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5 3:07:04

《美的历程》读后笔记

唐志颖 41509061 经济统计学

一、佛陀世容

(一)悲惨世界

(1)总述——宗教艺术是什么:是特定时代阶级的宗教宣传品。

中国的宗教艺术:佛教石窟艺术

石窟艺术的主要发展阶段:①魏:传入中国。②唐前期:发展鼎盛。

③唐后期、五代、宋:逐渐衰退。

石窟艺术形象形式的变化反映出中国民族由接受佛教而改造、消化、最终摆脱它。 (2~11):

北魏壁画——内容:野外的荒凉环境,活跃的人兽形象,奔放的线条,运动的形体姿态

总体风格:激昂、狂热、紧张、粗犷

代表作品:割肉贸鸽、舍身饲虎、须达怒好善乐施、五百强盗剜目

壁画内涵:①宣扬忍受痛苦,自我牺牲。②对当时压迫剥削的无声抗议。

北魏佛像——基本特征:秀骨清相、长脸细颈、睿智的微笑;

赏析麦积山石窟北魏雕佛像(图版[30]右下)

这尊佛像眉眼细长,面部轮廓柔和,五官清隽,脖颈较长,肩部弧度自然向下,体态清瘦,衣饰、头饰都非常简单,这些都是北魏时期贵族审美的体现。另外,她头部微微向下倾斜,嘴角保持着恰到好处的微笑,显得睿智又神秘,仿佛在倾听每一位世人的诉求,但实际上,她竖直的脖子暗示其身体应该是直立的,说明她内在的冷漠和高高在上。神越是冷漠,越是凸显现实的残酷、人的渺小和绝望,越是反映当时人们内心强烈而不能实现的诉求。

轻视人世事实的神情、以狂热而阴冷的壁画衬托。

作用:①佛像是君主的化身,可以巩固统治(云冈佛像)。 ②表彰和树立当时认可的理想人格(观禅决疑的弥勒)。

(二)虚幻颂歌

(2~4)隋唐雕塑——基本特征:①隋朝大耳、短颈粗体、朴达拙重(过渡特征);

②唐朝佛像更加世俗化,更加富有人情味。

具体形式:①佛像不再位于草庐、洞穴,而是舒适的房间。 ②佛的职能分化,并有与之相适应的神情面相和体貌姿势。 (阿难朴实温顺、伽叶沉重认真、菩萨文静矜持??)。 进一步的中国化:①越来越被封建帝王和官府支配统辖,以维护统治。 (“助王政之禁律,益仁智之善性”??) ②宗教与儒家同化合流。 (佛雕关心世事的神情和各有职守的统治秩序) 内涵:①李唐王朝在天上的化身。 ②不离人间而又高出人间,高出人间而又接近人间。 (龙门奉先寺的本尊大佛,其神情亲切动人。)

(5~7)隋唐壁画——基本特征:对欢乐和幸福的幻想,故事的大团圆结局

具体形式:①人物丰满或健壮或优美 ②题材多为幻想出来的“极乐世界” ③色调华贵绚烂、线条圆润流利、构图丰满柔和 代表故事:“未生怨”、“十六观”、“恶友品”。 方面面出现了新的因素和气象,这也渗透到佛教及其艺术形式中。

(8~9)总结——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现实生活的转变。社会生活的方

赏析龙门奉先寺大门雕像

奉先寺一共有十一尊大像,数十尊小像。整体来看,他们都圆头大耳,粗颈短体,嘴唇丰厚,线条圆润,形态饱满,显得富态而亲切。不同的佛像有不同的五官特点、面部表情和动作特色和衣着特点。大佛面部丰满,双耳肥厚,嘴角微翘,表情沉静安详,让人感觉敬而不惧;阿难没有头发和头饰,双眼直视前方,山根粗壮挺立,下颔饱满,表现出他的朴实温顺;伽叶额有皱纹,眉头紧皱,双眼微眯,颧骨凸起,两颊微微下凹,表现出他作为大弟子的严谨认真;力士则手持宝塔,身披铠甲,手臂肌肉微微鼓起,身子朝向一侧,头朝向另一侧,充分展现了他的力之美。不同佛像依照身份不同,所处位置和佛像大小也不同;依照职能不同,佛像的表情、衣饰、动作都有所不同,这是佛教世俗化和具象化的体现,彰示唐前期的佛像已有了世俗的投影。

(三)走向世俗

(3~8、12)佛教壁画——基本特征:菩萨毫无生气、图示化概念化极为明显

洞窟极大,但清凉、贫乏、无力、呆板 具体形式:①“经变”种类变多,神像人物变少。 ②色彩由华贵变为富丽。 ③线条纤纤柔弱甚至于草率。 ④神的形象愈小,人的形象愈大。 ⑤题材更趋于对现实生活的写真。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宋国夫人出行图》??) ⑥山水由符号变为可独立观赏。(《五台山图》) ⑦壁画故事内容更为世俗化,其目的由教化变为娱乐。

(《劳度叉斗圣变》)

(10~11)佛教其他领域的世俗化——①“俗讲”:内容为世俗生活、民间传说、历史

故事

②禅宗:要求信仰与生活完全统一。 (“担水砍柴,莫非妙道”,“一切声色,尽是佛事”) 宋朝以后,宗教哲学为世俗哲学的宋儒所替代。

(13)佛教雕塑——基本特征:人间化、世俗化,更为写实、逼真、具象、可亲可昵。

(大足北山的观音、文殊、普贤等神像。)

赏析麦积山宋塑(图版[37])

这一雕像身材匀称,服饰的褶皱感非常明显,减弱了菩萨像本身的庄重性。她面部丰润,宽额尖颔,双眼微微鼓起,非常写实,但面部表情呆板,身体姿态僵硬,仿佛只是一个空壳,不能让人感到虔诚和庄严。

二、宋元山水意境

(一)缘起

本节主要讲述了宋朝以前山水画的三个发展阶段,并分析山水画发展的原因。

(2)六朝——普遍特点:山峦若土堆,树木如拳臂

地位:主要作为人事环境的背景、符号,没有独立的审美地位。

(3)隋、唐——普遍特点:①隋至初唐时“状石??如冰澌斧刃,绘树则刷脉镂叶??”

(《历代名画记》)

②盛唐时重线条而不重色彩,“吴带当风”,代表人物吴道子、李思

(4)中唐前后——有了独立的审美意义,在艺术地位上有所提高。

与人物、牛马画相比:成熟较晚,是因为山水鸟兽花草与社会生活关联不大

(5)审美兴味和美的理想的转变——具体形式:从具体人物、仕女牛马到自然对象、

山水花鸟

原因:①根本原因:社会的变迁 (世俗势力地主士大夫的崛起、和平富裕的条件) ②主观因素:哲学思潮

(当时流行的禅宗教义要求自身与自然合为一体, 当时已有禅宗喻诗、以禅说画的存在)

(二)无我之境

本小节主要介绍了北宋前期山水画的代表人物及“无我之境”的特点

(1)总述——宋元山水分为北宋(主要是前期)、南宋、元三个阶段

(2~4)代表人物——李成:“气象萧疎,烟林清旷”,长于描绘齐鲁烟云平远景色

关仝:“石体坚凝,杂木丰茂”,长于描绘关陕风景 范宽:“峰峦浑厚,势状雄强”

(上述三位的不同风格主要来自于所描绘的山水的不同风貌)

领路人——荆浩(五代):提出山水画的“六要”(气、韵、思、景、笔、墨) 提出形似不等于真实,真实应表达内在的气质韵味

将“气韵生动”由人物画推广到山水画领域

(5~6)整体特点——特点:①一方面强调“气韵”

②另一方面要求对自然对象作详尽的观察,细致安排画面构图

(具体来说,就是既要求真实性又要求很大的概括性,不拘于一时一景具体感受,而是时空

上更为广阔的描绘,由此给人想象的真实性)

目的:表达出整个生活、人生的环境、理想、情趣和氛围 在北宋山水画中的体现:①画面:描绘自然客观、全景、整体

②审美感受:自然与人生的亲切关系,但审美方向更加自由与宽泛。

(7~8)何为“无我之境”——含义:纯客观地描写对象来传达思想情感和主题思想。

代表:①文学上,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②绘画上,关仝的《大岭晴云》、范宽的《溪山行旅》

董源的《潇湘图》、《笼袖骄民图》 巨然、燕文贵、许道宁等画家的作品

不同画家风格的不同正是由于“无我之境”下体现的地域差异

赏析范宽《溪山行旅图》:

一座高山伫立在画面正中,占了一副画轴的大半部分,山顶与画卷边界相接,让人看画时不得不视线往上再往上直到上无可上,完全展示出山的高大、巍峨。山腰云雾缭绕,山间一条瀑布竖直落下来,侧面烘托山之高,山之陡。山上繁茂的树木与前景那几颗小小的松树形成对比,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山体上密密麻麻的雨点皴加重了山的厚重感和质感。后景和前景之间作为云雾的留白也体现出空间的纵深,使一幅平面的画卷有了立体感。随着视野拉近,景色逐渐由远处的松树转为湍急的河流和大块青石。青石稍大,给人近在手边之感,对坐而望,只觉“不离坐外”,“如就真景”。

(三)细节忠实和诗意追求

北宋后期至南宋是山水画从“无我之境”发展到“有我之境”的过渡阶段,本小节主要对这 介绍和分析这一时期山水画的特点。

(2~4)背景与特征——背景:①极度闲暇和物质的富裕

②皇帝本人提倡追求细节,院体画派占画坛统治地位

特征:①追求细节(“孔雀升高必先举左”,月季四时朝暮花蕊叶不同??) ②从书面诗词中追求诗意(画院以诗句作考题) 画面的诗意追求成了中国山水画的自觉的重要要求

(5~7)分析——特点:着重经营某一局部、某一对象甚至某一对象的某一部分,如一角

山岩或半截树枝,更显具体、分化、精细

代表场景:寒江独钓、风雨归舟、秋江暝泊?? 代表人物:马远、夏珪

审美感受:表达出更为确定的诗趣、情调、思绪、感受

比较分析:①与北宋早期相比,更直接地表露了艺术家的主观情感 ②与元朝相比,对事物的忠实描写与抒发主观情感观念仍较客观

(8)评价——①同时追求诗意与细节,使后者没有流于庸俗和呆板,前者没有流于空疏

和抽象

②景物的地域性减弱,普遍性增强;情感更鲜明浓烈 ③“状难言之景列于目前,含不尽之意溢出画面”,创造了另一极高艺术成就

赏析《雪江卖鱼》:

这幅图以树为分界线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右上部分粗略勾勒出的山,另一部分是对卖鱼以及周围场景的细致描绘。这幅图虽然名为《雪江卖鱼》,卖鱼这一行为在图中所占比例却非常小,两位主要人物则是小之又小,更多的是对环境的刻画和大片的留白。空旷的环境让画的节奏显得舒缓。婀娜多姿的树木,皑皑的白雪,缓缓流动的江水,江面上孤立的草屋和一条暂时停靠的船,这些都让人感到一种空寂、孤独、精致的优美。这幅图有动有静,高山与低水形成对比,大片留白增添了画面诗意,让人感到不尽之意。至于画中渔翁衣裳能否避寒,雪天为何还要出门卖鱼这些问题,就不在考虑范围之内了。

(四)“有我之境”

本小节主要从“有我”的角度介绍了元朝山水画的特点并分析“有我之境”的特点及其在其他艺术领域的体现。

(1~7)元代山水画——从院体画到文人画变化原因:社会急剧变化

(外族统治,汉族知识分子将情感寄托在艺术上 “文人画”的基本特征:①文学趣味异常突出 (“山水以气韵为主,形模寓乎其中”) ②强调突出笔墨,重视书法趣味

(表现一种净化了的审美趣味和美的理想, 将线的艺术推向高峰。)

③画上题诗,以诗文直接配合画面 (使书画以同样的线条美彼此呼应;

通过文字表述,加强画的文学趣味和诗情画意)

④水墨画居于画坛统治地位 ⑤画面景物简单,意兴情趣浓厚

强调借助对象,以笔墨趣味传达主观情感 (倪云林《六君子图轴》、《容膝斋图》)

(8~11)“有我之境”——特点:通过自然山水传达出主观情感,

无所谓整体性或细节性,地域性或普遍性,繁复或精细

发展:宋人基本没有,元画萌芽,明清和近代充分分化和发展

(12~14)其他艺术领域的“有我”——绘画审美趣味的发展与艺术实践的历史行程大

体一致

雕塑:无我之境(魏)——过渡(唐前期) ——有我之境(唐后期、五代、宋)

文学:无我之境(诗)——有我之境(词)

——突出的有我之境(曲)

赏析倪云林《容膝斋图》

这幅图分为两部分,上半部分是一篇题字,下半部分是画。字和画用墨浓淡不一,笔法不一,但两者交相呼应,使作品显得更加文气、雅致。此画笔墨极为淡雅,树木的树叶稀疏,树干细长,一坡上只有寥寥四株小树,但墨色层次较多,树叶处用墨较厚,表现出一种浓厚的茕然之感。整体画面萧疏简逸,风神淡远。

问题1:如何从内外史的角度来看现当代国画技法的发展?

问题2:基督教与佛教对东西方人民影响各不相同,从影响时间就可以看出,基督教仍有大量教徒,佛教在中国的教徒已不多。但在公元200年左右,基督教与佛教的宗教艺术同时兴起,这是巧合吗?

搜索更多关于: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美的历程》读后笔记 唐志颖 41509061 经济统计学 一、佛陀世容 (一)悲惨世界 (1)总述——宗教艺术是什么:是特定时代阶级的宗教宣传品。 中国的宗教艺术:佛教石窟艺术 石窟艺术的主要发展阶段:①魏:传入中国。②唐前期:发展鼎盛。 ③唐后期、五代、宋:逐渐衰退。 石窟艺术形象形式的变化反映出中国民族由接受佛教而改造、消化、最终摆脱它。 (2~11): 北魏壁画——内容:野外的荒凉环境,活跃的人兽形象,奔放的线条,运动的形体姿态 总体风格:激昂、狂热、紧张、粗犷 代表作品:割肉贸鸽、舍身饲虎、须达怒好善乐施、五百强盗剜目 壁画内涵:①宣扬忍受痛苦,自我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