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20版高考物理一轮复习:全套课时跟踪检测(Word版,含答案)
v0212
=-gt=-30 m/s,C错误;上升阶段通过路程x1==5 m,下降阶段通过的路程x2=gt2,
2g2v0
t2=t-=2 s,解得x2=20 m,所以3 s内小球运动的路程为x1+x2=25 m,A正确。
g3.[竖直上抛运动与科技生活的综合]
某校一课外活动小组自制一枚火箭,设火箭从水平地面上发射后始终在垂直于水平地面的方向上运动。火箭点火后可认为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过4 s到达离地面40 m高处时燃料恰好用完,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g取10 m/s,求:
(1)燃料恰好用完时火箭的速度大小; (2)火箭上升到离地面的最大高度; (3)火箭从发射到返回发射点的时间。
解析:设燃料恰好用完时火箭的速度为v1,所用时间为t1,火箭的上升阶段可分为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做匀加速上升运动,第二个过程做竖直上抛运动至最高点。
(1)对第一个过程有h1=t1
2代入数据解得v1=20 m/s。
2
v1
v12
(2)对第二个过程有h2=
2g代入数据解得h2=20 m
所以火箭上升到离地面的最大高度h=h1+h2=60 m。 (3)第二个过程用时t2= 代入数据解得t2=2 s
设火箭从最高点返回发射点用时t3 12
由h=gt3得t3=
2
2hv1gg
代入数据解得t3≈3.5 s
火箭从发射到返回发射点的时间t=t1+t2+t3=9.5 s。 答案:(1)20 m/s (2)60 m (3)9.5 s
“形异质同”快解题——两类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形异质同”问题
什么是“形异质同”和“形同质异”
“形异质同”是指遵循的物理规律相同,但情景新颖、信息陌生、物理过程独特的题目,对这类问题同学们往往感觉难度大,无从下手。其实这类问题看似陌生,实则与我们平时练
习的题目同根同源,只不过是命题人巧加“改头换面”而已,这类问题我们称之为“形异质同”。
另外,“形同质异”是指物理情景比较熟悉,物理过程似曾相识的题目,对于这类问题,又往往因审题不严、惯性思维,不注意题中所给条件的细微区别,而解答失误。这类问题我们称之为“形同质异”。
无论是“形异质同”还是“形同质异”,都是命题人常采用的命题手段之一,为引起同学们对此类问题的重视,本书创编此栏目,旨在让同学们在平时的训练中,多比较、多总结,不再因无谓失分而遗憾。
(一)水平刹车与沿粗糙斜面上滑
1.汽车在水平面上刹车,其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是x=24t-6t,则它在前3 s内的平均速度为( )
A.6 m/s C.10 m/s
B.8 m/s D.12 m/s
2
122
解析:选B 将题目中的表达式与x=v0t+at比较可知:v0=24 m/s,a=-12 m/s。
20-24
所以由v=v0+at可得汽车从刹车到静止的时间为t= s=2 s,由此可知第3 s内汽
-12
x242
车已经停止,汽车运动的位移x=24×2 m-6×2 m=24 m,故平均速度v== m/s=8
t3
m/s。故B正确。
2.(多选)如图所示,木板与水平地面间的夹角θ=30°,可视为质点的一小木块恰好能沿着木板匀速下滑。若让该小木块从木板的底端以
初速度v0=10 m/s 沿木板向上运动,取g=10 m/s。则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
A.小木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3 3
2
B.小木块经t=2 s沿木板滑到最高点
C.小木块在t=2 s时速度大小为10 m/s,方向沿木板向下 D.小木块滑到最高点后将静止不动
解析:选AD 小木块恰好匀速下滑时,mgsin 30°=μmgcos 30°,可得μ=3,A3
正确;小木块沿木板上滑过程中,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mgsin 30°+μmgcos 30°=ma,可得小木块上滑过程中匀减速的加速度a=10 m/s,故小木块上滑的时间t上==1 s,小木块速度减为零时,有:mgsin 30°=μmgcos 30°,故小木块将静止在最高点,D正确,
2
v0aB、C错误。
[反思领悟]
汽车在水平路面上的刹车问题和物体沿粗糙斜面上滑问题,表面上看是两种不同的问题,但是,若物体在斜面上满足mgsin θ≤μmgcos θ,则物体的运动规律与汽车在水平路面上的刹车问题是相同的。 (二)竖直上抛运动与沿光滑斜面上滑 3.一物体自空中的A点以一定的初速度竖直向上抛出,3 s后物体的速率变为10 m/s,则关于物体此时的位置和速度方向的说法可能正确的是(不计空气阻力,g=10 m/s)( )
A.在A点上方15 m处,速度方向竖直向上 B.在A点下方15 m处,速度方向竖直向下 C.在A点上方75 m处,速度方向竖直向上 D.在A点上方75 m处,速度方向竖直向下
解析:选C 若此时物体的速度方向竖直向上,由竖直上抛运动公式v=v0-gt,物体的初速度为v0=v+gt=40 m/s,物体的位移为h1=(v0+v)=75 m,物体在A点的上方,C
2正确,D错误;若此时速度的方向竖直向下,物体的初速度v0′=-v+gt=20 m/s,物体的位移为h2=(v0′-v)=15 m,物体仍然在A点的上方,A、B错误。
2
4.在足够长的光滑斜面上,有一物体以10 m/s的初速度沿斜面向上运动,如果物体的加速度始终为5 m/s,方向沿斜面向下。那么经过3 s时的速度大小和方向是( )
A.25 m/s,沿斜面向上 C.5 m/s,沿斜面向上
B.5 m/s,沿斜面向下 D.25 m/s,沿斜面向下
2
2
2
tt解析:选B 取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则v0=10 m/s,a=-5 m/s,由v=v0+at可得,当t=3 s时,v=-5 m/s,“-”表示物体在t=3 s时速度方向沿斜面向下,故B选项正确。
[反思领悟]
物体沿光滑斜面上滑时先做匀减速运动再反向做匀加速运动,且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均相同,其运动规律与竖直上抛运动规律相同。
第3节 运动图像 追及和相遇问题
一、运动图像[注1] 1.x-t图像
(1)物理意义:反映了物体做直线运动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斜率的意义:图线上某点切线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此时速度的大小,斜率正负表示物体速度的方向。[注2]
2.v-t图像
(1)物理意义:反映了物体做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斜率的意义:图线上某点切线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此时加速度的大小,斜率正负表示物体加速度的方向。
(3)“面积”的意义
①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相应时间内的位移。
②若面积在时间轴的上方,表示位移方向为正方向;若面积在时间轴的下方,表示位移方向为负方向。
二、追及和相遇问题
1.追及问题的两类情况[注3]
(1)若后者能追上前者,追上时,两者处于同一位置,且后者速度一定不小于前者速度。 (2)若后者追不上前者,则当后者速度与前者速度相等时,两者相距最近。 2.相遇问题[注4]
相向运动的物体,当各自发生的位移大小之和等于开始时两物体间的距离时即相遇。
【注解释疑】
[注1] 无论v-t图像还是x-t图像,描述的一定是直线运动。
[注2] 斜率是数学语言,表示直线的倾斜程度;斜率具有物理意义,可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或加速度。
[注3] 速度相等是判断追上或追不上的切入点。
[注4] 同向追及时,当追赶者位移等于被追赶者位移与初始间距之和时即相遇。
[深化理解]
1.识图中常见的三类错误
(1)错误地认为图像就是质点的运动轨迹。
(2)错将图线的交点都当成相遇,而v-t图线的交点表示该时刻速度相同。
(3)错误理解图线斜率的意义,比如认为v-t图像斜率为正,则质点一定做加速运动,斜率为负,则质点一定做减速运动。
2.追及和相遇问题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