小得多
33、3S集成包含以下技术的集成,除了( C ) 。
A遥感, B地理信息系统, C图像处理系统, D全球定位系统
34、裸露黑褐土的表面比较接近于:( D ) 。
A黑体, B朗伯源, C选择性辐射体, D灰体
35、以下( c ) 不是太阳辐射的特点。 A太阳辐射接近5800k黑体辐射,
B太阳光谱辐照度按波长的分布具有不连续性, C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热红外波段,
D 在距离太阳平均日地距离处太阳的辐射能量总值约为1.94卡/(平方厘米·分钟)
36、大气对电磁辐射的吸收作用的强弱主要与 ( A )有关。
A电磁辐射的波长 B大气物质成分的颗粒大小 C大气物质成分的密度 D电磁辐射的强弱
37、大气窗口不包括 ( B ) 。
A可见光, Bx射线, C部分近红外, D微波
38、 在“米氏散射理论”,散射元直径d和辐射波长λ符合 ( a ) 的称为瑞利散射。 a)d<<λ时, b)d =λ时, c)d =1.5×λ时, d)d≥2×λ时
39、 要求对某污水排放口每隔2小时获得一景监测图像,适合的遥感平台为 ( c ) 。 a)航天平台, b)航空平台, c) 超低空微型遥感平台, d)地面平台
40、探测植被分布,适合的摄影方式为 ( c ) 。
a)近紫外外摄影, b)可见光摄影, c)近红外摄影, d)多光谱摄影 41、图像辐射校正可以用于以下图像误差和偏差校正,除了 c 。
A、图像中心色调过亮 B、图像上灰度失真疵点, C、图像中图形梯形变化, D、图像上有条状干扰
42、 NDVI= (NIR - R)/(NIR + R)指的是 ( D )。
A比值植被指数, B差值植被指数, C差比值植被指数, D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 43、 大气窗口是指 B ①没有云的天空区域 ②电磁波能穿过大气层的局部天空区域 ③电磁波能穿过大气的电磁波谱段 ④没有障碍物阻挡的天空区域。 44、BSQ是遥感数字图像的( A )
A、按波段顺序依次排列的数据格式 B、逐行按波段次序排列的数据格式
C、每个像元按波段次序交叉排列的数据格式 D、以上都不是
45、BIL是遥感数字图像的(B)
A、按波段顺序依次排列的数据格式 B、逐行按波段次序排列的数据格式
C、每个像元按波段次序交叉排列的数据格式 D、以上都不是
46、BIP是遥感数字图像的(C)
A、按波段顺序依次排列的数据格式 B、逐行按波段次序排列的数据格式
C、每个像元按波段次序交叉排列的数据格式 D、以上都不是
47、大气散射中,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小的多时发生的散射称为B。 A米氏散射 B瑞利散射 C无选择散射 D漫反射 48、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 B )波段。
A热红外 B可见光 C微波 D红外 49、遥感技术红外测定温度的理论基础是(A)。
A维恩位移定律 B斯忒藩-玻耳兹曼定律 C普朗克公式 D基尔霍夫定律 50、大气瑞利散射( A )。
A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关系 B与波长的二次方成反比关系 C与波长的二次方成正比关系 D与波长的四次方成正比关系
51、遥感数字图像灰度量化用7比特编码时,量化等级为( B )。
A、32个 B、 128个 C、64个 D、256个
52、 RVI= NIR/R指的是( A )。
A比值植被指数 B差值植被指数 C差比值植被指数 D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
53、同类地物在特征空间聚类呈( B )。
A随机分布 B近似正态分布 C均匀分布 D非正态分布
二 简答题:
1、结合地物光谱特征解释比值运算能够突出植被覆盖的原因。
答:健康的植被在红波段有明显的吸收谷,反射率很低;而在近红波段形成为高反射峰,反射率很高。当用近红波段减红波段时,植被像元差值很大,而土壤和水在这两个波段反射率就很低,因此相减后的图像可以把植被信息突出出来,在差值图像中很容易识别出植被的分布区域和面积。
2、简述遥感图像计算机分类处理的一般过程。
答:1.根据图像分类目的选取特定区域的遥感数字图像,需考虑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成像时间、图像质量等。
2.根据研究区域,收集与分析地面参考信息与有关数据。
3.根据分类要求和图像数据的特征,选择合适的图像分类方法和算法。制定分类系统,确定分类类别。
4.找出代表这些类别的统计特征
5.为了测定总体特征,在监督分类中可选着具有代表性的训练场地进行采样测定其特征。在非监督分类中,可用聚类等方法对特征相似的像素进行归类,测定其特征。
6.对遥感图像格像素进行分类。
7.分类精度检查. 8.对判别分析的结果进行统计检验。
3、遥感图像监督法分类的基本原理、主要步骤是什么?
答:原理: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实验区或训练去,用训练区中已知地面各类地物样本的光谱特性来“训练”计算机,获得识别各类地物的判别函数或模式,并以此对未知地区的像元进行分类处理,分别归入到已知的类别中。(简单答法:用已知类别的样本(已经别分到某一信息类别的像元)对未知类别的像元进行分类)
步骤:(1)确定感兴趣的类别数。 (2)特征变换和特征选择 (3)选择训练样区(4)确定判决函
数和判决规则 (5)根据判决函数和判决规则对非训练样区的图像区域进行分类。
5、K-T变换的内容、应用意义是什么?
答:是kauth-Thomas变换的简称,也称缨帽变换。是一种坐标空间发生旋转的线性变换,旋转后的坐标轴指向与地面景物有密切关系的方向。
K-T变换的应用:主要针对TM图像数据和MSS数据.对于扩大陆地卫星TM影像数据分析在农业方面的应用有重要意义
6、距离判别函数有哪些?最大似然法分类判别函数?
答:距离判别函数:马氏(Mahalanobis)距离、欧氏(Euclidean)距离、计程(Taxi)距离
最大似然法分类判别函数:概率判决函数、贝叶斯判决规则
7、什么是直方图?直方图的性质?直方图变换的目的?直方图变换的方法有哪些?
答:直方图:以每个像元为单位,表示图像中各亮度值或亮度值区间像元出现的频率的分布图。
性质:直观地了解图像的亮度值分布范围、峰值的位置、均值以及亮度值分布的离散程度。直方图的曲线可以反映图像的质量差异。
目的:在图像处理中,可以通过调整图像直方图的形态,改善图像显示的质量,以达到图像增强的目的。
变换方法:线性变换、非线性变换、直方图均衡化、直方图特定化
8、监督分类与非监督分类的区别。
答: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利用训练场地来获取先验的类别知识。
监督分类的关键是选择训练场地,训练场地要有代表性,样本数目要能够满足分类要求。此为监督分类的不足之处。
非监督分类不需要更多的先验知识,据地物的光谱统计特性进行分类。当两地地物类型对应的光谱特征差异很小时,分类效果不如监督分类效果好。
9、大气的散射现象有几种类型?简述为什么微波具有穿云透雾能力? 答:三种:瑞利散射、米氏散射、非选择性散射
因为微波窗口属于发射光谱范围。不受大气干扰,是完全透明的,透射率可达100%,因此微波具有穿云透雾能力。
10、晴朗的天空为什么呈蓝色。
答:因为太阳光线射人大气层后,遇到大气分子和悬浮在大气中的微粒发生散射的结果。波长较短的紫、蓝、青色光波最容易被散射,而波长较长的红、橙、黄色光的透射能力较强,它们能穿过大气分子和微粒,保持原来的方向前进,很少被空气分子散射。对下层空气分子来讲,主要是蓝色光被散射出来,因而天空呈蔚蓝色。(简单答法:无云的晴空时天空呈现蓝色,就是因为蓝光波长短,散射强度较大,蓝光向四面八方散射,整个天空看起来都是蔚蓝色。)
12、绿色植被和水体的反射波谱特征是什么?试画出它们的反射波谱曲线。
答:水体的反射波谱特征:水体的反射主要在蓝绿光波段,其他波段吸收率很强,特别在近红外、中红外波段有很强的吸收带,反射率几乎为零
绿色植被的反射波谱特征:光谱曲线呈明显的双峰双谷的特点。在可见光波段0.55μm(绿光)附近有一个波峰,两侧0.45μm(蓝)和0.67μm(红)则有两个吸收带。这一特征是由于叶绿素对蓝光和红光吸收作用强,而对绿色反射作用强。在近红外波段0.8μm~ 1.0μm间有一个反射的陡坡,至1.1μm附近有一峰值,形成植被的独有特征。这是由于植被叶的细胞结构的影响,除了吸收和透射的部分,形成的高反射率。在中红外波段(1.3~2.5μm)受到绿色植物含水量
的影响,吸收率大增,反射率大大下降,特别是以1.45μm、1.95μm和2.7μm为中心是水的吸收带,形成低谷。
13、大气散射有何特点?它分为哪几种散射,各有什么特点?
答:特点:它不会将辐射能转变成质点本身的内能,而只是改变了电磁波传播的方向。
三种:瑞利散射、米氏散射、非选择性散射
瑞利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小于波长1/10或更小时发生;在红外和微波波段,可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