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精品教案全集
同学们,昨天,我们一起初步走进了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女士的童年生活,今天,让我们再次走入她的童年,走入她的《城南旧事》,走进她的《冬阳·童年·骆驼队》。
教师板书课题: 冬阳·童年·骆驼队 生齐读课题。
二、品赏朗读、感悟语言,体会真情
师:在这篇文章中有哪些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品读句子: 出示课件: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生读。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答。
师:林海音当时看到的骆驼是怎样咀嚼草料的呢?假如你就是林海音,你现在就站在骆驼的面前,你正在看骆驼是怎样咀嚼草料的。请闭上眼睛,老师把这段文字读一读,你想象骆驼的样子,想象骆驼在咀嚼的时候,牙齿是怎样在动的。
师朗读“我站在骆驼的面前……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这一段文字。 交流:
师:同学们,你的牙齿动起来了吗?你们看见了什么? 生答 生观看视频。
师:看的时间久了,太入神了,觉得太有趣了,所以就看得呆了。看着看着,她好象就忘记了什么,觉得自己就是什么?
生齐答:骆驼。
师: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觉得自己就是那头骆驼,所以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了。这一切让童年的林海音都看得呆了。可是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也见过骆驼,老师就觉得看骆驼咀嚼没什么意思,挺平常的事儿嘛!
生答师引导。
师:各种原因使得已是成年的我对这种事情已经不感兴趣了,尽管我也是从儿童时代走过来的。林海音女士在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四十二岁了,比老师的年龄还要大十几岁,你觉得她在写下这段往事的时候,她还会去学骆驼咀嚼吗?
生齐答:不会。
师:正如作者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写到:“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请读一读这段文字。
出示下列文字,生齐读,课件出示: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2、“讨论铃铛的问题”:
师:童年的往事还有很多有意思的,还有哪些事你还会觉得有意思? 生答“她和爸爸争论铃铛的用途”。 师:从中你想到了什么? 生答。
师:爸爸的见解是理性的,而童年的林海音想法是天真的,是充满诗意的。现在你们就是林海音,我是爸爸,让我们共同来再现当时父女两人的对话吧!
师生对读这段对话。
师:同学们,如果这时有人问你,骆驼脖子上的铃铛是干什么的,你打算怎样回答?
生回答。
师:铃好听,实际上也是增加一种行路的情趣。同学觉得这骆驼脖子上的铃铛就是为了增加情趣,这说明在你们的眼睛里,一切还是那么美好,那么充满诗意,那么充满情趣。为你们还拥有这一份诗意的眼光,我要祝贺你们!刚才很多同学也用现实的眼光来看待骆驼脖子上的铃铛,比较同意爸爸的想法,那么,我也很高兴!为什么呢?因为你们已经开始学会用现实的眼光来看待生活的一切了,这说明你们在逐渐地长大。人总需要长大,为你们的逐渐长大,我要祝贺你们!同学们,请想一想,当四十二岁的林海音在写下这段往事的时候,你觉得她还同意当年的想法吗?
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师:现实的答案虽然是正确的,但是却不那么美,而美的答案却是不那么现实,我们的现实世界就是这么充满矛盾。你看爸爸听了“我”当时的想法,想了想,笑了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在这里,爸爸想了些什么?笑的是什么?
生:他认为他的女儿是天真的,活泼的,纯真的,所以觉得很高兴,也勾起他对童年的怀念,觉得他小时候也是这样的。儿童时代的一些天真的想法,他自己也觉得十分有趣。
师:他用很宽容的心态去看待女儿的想法,是吗?所以他说“你的想法更美些。”当中年时期的林海音在回忆起这段往事的时候,她当时的想法可能从现实的眼光来看已经不再有了,这就像是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也已经不会再做了。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生齐读,课件出示: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3、品读“剪驼绒”这件事:
师:还有哪件事给你留下的印象很深?
生:“林海音看着骆驼把脱下的驼绒袍子垂在肚皮底下,她想拿起剪刀帮骆驼剪整齐这件事”
师:你从中看出了什么?
看见骆驼那肚皮底下长长的毛,她就觉得──
生答:感觉不整洁,要剪一剪。
师:很有道理,从小爸爸妈妈就教育我们整洁,看到骆驼的毛不整齐,她就也想剪一剪了。
师:大家想,已是中年的林海音女士,她还会想给骆驼剪剪不整齐的毛吗? 生齐答:不会。
师:这种想法她已经不再有了,就像是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也不会再做了。再读一读这段话。
生齐读,课件出示: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师: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不会做了,给骆驼剪毛的想法我也不会再有了。这篇文章中还写到了哪些有意思的事?
4、品读“问妈妈”这件事:
师:在作者描述的童年往事当中,有一件事大家有没有注意? 生:与妈妈一起谈论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 师:谁来把这段文字读一读? 生自由朗读这几段文字。
师:妈妈说“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看看这篇文章,林海音都问了些什么?她除了问“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还问了什么?
师:那么既然是“总是问总是问”,你再把课文内容游览一遍,想一想,林海音可能还会问什么?
生答。
师:这些问题你们问得并不奇怪。的确是这样,作者在她的《城南旧事》这本书当中,也写到了自己“总是问、总是问”的情景。我们来看一看这段话,师朗读。
课件出示文字: “爸,什么叫做贼!”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