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学复习指导

生态学复习指导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4 9:47:20

高中生物奥赛专用

(1) 城市垃圾(包括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 (2) 废水废气 (3) 农药与化肥 六.维护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

第六章 人与生物圈

一、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一) 什么是生物多样性(biological diversity);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定义:生物多样性是指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复合体(ecological complex)之间的多样性和变异性。具体包括下列三个层次:物种多样性(species diversity)(最基本层次);遗传多样性(gene diversity)(微观层次);生物群落多样性或生态系统多样性(ecosystem diversity)(宏观层次)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 直接经济价值——为人类提供最广泛最重要的资源直接享用。

(2) 间接经济价值——对环境的影响过程和生态系统的公益情况。主要是保护水资源、保护土壤、调节气候和处理废物。

(3) 伦理价值——精神和美学价值。 (二)生物多样性的分布及其丧失 1、生物多样性的分布格局

(1) 时间分布格局——主要是指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多样性的变化。 (2)空间分布格局:

纬度梯度格局(地球总体分布格局)——指不同地理纬度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海拔高度不同的变化。 最大分布格局——由于历史原因或生境适宜某一些生物类群所达到的最大多样性。 相关分布格局——不同有机体类型之间,物种丰富度分布的相关性。 2生物多样性的测度

测度主要是对生物群落内物种多样性的测度,常用的普通方法如下3种: (1) 物种丰富度指数(d)——有4种指数: (2) Simpson指数(D)——又称优势度指数 (3) Shannon—Wiener指数(H) 3、物种多样性的丧失——物种灭绝

(1)自然灭绝:地史上5个时期(奥陶纪、泥盆纪、二叠纪、三叠纪、白垩纪)自然大灭绝概况。 恐龙灭绝的假说。目前鸟类和哺乳类每世纪的灭绝率为1%或每年0.01%。 自然灭绝是绝对的。生物只有灭绝才能进化,离开了进化,生物学是毫无意义的。 (2)人类造成的灭绝

自1600年至今,已有83种哺乳动物及113种鸟类遭人为灭绝(相当于哺乳动物种数的2.1%和鸟类种数的1.3%)。特别近150年丧失最多(图表),1600—1700年间鸟类和哺乳类灭绝率大约是每10年1个种,到了1850—1950年,上升到每年1个种。如果人类威胁不停止,则现在世界鸟类种的2%和哺乳类物种的5%将处于危在旦夕的灭绝境地。

4,物种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1) 人口膨胀,资源利用不断增加 (2) 物种赖以生存的生境受破坏,热带雨林受威胁

(3) 生境片断化、生境退化与污染 (4) 外来种引入和外来病害的入侵和传播 (5) 对资源的过度开发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 1、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其格局研究

2,生物多样性形成、发展、衰退和丧失的机制研究 3、 物种濒危状况、灭绝速率、原因及其保护措施的研究

生态学与动物行为第13页共20页

高中生物奥赛专用

4、 生物多样性的监测研究——―生物多样性指示物种‖的寻找及其监测手段(生物多样性与物种的指示关系 这些―指示物种需具备下列特征: 具有足够的敏感性来指示早期的环境变化; 具有较广的地理分布范围; 具有提供连续评价环境威胁的能力; 应比较容易收集和量度;能够用来指示由于人类干扰趋势而产生的自然循环周期的变化

5,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对策与手段研究

保护政策:保护与利用关系的调整,保护管理政策

保护手段:就地管理与保护,异地管理与保护,建立濒危物种基因库(克隆)等。 6.生物种类的评估等级:

世界自然保护协会系统:分五个等级

G1——全球极度危机物种。现存<1000个成熟个体或在分布区内只出现5次或更小。 G2——全球危机的物种。现存1000~3000个成熟个体或在分布区内只出现6~20次。

G3——不常见但不危机的物种。现存3000~10000个成熟个体,或在分布区内出现21~100次。 G4——较常见且非濒危的物种。

G5——已证明在分布区内具高丰富度,没有濒危,但也可以是稀有的。 (四)我国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现状与未来 1.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

我国生物多样性既丰富又独具特色,多样性在全球居第8位,北半球居第1位。其主要特点是:

生态系统多样性类型多样:陆地生态系统共计27大类460个类型,其中森林16大类,185个类型;草地4大类,56个类型;荒漠7大类,79个类型;湿地和温水水域5大类;海洋生态系统计有6大类,30个类型。 生物种类繁多,且具特有成分,孑遗成分及经济种类多的特点。高等植物计32800种,而特有种估计有15000~18000种,约占维管植物总数的50~60%。种子植物数居世界第3位。动物种类10.45万种,而特有高等脊椎动物种约662种(特有种居世界第8位)。

驯化物种及野生亲缘种多。世界上有237种栽培植物起源于我国。我国常见的栽培作物有600多种,果树品种1万多个,畜禽400多种。

2.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问题

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原始林每年减少0.5万km2 。草原退化面积已达87万km2,国土受水、风力侵蚀面积已达367 km2。

物种受威胁,灭绝较严重。我国动植物种类中已有15~20%受到灭绝威胁,高于世界10~15%的水平。世界分布的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共640个,其中我国占156个。 遗传种质资源受威胁,外来种入侵,古老土著种受排挤。 3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现状

自然保护区已建立708处,面积56.8万km2,占国土面积的5.54%;动物园28个,饲养脊椎动物600多种。野生动物人工繁殖场227处,植物园110多个,引种保存的中国植物区系达13000多种并保存生物种质35万份。 4. 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之未来——保护与研究计划 保护特殊生境和生态系统,如湿地、珊瑚礁、红树林等。

加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农业驯养利用、种质资源考察收集等。 保护淡水和海洋水生生物多样性,开展异地保护与研究(兴建水族馆)。

寻找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资源持续利用协调的途径——建立生物多样性管理区,开展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工作。 大力开展生物多样性的本底调查,总结保护技术与管理经验,保护示范工程建设等。 二、全球变化现象及其效应

(一)什么是全球变化(global changing)

生态学与动物行为第14页共20页

高中生物奥赛专用

1、定义:全球变化是指可能改变地球承载生物能力的全球环境变化。

全球变化的主要特征:从狭义上说,全球变化主要是指大气的变化导致全球气球环境的变化。具体表征是:大

气臭氧层的损耗;全球气候变暖。 (二)全球变化的效应

1、臭氧层损耗对地球的生态效应

臭氧层的变薄会使生物受过量的紫外线辐射而受害,植物降低光合作用水平,甚至慢慢死亡;人类增加皮肤癌的发病率,臭氧层中的臭氧每减少10%,人类皮肤癌的发病率就要增加4%。 2、 全球变暖对地球的生态效应:引起6个生物层次的巨大变化 (三)对全球变化效应的研究

1、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效应与反馈研究

(1)全球变暖先兆区(预警区)对全球变化的监测与响应研究

中国青藏高原预警区模拟研究(图) 北欧树林对全球变化响应的预警模拟研究(图) (2) 全球气候变暖对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图) (3) 全球气候变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 2.全球变化的生态对策研究

(1) 开展对CO2、甲烷的吸收,固定和利用体系的研究。

措施:多种能源利用;农业畜牧业的科学管理;矿井瓦斯综合利用;造林植草。 (2)更新观念——―时滞‖(time lag)观念的确立

时滞现象:象爱滋病有潜伏期一样,全球气候变化和CO2浓度升高的生态学效应要通过一段时间以后才能表现出来,这种现象称之为时滞。不同的生态学效应时滞长短可能不一,给有关研究带来更大的困难。同时也提醒我们,不能因为没有检察出效应,就下结论说气候变化和CO2浓度升高对某种生态学过程没有影响。 (3)多学科的共同协作,相互结合

对学科——生态学、生物学、物理、化学、地理、气象、数学、计算机科学、医学科学、人文科学等密切结合。

研究方法——实验、观察、模拟 三、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一)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1.定义:持续发展既是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牺牲后代人满足他们需要的发展。持续发展是在不危及后代人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我们当代人需要的发展途径。持续发展是没有破坏的发展。 2,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公平性原则——同代人的公平、代与代之间的公平、公平分配有限资源。 持续性原则——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

共同性原则——各国虽差异甚大,但持续发展为全球发展总目标,全球必须联合行动。 3,持续发展的特征

经济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但更应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清洁生产。 生态持续发展——这是持续发展的基础

社会持续发展——改善提高生活质量,社会进步,消灭贫困,创造一个保障人们平等,自由、教育、人权和免受暴力的社会。

这三者之间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但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图) (二)怎样才能持续发展

1.摆脱贫困;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贫困(贫穷污染)。要摆脱―贫困—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生态恶化—自然灾害加剧—更加贫困‖的恶性循环。

2.适度的人口:人类必须在地球承载能力的范围内生活。

生态学与动物行为第15页共20页

高中生物奥赛专用

3.维护地球资源 4.维护地球生命支持系统 5.维护生物多样性

6.有远见的决策:重点放在环境后果上的政策转到放在产生这些后果的根源;环境必须要有国家机构调控。 7.动员全球人民积极参与。这是持续发展的关键。

8.更新观念,摒弃旧观念,树立新的持续性伦理道德——尊重自然,认真地把人类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把人类从对自然的胜利控制所产生的飘飘然中解脱出来。 (三)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对策 1.战略目标:今后10年内

(1) 经济可持续发展:保持国民生产总值以平均每年8~9%速度增长。 (2) 生态可持续发展:在2000年前人口增长率控制在12.5‰。 2.主要对策:

动物行为

第一节 动物行为学总述 什么是动物行为和动物行为学? 行为(behaviour):

定义:动物为了满足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适应内外环境变化,动物个体和群体所做出的有规律,成系统的适应性活动。

实质:动物为了自身或基因存活和后代存活,所做的一切事情。

动物行为的内涵: 动物的各种运动方式。 动物的鸣叫发声。 动物的面部表情。

动物个体间的信息传递,动物个体间的视觉通讯,听觉通讯,嗅觉通讯,触觉通讯,电通讯(靠电场传递信息)等。 能够引起其他动物个体行为发生变化的所有外部可以识别的变化。有些动物外形没有变化也属于动物行为。 动物的个体行为对外界环境变化与内部生理变化做出的整体性反应。

(3)动物行为的特点:概括为:大多数行为是一个动态过程;是对环境的适当反应,并在生存中起作用; 需运动器官(肌肉)的活动,神经系统,感觉器官(耳,鼻,眼等)与内分泌系统参与,这是构成行为的物质基础。动物行为对它的生命有利,或对基因传递有利,动物只有借助行为才能适应多变的环境。 动物行为学:

动物行为学定义: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动物行为的生物学。 发展过程:

动物行为学的研究内容:

因果关系(刺激与固定动作格局)总结:动物的行为有一定的因果关系,意外刺激导致行为释放。 行为生理:动物的行为与内在的生理状态有关,及与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有关。 行为遗传,进化,行为与基因的关系。 行为生态(研究动物行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行为功能(存活值,存活价值能带来一定的好处),只有利大于弊,才会产生行动。如:行为的适应性(黑头海鸥叼蛋壳)。

第二节 动物行为的类型 攻击行为

定义:同种个体之间所发生的攻击或战斗。 引发原因:争夺食物、配偶、巢区或领域。

攻击方式:肉体性和非肉体性。有时经过威胁,估量实力,争斗三个过程。个别争斗也具有杀伤性。 捕食行为(掠食行为)

生态学与动物行为第16页共20页

搜索更多关于: 生态学复习指导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高中生物奥赛专用 (1) 城市垃圾(包括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 (2) 废水废气 (3) 农药与化肥 六.维护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 第六章 人与生物圈 一、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一) 什么是生物多样性(biological diversity);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定义:生物多样性是指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复合体(ecological complex)之间的多样性和变异性。具体包括下列三个层次:物种多样性(species diversity)(最基本层次);遗传多样性(gene diversity)(微观层次);生物群落多样性或生态系统多样性(ecosystem diversity)(宏观层次)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 直接经济价值——为人类提供最广泛最重要的资源直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