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高年级数学练习题梯度性设计策略的研究-文档资料
小学高年级数学练习题梯度性设计策略的研究
一、练习的功能和目的 1.目的性和针对性相结合
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练习。应该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首先应抓住教学中的重难点设计专项练习;其次,还应针对学生学习中的薄弱之处设计专项练习。根据作业中普遍存在的薄弱进行专项习题的设计,使得学生能很好地掌握薄弱的知识点.
2.层次性和整体性相结合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练习设计的好坏,直接体现在练习的层次性中。我们的练习内容要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做到环环紧扣,逐步提高。同时还应该根据各种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全体学生都参与数学活动,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和提高,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练习的层次性还要和练习的整体性相结合。从学科教学任务的整体出发,认真分析课题在本单元、本书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它们内部的相互联系、知识的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设
计练习,注意知识系统的整体性、连贯性。 3.趣味性和开放性相结合
我们的练习设计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练习内容寓于游戏、竞争之中,就能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练习的激情,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开放题的设计是开放式教学的切入点,教师应充分利用开放题来为开放式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开放题的多向性、发散性有利于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凸现孩子的个性。合理设计开放题进行开放式教学,能更好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探究问题,把握知识点。 4.创新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新课程标准同时提出让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发展学生个性,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努力为学生思维活动提供最大限度的伸展空间的创新性习题。让学生有机会充分展示自我。 二、梯度习题的设计原则 1.习题设计的科学性
练习是为教学目的服务,因此习题设计要符合课标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要准确把握各部分知识结构中的重难点,同时要符合学生思维特点和认知发展的客观规律。如教学“小数乘法”,它是在小数意义和性质、整数乘法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掌握小数乘法计算法则的关键是根据积的变化规律,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学生在学习时往往会有“小数乘法书写竖式时为什么小数点不用对齐”的想法。一个因数扩大100倍,另一个扩大10倍,积就扩大1000倍;在定积的小数位数时是3位,这1000和3是什么关系?因而,让学生掌握好小数乘法计算法则是重点。特别是在点小数点时,当乘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前面用0补足,而点上小数点后,积的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往往容易出现错误。习题的设计要注意突出这一重点,突破这一难点。 2.习题设计要突出一定的理念
习题的内容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习题要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设计要注意练习实际;习题设计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设计习题要开放;习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建构“数学模型”。
3.习题设计要借助一定的策略
融合策略;复述、联想策略;突破策略;迁移策略;生活策略;知识网络策略。
三、习题设计的类型 1.尝试题
即是在导入过程中运用到的习题,难度系数较低,起着为本节课内容打下基础的作用,学生普遍能够解答的习题。 2.基础题
即是本节课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要使大部分学
生都清晰地明白其中的计算方法或过程。 3.提升题
在学生掌握基础题的基础上,再上一个台阶,题目的难度相对较大,使学生的知识或能力等都能在此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所谓梯度习题是指在数学课堂的教学中,将整个课堂分为“情境导入、知识新授、巩固练习”三个环节,围绕上述三个环节而设计的不同层次的习题,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紧紧扣准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在做习题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不断思考的过程,思维不断碰撞的过程。而梯度习题则是使学生的思维能变得更加有序,在每一个类型的习题中,前一种的习题则是为学生完成下个习题打下了基础,减轻了学生的思维负担。学生在这些不同层次的习题中,可以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提升其能力,得到成功的体验,进而提升其数学素养。
四、经过一年的实践探索,本人的研究已初步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和生命力,在实验中,老师与学生共同得到了发展 1.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习并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实践者。在设计练习时,教师为学生创设了适宜的生活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练习,而不是单一的练习,也不是搞题海战术,学生就是在教师的引导辅助下,通过总结学习的知识体系,根据实际需要发现问题、分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