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常用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十三、换药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换药法是对疮疡、跌打损伤、虫咬伤、烫伤、烧伤、痔瘘等病症的伤面进行清洗、用药处理、包扎等操作的方法。其目的是观察伤口变化,保持引流通畅,控制局部感染,保护并促进新生上皮和肉芽组织生长,使伤口顺利愈合。通过换药,药物直达病位,可起到清热解毒、提脓祛腐、生肌收口、镇痛止痒等作用。
【用物准备】
治疗盘、0.5%碘伏、生理盐水、双氧水、换药碗、弯盘、镊子、剪刀、探针、纱布、无菌干棉球、油纱条、胶布;相应药液或各种散、膏、丹等外用药,必要时备药捻;酌情备绷带、橡皮单、治疗巾等。
【操作程序】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伤口,垫橡皮单、治疗巾,必要时屏风遮挡。
3. 置弯盘于治疗巾上,揭去外层敷料、用镊子取下内层敷料及引流条。如分泌物干结粘着敷料,可用盐水浸润后再揭下,以免损伤肉芽组织和新上皮。脓液多时用弯盘接取,然后擦净脓液。
4. 观察疮面,用镊子夹0.5%碘伏棉球消毒疮口周围皮肤。
5. 更换生理盐水棉球清洗疮面,去除脓腐。窦道深的瘘管可用药液或盐水冲洗;疮面较深者还需用探针试探。疮面要清洁干净,勿损伤新肉芽组织。
6. 根据疮面的性质选择用药,覆盖伤口,胶布固定,酌情包扎。 7. 一般伤口每日换药1次,脓腐较多的伤口每日换药1~2次。 8. 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 9.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 保持换药室的清洁,室内每日消毒。
2.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先处理无菌伤口、再处理感染伤口,防止交叉感染。 3. 药粉需均匀撒在疮面或膏药上,散剂调敷干湿适宜。敷布范围要大于病变部位1~2 cm。 4. 对汞剂过敏者禁用丹药;眼部、唇部、大血管附近的溃疡以及通向内脏的瘘管均不用腐蚀性强的丹药,上丹药时需保护周围血管,不使丹药撒于疮面外。
5. 颜面部的疔疖勿挤压,以防脓毒扩散。 6. 痔瘘患者每次便后均需清洗肛门并换药。
7. 外敷药必须贴紧疮面,包扎固定要注意松紧适度,固定关节时要注意保持功能位置。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