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音乐兴趣小组活动计划初中音乐兴趣小组活动计划
音乐活动记录(2)
一、指导思想:
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音乐课程改革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前推进,新的音乐课程,新的教学理念像是一股清新的风,吹进了每个校园,吹动了每个音乐教师的心弦,给基础音乐教育带来了崭新的变化,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奠定了基础。小学音乐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而学生课外音乐活动,是音乐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现状分析:
本校学生生源基础不一,音乐素质参差不齐,为了更有针对性地指导今后的音乐教学工作,实施音乐新课程,更好的参与音乐教学课程改革,培养学生健康的音乐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三、实施原则:
在开展各类课外音乐活动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课外音乐活动要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要得到学校领导的支持与配合,如师资、设备、场地等。课外活动的内容安排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等特点。
第二、课外音乐活动要做到技、情、趣统一。活动内容要丰富,活动形式要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要使学生在参与课外音乐活动中,在艺术实践中体验音乐美感,将知识、技能更好地转化为表现音乐的
21
能力。要使学生通过课外音乐活动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与追求。
第三、课外音乐活动要坚持群众性与自愿性原则。要让学生认识到参加课外音乐活动的意义,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参加课外音乐活动,但必须坚持自愿参加的原则。
第四、开展各项课外音乐活动,都要有明确的目的,并且要有计划,有要求,以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规范学生课外活动的时间、内容、形式及管理制度,制定各类表格,加强学校文艺传统建设,增添活动用品、器材。 第二阶段:全面实施,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活动模式,确定学校的文艺特色项目,并建立学生课外活动组织体系。
第三阶段:将前阶段的活动模式继续完善,进一步加强活动的内涵建设。 五、活动形式。
活动形式分为集体活动、分组活动。
集体活动是指全校或部分年级的集中活动。其特点是规模大、人数多、地点集中,活动时间、内容便于统一安排,能够做到统一领导,督促检查,相互促进。
分组活动是指以班级、兴趣小组等为单位活动。分组活动规模小、人数少,地点可以分散,方式灵活,便于主题化、特色化、系列化。
22
音乐活动记录(3)
一、培养自信心,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舞蹈基本功的训练是使学生身体更符合舞蹈规律的要求,以适应各种高难技巧的需要,同时为扮演各种舞蹈角色做好准备,对演员,学生的体力的保持也有好处。但在训练初期是非常枯燥和单调的,除了压腿还是压腿,除了下腰还是下腰……而在这枯燥和单调的训练中,往往还要碰到或大或小的挫折,这样便会产生一些异常情绪,如“逃避抗拒”、“自卑抑郁”等,如果不加以引导,久而久之便会成为心理障碍,克服这些“病症”的最佳良药就是帮助她们重拾信心,激发兴趣。此时你无须再在动作要领上多做解释,只要告诉她们“只要坚持一下,就会进步一点”。一看到某人进步一点,就应该给予热情的肯定与表扬;即使进步缓慢,我们也应该为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喝彩,从而使她们体验成功,重拾信心。 二、提高表演能力,提升感情共鸣
能力指完成某种活动的本领,它包括完成某种活动的具体方式,以及顺利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舞蹈能力包括姿态、节奏和表情,这三者构成了舞蹈能力的核心。
首先,应培养对作品的感悟能力,引导其在感情上与作品内容产生共鸣。陈鹤琴先生说:“音乐的真正价值在于我们和音乐接触,可由节奏的美使肉体和精神共鸣共感。”因此,在舞蹈节目排练中,必须重视表演者对舞蹈作品思想感情和主题上的深刻了解,而不是一味重“形”,而忽略了“神”。由于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指导老师要悉心
23
加以引导,让孩子们“手舞”有物,“足蹈”有理,这样孩子们有表演时就会在心理上与舞蹈角色共鸣共感,忘我投入,表情自然展现,舞蹈表演收到很好的效果。如在欣赏和排练舞蹈《舞绣红绸》时,舞蹈队员们对那种始终贯穿的活泼充满朝气的展现很到位。于是,我简单又明了的语言串联成一则小故事来帮助队员;理解与记忆,又兴奋又好奇。她们要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可是又有一点害羞……她们兴高采烈的舞起头巾,跳起了舞来,脸上满是喜悦,连害羞也忘记了……”
其次,应培养严谨的训练态度,注重情感的表达。常言说得好“艺高人胆大”,在理解作品情感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应多作示范引导学生在排练时,严格要求自己展现出积极的状态,最优美的姿态,切不可马虎大意。平时,还要多合伴奏,与伴奏音乐取得默契,这样才可以在演出时不假思索,充分注意感情的表达。
最后,应多组织实践活动,激发表演欲望。实践证明,实践是克服紧张的有效方法。因此,经常参加各种艺术实践活动,多彩排,多熟悉舞台的环境,设施及设备,让学生知道“这有什么可怕的”,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那么紧张也就不翼而飞了。
2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