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野外填图工作细则
C 水位呈锯齿状变化,每小时水位差不超过10厘米,且已连续观测三小时; D 虽达不到上述要求,位总观测时间已超过24小时。 1.2.1.2 冲洗液性质变化及其消耗量的观测
冲洗液的性质,在现场主要是指:颜色、稠度、比重、含砂量的改变。它一般反映孔底情况发生变化。
钻进中冲洗液消耗量的变化,最能说明岩层透水性的变化。
1.2.1.2.1 冲洗液消耗量系指纯钻进时间内钻孔中消耗的冲洗液。在正常钻进时,每小时观测一次。不足一小时的回次,每回次观测一次。发现冲洗液漏失时,应每10—30分钟观测一次。冲洗液全部漏失时,应开大水泵测定其最大漏失量。
1.2.1.2.2 冲洗液消耗量观测方法:钻具下运至孔底,待冲洗液正常循环后开始观测水源箱(池)内冲洗液的数量,观测结果呈原有量,然后每隔一小时观测一次,直至钻孔终了为止,每次观测结果呈现有量。钻进期间在水源箱(池)内加入的冲洗液数量称新增量。计算公式如下:
原有量十新增量-现有量=消耗量 1.2.1.2.3 涌水量的观测
钻进过程中,孔口突然涌水、是孔底揭露自流含水层最可靠的标志。应立即记录涌水时的钻孔深度,并接套管或压力表测量其水头高度和自流量。
1.2.1.3 其它现象的观测
当钻孔中出现气体逸出,钻具陷落、孔壁坍塌、涌砂等现象时,应记录其发生的起止深度以及这些现象发生的状况。
1.2.1.4 钻孔的编录工作
12.1.4.1 根据钻探班报表,整理岩芯,校正岩芯长度,深度和岩芯采取率。结合原始岩芯描述,确定地层分层深度,地层时代和岩性的分层位置。,并根据每个层位和岩性段的特征,按层位和岩性段采取有关样品保存、以作实验和鉴定之用。
1.2.1.4.2 综合岩芯观测资料和钻进中水文观测记录及测井资料,确定含水层位及其深度、厚度、水位等特征。
1.2.1.4.3 整理钻孔有关施工技术资料:如不同深度的孔径,止水深度,方法和效果;套管口径及深度等。
2.工程地质
2.1 工程地质测绘
13
2.1.1 划分工程地质岩组,详细调查软弱岩组的性质、产状、分布及其工程地质特征。
2.1.2 调查矿区内软盘弱夹层及各类结构面的分布、物质组成、胶结程度、结构面的特征及组合关系,并按结构面分级表进行分级。
2.1.3 按岩组和不同构造部位进行节理裂隙统计,测量其产状、宽度及延伸长度,编制玫瑰花图或极射赤平投影图,确定优势节理裂隙发育方向并按岩体结构分类表进行划分岩体结构类型。
2.1.4 对矿体主要围岩的风化特征进行研究,可参照“岩体风化程度野外鉴定表”划分岩体的强弱风化带。
2.1.5 对自然斜坡和人工边坡进行测定,研究;边坡坡高、坡面形态与岩体结构的关系。
2.1.6 对矿区工程地质条件有影响的地下水露头点、含水岩层接触界面特征、构造破碎带的水理性质进行重点调查研究。
2.1.7 详细调查生产矿井及相邻矿山的工程地质问题;调查露采边坡变形特征、变形类型、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井巷变形破坏特征、支护情况,变形破坏与软弱层、破碎带、节理裂隙发育带等结构面的关系。
2. 2 钻孔工程地质编录
2.2.1 钻孔工程地质编录内容包括:统计与描述岩芯块度,绘制央芯块度柱状图:统计节理裂隙;确定钻孔中流砂层、破碎带、裂隙密集带、风化带与软弱层、岩溶发育带、蚀变带的位置和深度;
2.2.2 按钻进回次测定岩石质量指标(RQD),确定不同岩组RQD值的范围和平均值。RQD值一般按下列公式计算确定
RQD(%)=Lp/Ln3100
式中:LP——某岩组大于10㎝完整岩芯长度之和,m LN——某岩组钻探险总进尺,m
注:小于10㎝岩芯为钻进过程中机械破碎,则上下对接,其长度大于10㎝时应参与计算;当钻头内径小于54.1㎜时,RQD值作适当降低,根据经验降低20%~50%
2.2.3 根据RQD值,按“岩石、岩体质量及岩体优劣分级表”和“岩体Z值范围及其优劣分级表”划分岩石质量等级和岩体质量等级。
3. 环境地质(主要为野外调查)
14
3.1 调查要点
3.1.1潜在不稳定斜坡调查要点
主要调查集镇、居民点、井口附近和主要交通干线附近,可能发生滑坡、崩塌等潜在隐患的陡坡地段。调查的内容包括:地层岩性、厚度、坡向、地层倾向与斜坡坡向的组合关系。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视为可能失稳的斜坡: 3.1.1.1 各种类型的滑坡体;
3.1.1.2 斜坡岩体中有倾向坡外、倾角小一于坡角的结构面存在;
3.1.1.3 斜坡被两组或两组以上结构面切割,形成不稳定棱体,其底棱线倾向坡外,且倾角小于斜坡坡角;
3.1. 1.4 斜坡后缘已产生拉裂缝; 3.1. 1.5 须坡向卸荷裂隙发育的高陡斜坡;
3.1. 1.6 岸边裂隙发育、表层岩体已发生里蠕动或变形的斜坡; 3.1. 1.7 坡足或坡基存在缓倾的软弱层;
3.1. 1.8 位于库岸和河岸水位变动带,渠道沿线或地下水溢出带附近,工程建成后可能经常处于浸湿状态的软质岩石或第四系沉积物组成的斜坡。
3.1.2 滑坡调查要点
3.1.2.1 调查的范围应包括滑坡区及其附近地段,一般包括滑坡后壁外一定距离,滑坡体两侧自然沟谷和滑坡舌前缘一定距离或江、河、湖水边。
3. 1.2.2注意查明滑坡的发生与地层结构、岩性、断裂构造(岩体滑坡尤为重要)、地貌及其演变、水文地质条件、地震和人为活动因素的关系,找出引起滑坡或滑坡复活的主导因素;
3. 1.2.3 调查滑坡体上各种裂缝的分布,发生的先后顺序、切割关系、分清裂缝的力学属性,如拉张、剪切、鼓涨裂缝等,藉以作为滑坡体平面上分块、分条和纵剖面分段的依据;
3. 1.2.4 通过裂缝的调查,藉以分析判断滑动的深度和倾角大小。滑坡体上裂缝纵横,往往是滑动面埋藏不深的反映;裂缝单一或仅见边界裂缝,则滑动埋深可能较大;如果基础不大的挡土墙开裂,则滑动面往往不会很深;如果斜坡已有明显位移,而挡土墙等依然完好,则滑动面埋深较深;滑坡壁上的平缓擦痕的倾角,与该处滑动面倾角接近一致;滑坡体的差速成裂缝两壁也回出现缓倾角擦痕,同样是下部滑动面倾角的反映;
3. 1.2.5 对岩体滑坡应注意调查缓倾角的层理面、层间错动面、不整合面、断层面、
15
节理面和片理面等,若这些结构面的倾向与坡向一致,且其倾角小于斜坡前缘临空面倾角,则很可能发展成为滑动面。对土体滑坡,则首先应注意土层与岩层的接触面,其次应注意土体内部岩性差界面;
3. 1.2.6 应注意调查滑动体上或其邻近的建、构筑物(包括支挡 和排水构筑物)的裂缝,但应注意区分滑坡引起的裂缝与施工裂缝、不均匀沉降裂缝、自重与非自重黄土湿陷裂缝、膨涨土裂缝、温度裂缝和冻涨裂缝的差异,避免误判;
3. 1.2.7 调查滑带水和地下水情况,泉水出露地点及流量,地表水自然排泄沟渠的分布和变迁情况等;
3. 1.2.8 围绕判断是首次滑动的新生滑坡还是再次滑动的古(老)滑坡进行调查。古(老)滑坡的识别标志见表3-1。
古(老)滑坡的识别标志 表3—1
标 志 类别 亚类 1.圈椅状地形 2.双沟同源 宏观形态 3.坡地后缘出现洼地 4.大平台地形(与外围不一致、非河流阶地、非构造平台或风化差异平台) 5.不正常河流弯道 6.反倾向台面地形 7.小台阶与平台相间 微观形态 8.马刀树 9.坡体前方、侧边出现擦痕面、镜面(非构造成因) 10.浅部表层坍滑广泛 11.明显的产状变动(排除了别的原因) 老地层变动 新层 新地层变动 12.架空、松驰、破碎 13大段弧立岩体掩覆在新地层之上 14.大段变形岩体位于土状堆积物之中 15变形、变位岩体被新地层掩覆 16.山体后部洼地内出现局部湖相地 17.变形、变位岩体上掩覆湖相地层 18.上游方出现湖相地层 19.古墓、古建筑变形 20.构成坡体的岩体结构零乱、强度低 变形等 21.开挖后易坍塌 22.斜坡前部地下水呈现状出露4 23.,古树等被掩埋 历史记载材料 24.发生过滑坡的记载和口述 25.发生过变形的记载和口述 内 容 等级 B B C C C C C C A C B C A B C B C C C B C C C A C 注:属A级标志,可单独判别为属古、老滑坡;二个B级标志或一个 B级、二个 C级,或4 C级可判别为古、老滑坡。迹象愈多,则判别的可靠性愈高。
3. 1.2.9 当地整治滑坡的经验和教训。
16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