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高中语文 单元测评三(第八-十单元)(含解析)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精品学习资料整理精品学习资料整理精品学习资料整理单元测评三(第八~十单元)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阅读题(共4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纵观中国古代文化史,会发现一个现象:凡是大师巨擘,往往一门数杰。诸如汉魏三曹、西晋三张、宋代三苏、明代三袁……这样的佳话,不胜枚举。如此独特的中国式文化现象,与一门特殊的学问——“家学”的关系密不可分。
钱穆先生认为,一个家族对于后世子孙的期冀无外乎“一则希望其能具孝友之内行,一则希望其能有经籍文史学业之修养。此两种希望,并合成为当时共同之家教。其前一项之表现,则成为家风;后一项之表现,则成为家学”。
先秦时期,记载学术、文化的简牍十分珍贵,朝廷藏之秘府,遣职官专守,文化被垄断,因而有“学在官府”之说;又由于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宗法制度的确立,逐渐出现了父死子继、子承父业的情形。于是,掌握文化知识的为官者,业有专守,不传他人,只传弟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了诸如儒、道、法、医等不同学派,各家后人、弟子视其学术为衣钵,历代传承,这是早期家学形成的另一重要途径。
至魏晋南北朝,家学从内容和规模上都有了突破。此前,两汉家学受独尊儒术的影响,内容多以经学为主。魏晋南北朝时文化政策变得宽松,儒家不再独大,史学、医学、文学、书法、绘画、玄学、天文历法、科技等,都成为世族家学的内容。在选官制度方面,魏晋南北朝一改两汉注重考察品行的“察举制”,采用“九品中正制”,品评人物,择优入仕,把“家世”与品行才能同时列为考察对象。至此,学业与门庭形成了相因相成的关系,要想力保门第不衰,唯有“籍家门人才济济,簪缨相继,同族引援”。由此,家学的传承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形势下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家学的一大优势,就是能提供较早开展“开蒙教育”的条件,尤其世家子弟往往三四岁便开始接触史书典籍。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回忆童年生活时说,自己从四岁开始,就要每天在父母面前背诵儒家经典、唐诗宋词。与官学相比,家学最大的特点在于父教其子,兄教其弟,亲师合一,倾囊相授。同辈之间的切磋探讨也是保障家学昌盛的法宝之一。比如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丹青以石竹闻名,除了自己的天赋和勤奋,他与表兄文同在创作过程中的互相借鉴探讨也功不可没。不仅是学识技艺的传授,家学中道德品行的培养也历来受重视。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叔叔王廙曾为爱侄绘制了一幅《孔子十弟子图》,并在《平南论画》中解释说,自己亲自画画、题字,意在激励王羲之,希望他明白“学书则知积学可以致远,学画可以知师弟子行己之道”,不要单单着意技法,更要注重个人品德修养。家学正是通过这种以上感下,前后相继,左右相渗,彼此研习的传统,在乱世之中,存续了学术文化,又在官学之外,培养了多方面的人才,为文化传承打下了基础。
98岁高龄的钱学森曾反复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虽然对著名的“钱学森之问”的回答莫衷一是,但纵观中国的家学传统,我们或许能得到一些启发。
(摘编自《中华遗产》2013年第12期)
1.下列对“家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学与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一种中国式文化现象——凡是大师巨擘,往往一门数杰——的关系密不可分。
B.钱穆先生认为,家学是家教的内容之一,是一个家族希望后世子孙能具备经籍文史学业的修养。 C.家学的形成有一些途径,其中包括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的后人、弟子视其学术为衣钵,历代传承。
D.作为一门特殊的学问,家学能为子弟们提供较早开展“开蒙教育”的条件,这也是家学的一个优势。
解析:B项,偷换概念,是“希望的表现”,而非“希望本身”。 答案:B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先秦时期,朝廷垄断了文化,有“学在官府”之说,这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早期家学形成的源头。 B.两汉时期的家学受独尊儒术的影响,没有从内容和规模上有所突破,这与当时的文化政策不够宽松有关。
C.魏晋南北朝采用“九品中正制”选官,也使家学的传承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形势下得到了极大发展。
D.宋代三苏、明代三袁等佳话不胜枚举,体现了家学的父教其子、兄教其弟、亲师合一、倾囊相授的特点。
解析:A项说法无中生有。 答案:A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晋南北朝选官制度带来的学业与门庭相因相成的结果,促使当时“家门人才济济,簪缨相继,同族引援”。
B.苏轼的丹青以石竹闻名,除了他的天赋和勤奋,还得益于同辈之间切磋探讨这一保障家学昌盛的法宝。
C.王廙绘制《孔子十弟子图》来激励王羲之,表明家学中不仅重视传授学识技艺,也重视道德品行的培养。
D.钱学森晚年提出“钱学森之问”或许与他四岁开始就受家学影响有关,这表明家学传承的结果优于学校教育。
解析:D项说法绝对,原文是“我们或许能得到一些启发”。 答案:D
二、课内文本阅读(15分)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4~7题。
治 铁
凡治铁成器,取已炒熟铁为之。先铸铁成砧,以为受锤之地。谚云,“万器以钳为祖”,非无稽之说也。凡出炉熟铁,名曰毛铁。受锻之时,十耗其三为铁华、铁落。若已成废器未锈烂者,名曰劳...铁,改造他器与本器,再经锤锻,十止耗去其一也。 .
凡炉中炽铁用炭,煤炭居十七,木炭居十三。凡山林无煤之处,锻工先择坚硬条木,烧成火墨(俗名火矢,扬烧不闭穴火),其炎更烈于煤。即用煤炭,也别有铁炭一种。取其火性内攻、焰不虚腾者,..与炊炭同形而分类也。
凡铁性逐节粘合,涂上黄泥于接口之上,入火挥槌,泥滓成枵而去,取其神气为媒合。胶结之后,..非灼红、斧斩,永不可断也。凡熟铁、钢铁已经炉锤,水火未济,其质未坚。乘其出火之时,入清水淬之,名曰健钢、健铁。言乎未健之时,为钢为铁,弱性犹存也。凡焊铁之法,西洋诸国别有奇药。.
中华小焊用白铜末,大焊则竭力挥锤而强合之。历岁之久,终不可坚。故大炮西番有锻成者,中国则..惟事冶铸也。 .
(《天工开物·卷上·锤锻第十》)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十耗其三为铁华、铁落 耗:消耗。 .B.也别有铁炭一种 别:特别。 .C.入清水淬之 .
淬:浸泡。
D.中国则惟事冶铸也 .
事:从事。
解析:B项,“别”的意思是“另外”。 答案:B
5.下列六句话编成四组,全部属于铁器“粘合”方法的一项是( )(3分)
①涂上黄泥于接口之上,入火挥槌,泥滓成枵而去 ②胶结之后,非灼红、斧斩,永不可断也 ③乘其出火之时,入清水淬之 ④西洋诸国别有奇药 ⑤中华小焊用白铜末,大焊则竭力挥锤而强合之 ⑥大炮西番有锻成者
A.①④⑤⑥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⑥ D.③④⑤⑥
解析:②是说明其牢固情况的,③是怎样使铁器坚硬的。这两句说明的不是“粘合”的方法。 答案:A
6.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锻造铁器,是用炒过的熟铁为原料,先用铸铁做成砧,作为承受锤打的底座。 B.炼铁炉中的燃料,要用十分之七的煤炭和十分之三的木炭混合而成。
C.把要锻造的铁逐节粘合起来,在接口处涂上黄泥,再放在火中烧红后锤打。
D.熟铁、钢铁经烧红锻打后,其质地不坚。还需要乘出炉时将物料放入清水中淬火。 解析:B项,理解错误,原文的意思是“用煤炭的占十分之七,用木炭的占十分之三”。 答案:B
7.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取其火性内攻、焰不虚腾者,与炊炭同形而分类也。(4分) (2)言乎未健之时,为钢为铁,弱性犹存也。(3分)
解析:第(1)句中“同形而分类”的意思是“状相同而种类不同”。第(2)句中翻译的重点是虚词“乎”“为”等。
参考答案:(1)取它燃烧时火势向内、火焰不虚散的优点,与烧饭用的煤形状相同而种类不同。
(2)这是说未“健”之前,作为钢和铁还存有软弱的性质。 三、课外文本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8~11题。
龙洞山记
[元]张养浩
历下多名山水,龙洞为尤胜。洞距城东南三十里,旧名禹登山。按《九域志》,禹治水至其上,故
①
云。中有潭,时出云气,旱祷辄雨,胜国尝封其神曰灵惠公。其前,层峰云矗,曰锦屏,曰独秀,曰三
②
秀,释家者流居之。由锦屏抵佛刹山,巉岩环合,飞鸟劣及其半。即山有龛屋,深广可容十数人,周镌佛象甚夥。世兵,逃乱者多此焉。依上下有二穴,下者居傍,可逶迤东出,其曰龙洞,即此穴也,望之窅然。
窃欲偕同来数人入观。或曰是中极暗,非烛不能往,即遣仆燃束茭前导。初焉,若高阔可步;未
③
几,俯首焉;未几,磬折焉;又未几,膝行焉;又未几,则蒲伏焉;又未几,则全体覆地蛇进焉。会所导.火灭,烟郁勃满洞中。欲退,身不容;引进,则其前隘,且重以烟,遂缄吻、抑鼻、潜息。心骇乱恐甚,自谓命当尽死此,不复出矣。余强呼使疾进,众以烟故,无有出声应者,心尤恐然。余适居前,倏得微明,意其穴竟于是,极力奋身,若鱼纵焉者,始获脱然以出。如是,仅里所。既会,有泣者,恚者,诟者,.相讥笑者,顿足悔者,提肩喘者,喜幸生手其额者,免冠科首具陈其狼狈状者。惟导者一人年稚,形瘠小,先出,若无所苦,见众皆病,亦阳慑为殆。其宴于外者,即举酒酌穴者,人二杯。虽雅不酒,必使之.酹,名曰定心饮。
余因默忆,昔韩文公登华山,穷绝顶,梗不能返,号咷连日。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尝疑许
④
事未必有。由今观之,则韩文公之号为非妄矣。呜呼,不登高,不临深,前圣之训较然,而吾辈为细
⑤
娱,使父母遗体几同压没不吊。其为戒,讵止殁身不可忘。窃虞嗣至者或不知,误及此,故记其事以.告焉。游洞中者七,某官某;洞之外坐而宴饮者四,某官某,凡十有一人。时延祐龙集丁巳八月也。
(选自《钦定四库全书·归田类稿》)
注:①胜国:前朝。②劣:仅仅,才。③磬折:弯腰。④较然:明显的样子。⑤吊:悲伤。 8.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会所导火灭 会:适逢 .B.意其穴竟于是 .C.亦阳慑为殆 .
意:料想 慑:害怕
虞:欺骗
D.窃虞嗣至者或不知 .
解析:虞:担心,忧虑。 答案:D
9.下列四组中,全都间接表现龙洞艰险的一组是( )(3分) ..
①是中极暗 ②烟郁勃满洞中 ③心骇乱恐甚 ④如是,仅里所 ⑤有泣者,恚者,诟者 ⑥喜幸生手其额者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解析:③⑤⑥分别从游洞者的心理、神情、动作,写出游洞时的惊恐及出洞后的心有余悸,属于间接描写。 答案:D
10.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龙洞山自古以来就是名胜,山势险峻,有上下两个山洞,位于下方的一个叫龙洞。 B.龙洞深邃,里面越来越低矮狭窄。作者与同游者备受惊恐,好不容易才得以出洞。 C.按照当地的风俗,在洞外饮酒的人要为入洞游玩的人喝两大杯酒,名为“定心饮”。 D.作者游历龙洞后,想起“不登高,不临深”的前圣之训,为告诫后人写了这篇“记”。 解析:“按照当地的风俗”有误,这是洞外的人为入洞者压惊定心,与风俗无关。 答案:C
11.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初焉,若高阔可步。(3分)
(2)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4分)
解析:(1)关键词:“若”,“步”。(2)关键词:“为”,“白”,“下”。 参考答案:(1)起初,(洞)似乎高大宽敞,可以行走。
(2)听到的人替他报告了县吏,(县吏)就派人把他从山上救下来。
参考译文:历下有很多的著名山水,龙洞尤其壮美。龙洞在历下城东南方,距历下城三十余里,旧名叫禹登山。据《九域志》载,大禹治水时曾经到过山上,所以这样命名。龙洞山中有一座深潭,不时冒出云气,遇到旱灾向它祷告就会下雨,所以前朝曾经封其山神为灵惠公。龙洞山的前方,层层峰峦耸入云端,一座叫锦屏峰,一座叫独秀峰,一座叫三秀峰,佛门中人常流居于这里。由锦屏峰到佛刹山之间,巉岩环抱,飞鸟也仅仅能到达它的一半。依山有供奉神龛的石屋,深广可以容下十多人,周围镌刻的佛像很多。历代战乱,避难的大多聚到这里。山的上下各有一个洞穴,下面的洞在旁侧,可以蜿蜒向东而出。所说的龙洞,就是这个洞穴,往里望极其幽深。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