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个性化阅读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影响课题研究总结报告
(2)学习活动中学生用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个性化地解决问题的意愿和态度表现出发展优势。
2.教师发展目标
(1)具有适应个性化教育的教师观、学生观、课堂教学观。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调动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兴趣。
(2)教学方法的选择使用上,重视营造学生学习的自由空间,开辟学生阅读与表达的阵地与途径,引导大量阅读,质疑问难,自主探究,发现新信息,培养思维灵活性。
(3)学习评价方式上,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测试结合起来,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善问、善思、善表达。
3.理论目标
(1)探索出引导学生主动阅读与表达的方法。
(2)在低阶段探索活动化教学的课型(包括激励指导活动的途径、方法等)。
(3)探索出阅读教学中个性化阅读对表达能力产生影响的时机、方法、形式。
(4)探索出“个性化阅读对表达能力的影响”的课堂学习特征。
(三)实施研究措施
1.抓实课题流程管理
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育科研队伍,细化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是促使研究扎开展的根本保证。为此,我们十分重视课题组教师科研意识和科研素质的培训,积极组织教师学习理论,开展现代教育技术、教科研方法等业务培训,积极参加九江市相关课题研讨活动,请专家作讲座,明确课题研究的意义,更新课堂教学的观念。在此基础上,审视我校教学现状,制订阶段研究目标和研究实践课计划,实施在理论指导下的教学研究。然后从教案的探讨,研究课的评议,学生表现,情况检测,研究认识的积累等方面做实研究文章,逐步探索“个性化阅读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影响”的课堂教学模式,寻求抓阅读和表达同一性开展有效训练的方法、途径。
2.树立大语文学习观
重视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树立“无处不语文”的观念,指导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把生活经验运用到课堂上来,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语文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积累、探索,关注周围的人、事、物,开展读书读报交流评比活动,养成看报、听广播、做笔记、记日记等习惯。通过树立学生的大语文学习观,不断增强他们的语言实践意识,从中体验到读书、思考、动手动脑、想象创造的乐趣,促进他们的个性化阅读与表达能力。
3.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阅读与表达同属语言训练范畴,它们的最佳结合就是将两者统一,在阅读的同时进行表达训练,在表达的过程中促进阅读,两学习模块紧密结合,相互支撑,不断充实,形成教学合力。
教学过程中凭借教材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有利因素,努力为学生创设个性化阅读,自由表达的机会,摒弃传统的逐句逐段细嚼慢品的阅读模式,找准训练点,在理解的同时训练表达,在交流议论中促进认识,在欣赏内化时学习表达,在灵活多样的作业中练习表达。如借助语境、生活经验,在引导对具体内涵的述说中理解词句;利用概括性语句或重点词语引导说话,反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供关联词说话,引导
将前后内容联系思考等,训练表达的条理性、逻辑性;通过赏读活化鲜活的语言形式,丰富的语言形象;设置以说写为主的多形式、多层次、可行性强的作业练习,化整为零,小步快上,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应点,有话可说,有感而发,表述有规矩可循,习得的语言不断投入周转,在语言的操练实践中提高表达能力。
课堂上教师充分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阅历等主体阅读经验,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将自己的阅读体验、感受,用自己个性化的形式如语言、表演等表达出来。在低阶段,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开展活动化教学。借鉴活动教学的思想,在课堂上创设丰富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实践、主动探究、主动创新。主要是以外化的活动促进学生对课文语言的内化。在词语学习中,尽可能让学生看、听、做、读,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去理解、吸收。在对课文的学习中,尽可能把文本语言还原。如排演课本剧,分角色演读,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去熟悉课文,把握人物角色,在表演(表达)中反馈理解;引导补充想象说话,充实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感受;续编故事,抓课文空白创设情景想象,转换角色介绍,仿说,复述等。
4.改革教学评价机制
按照实验目标,遵循素质化、主体性、全面性、指导性、发展性原则,改革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形式,形成激励性评价机制:把口试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