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型农村社区调研报告
永城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永城市地处豫东平原,国土面积2000平方公里,辖29个乡镇732个行政村3600个自然村。全市人口140万,其中,农村居住人口87万人。
近年来,永城市按照“城乡统筹,社会和谐,生态宜居”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抓手,将全市732个行政村3671个自然村统筹规划成140个新型农村社区持续稳定转移,走出了一条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
一、主要做法、措施和成效
(一)用五大重点引领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紧密结合永城市情,发挥永城资源优势,突出永城地方特色,确立了永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五大重点”。
工矿企业所在地。永城是全国六大五烟煤基地之一,境内有永煤、神火等大型骨干企业,有快速发展的产业集聚区,在工矿企业所在地按照“产城融合”理念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永城新农村建设的一大重点。目前,全市9个煤矿社区已经基本建成,产业集聚区2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已形成规模,其它企业所在地社区已启动建设。
采煤沉陷区居民安置地。永城2000平方公里国土有煤面积在50%以上。煤炭开采已使永城有10个乡镇60个行政村214个自然村形成沉陷。沉陷面积33.3平方公里,涉及21000户75000人。从维护你们的切身利益出发,改变以往“先沉陷,后搬迁”的做法为“先搬迁,后沉陷”,与两大企业集团共建新型农村社区,目前已经建设采煤沉陷区新型农村社区11个,新开工建设2个,正在
- 1 -
选址3个。
旅游景点所在地。永城有国家4A级芒砀山旅游景区,有国家3A级淮海战役陈官庄纪念馆景区等历史文化遗迹,有正在开发中的人工湖—日月湖景区等。结合旅游景区景点建设,将景点所在村雨旅游景点统筹规划,共同建设,体现旅游景点文化特色,实现新型农村社区与旅游景点相协调、相配套、相融合、相促进。目前已有4个旅游景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初显成效。
乡镇政府驻地。充分发挥乡镇政府驻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委优势,规划建设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有序吸纳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推进新型城镇化。全市乡镇政府驻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竞相发展,成为各乡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排头兵。
一般村庄整合建设中心村。按照“交通便利,生活方便,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原则,将一般村庄合并整合,规划建设中心村。全市共规划建设一般中心村73个,已有32个中心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二)用五大机制引领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政府主导机制。我市把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首要动力。一是准确定位。在认真调查研究本地市情的基础上,确立了符合我市特点的新农村建设五大重点。二是规划向导。我市聘请中国对外设计研究院的专家来我市进行认真调研,结合永城地理区位、人口分布、村庄布局现状、生态环境、道路交通、农村文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地下矿产资源分布及开采规划等,编制了《永城市市域村镇体系规划》、《永城市市域村庄布局规划》;聘请了机械工业第六设计院、河南中图规划设计研究所等规划设计单位对我市确定的新农村社区分别编制了建设
- 2 -
规划,为我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绘制了蓝图,明确了标准和方向。三是强化管理。市成立了城乡建设综合执法大队,乡镇成立了农村建设联合巡查组,对违反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的乱建行为及时制止并依法拆除,规范农村村庄建设秩序。四是巡回检查。市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定期对各乡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展情况进行巡回督导检查,形成加压紧逼态势,促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快速推进。
农民理事机制。把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并充分发挥起作用作为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主体作用的重要载体。新农村建设理事会成员由村民代表民主选举产生,原则上村两委班子成员不参加理事会,理事会在村两委领导下开展工作。实践证明,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在新农村社建设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分担了村两委的工作压力,还有效解决了一些村两委不宜做或做不好的工作,成为连接农民与村两委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如酇城镇中心社区通过理事会做群众工作,开展拆旧建新,旧宅基拆除力度很大,工作中不但没有发生一起群众信访案件,而且得到全体村民的拥护和大力支持,建设成效十分明显。城厢乡沱滨社区在住宅楼建设中,通过新农建设理事会统一筹款、统一进料、统一监督、统一结算,农民按成本价住房,群众十分满意。卧龙乡余庄社区、浑河社区、太丘镇黄桥社区、顺和镇高平房社区等,新农建设理事会在新兴农村社区建设中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工农共建机制。我市“工农共建”这一机制的探索首先是从与两大煤业集团共建开始提出的。工矿所在地和采煤沉陷去居民安置
- 3 -
地的新农村建设与煤矿企业紧密相联。“五大重点”新农村建设思路得到了永煤、神火两大集团的关注,认为该思路可以有效解决煤矿企业多年想干而干不了的事情,可以有效解决企业与地方群众沟通难、沉陷区居民搬迁难等长期不解的难题。在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投资上形成了“乡村1/3,市1/3,工矿企业1/3”的“工农共建”共识。实践证明,“工农共建”对促进我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挥了极大的积极作用,建设成效十分明显,实现了企地融合发展、共建共赢。目前,“工农共建”在产业集聚区,以及我市其他骨干企业所在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得到推广应用,并取得明显成效。民营企业也纷纷加入新型农村社区工农共建中,目前已有60多家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了新农村社区建设。华星集团投资50万元支持了李寨镇中心社区的道路建设,投资30多万元为十八里镇李窑社区安装高杆路灯100套,投资100多万元为李窑社区建设学校一所;中州棉业公司与酇城镇中心社区合作完成了旧村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小龙人教育集团正在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小龙人幼儿园教育网点等。
城乡联动机制。市直部门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结对帮扶,为新农村建设争取政策支持和项目支持。目前,我市已向56个先行启动的社区派驻了市直部门帮扶工作队。两年来,通过部门整合项目支持新农村建设资金已达3.2亿元。积极开展涉农项目整合工作,我市涉农项目整合工作侧重从源头抓起,由市发改委、市财政局牵头,在项目申报时就把项目选址安排在我市确定的140个新型农村社区,减少项目整合的协调难度。通过城乡联动,促进了城乡教育、交通、文化、卫生、电力、电信、物流、社会保
- 4 -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