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理综生物试题带答案
g)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只有海棠在高盐分浓度(6mg·胁迫下,叶绿素a/b的值高于对照组,因此盐分胁迫对海棠盆栽苗光合作用和生长的影响最小。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题干信息和表格判断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根据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性原则,找出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
8. 某生物兴趣小组用2,4-D溶液对日本樱花枝条进行了一些相关实验,某同学首先按照图1所示步骤配制了一系列浓度梯度的2,4-D溶液,图2是实验结果。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1)本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步骤:
①配制2,4-D溶液:配制一系列浓度梯度的2,4-D溶液各9mL,具体过程如图1。由图1分析可知,从3号试管吸出1mL2,4-D溶液并加9mL水摇匀后,对4号试管中的 2,4-D溶液还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该操作体现了实验设计的___________原则。 ②分组编号:选取生长状况、芽的数量等相同的日本樱花枝条若干,随机均分为5组。 ③浸泡枝条:把日本樱花枝条的___________浸泡在配制好的等量的2,4-D溶液中,浸泡适宜的时间,浸泡枝条时最好选择在___________的地方进行处理,其中对照组用___________在相同条件下处理相同时间。
④适宜条件培养: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测量并记录日本樱花枝条的平均深根数,对所得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讨论:从图2可确定促进日本樱花枝条生根的最适2,4-D浓度在___________mol/L之间,该实验结果________(填“能”或“不能”)说明高浓度的2,4-D具有抑制生根的作用,其理由是_________。
【答案】 (1). 探究不同浓度2,4- D溶液对日本樱花枝条生根的影响 (2). 吸走lmL (3). 等量 (4). 形态学下端 (5). 遮阴和空气湿度较高 (6). (或基部)(或阴暗潮湿)
-11-9
4-D溶液处理后,等量清水 (7). 10—10 (8). 不能 (9). 4种浓度的2,日本樱花
枝条的平均生根数均高于对照组
【解析】试题分析:据图2分析,实验的自变量是2,4-D溶液的浓度,因变量是平均生根数,因此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浓度2,4- D溶液对日本樱花枝条生根的影响;图中清水组为空白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其余浓度都促进了生根,没有体现其作用具有两重性。 (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浓度2,4- D溶液对日本樱花枝条生根的影响。
(2)①实验设计应该遵循单一变量(等量)原则,因此对4号试管中的 2,4-D溶液还应吸走lmL,以保证各个试管中的溶液体积相等。
③把日本樱花枝条的基部浸泡在配制好的等量的2,4-D溶液中,浸泡适宜的时间,浸泡枝条时最好选择在遮阴和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进行处理,其中对照组用等量清水在相同条件下处理相同时间。
-10
(3)图2中,在实验的浓度下,2,4-D浓度为10mol/L平均生根数最多,因此可确定促-11-9
进日本樱花枝条生根的最适2,4-D浓度在10—10mol/L之间;由于4种浓度的2,4-D
溶液处理后,日本樱花枝条的平均生根数均高于对照组,因此不能说明高浓度的2,4-D具有抑制生根的作用。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图2找出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而判断实验的目的,并能够根据与对照组相比,判断其余组的作用类型。
9. 某湖泊干涸后,经历了沼泽、湿地、草原和森林几个阶段,最后这片森林在不受外界因素干扰的情况下长期在该区域内生长,发展成为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干涸的湖泊演变成森林的过程属于___________演替。在从草原生态系统演替为森林生态系统的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CO2量,__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稳定性逐渐增强。
(2)在种群水平上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种群的数量特征和___________。用样方法对森林生态系统植被数量进行调查的关键是要做到___________。调查中要记录样地中每个物种的高度、盖度和多度,利用记名计算法统计样地内的___________。调查发现植物具有斑块镶嵌分布的特点,该现象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结构。该森林生态系统食物链上的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会被对方所“感知”,以利于捕食与反捕食,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的功能。
【答案】 (1). 次生 (2). 大于 (3). 抵抗力 (4). 空间特征 (5). 随机取样 (6). 物种丰富度 (7). 水平 (8). 信息传递
【解析】试题分析:一块湖泊最后演变成了一片森林,这属于次生演替;该过程中生物种类从少到多,即物种丰富度增加;当成为一个非常稳定的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等各项性质将达到基本稳定。
(1)一个湖泊干涸后,经历了沼泽、湿地、草原、到森林几个阶段,属于次生演替;在演替过程中生物的种类越来越多,说明生产者固定的CO2量大于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
(2)研究生态系统时,在种群水平上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调查植物数量时应该做到随机取样;调查时一般采用记名计算法统计样地内的物种丰富度;植物具有斑块镶嵌分布的特点,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该森林生态系统食物链上的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会被对方所“感知”,以利于捕食与反捕食,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信息传递的功能。
10. 中国农科院蚕研所的研究人员,偶然发现了一只雄性黑色斑蚕突变体,研究人员将其与多只雌性素蚕杂交,F1中有黑色斑蚕141只、素蚕128只。让F1中的黑色斑蚕雌雄交配得到F2,F2中黑色斑蚕993只、素蚕510只。已知蚕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黑色斑与素斑这对性状由等位基因A/a控制。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上述实验可以判断隐性性状是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种群中雌性和雄性均有黑色斑蚕个体。某同学认为黑色斑基因无论位于何种染色体上,种群中雄性黑色斑蚕个体均为杂合子。该同学作出此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设计一个简要方案,利用题中雄性黑色斑蚕突变体进行一次就实验来确定黑色斑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Z染色体上,预测实验结果并写出结论。
(1). 素斑 (2). F1中的黑色斑蚕雌雄交配,【答案】后代出现素蚕(或出现性状分离) (3). F1中的黑色斑蚕雌雄交配得到的F2中,黑色斑蚕与素蚕的数量之比约为2:1,即A基因
AA
纯合致死(AA或ZZ致死) (4). 选F1中多只雌性黑色斑蚕与该雄性黑色斑蚕突变体
交配,观察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①若后代中黑色斑蚕:素蚕=2:1,且雌:雄=1:1,则黑色斑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或若后代雄蚕中出现素蚕,则黑色斑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②若后代中黑色斑蚕:素蚕=2:1,且雌:雄=2:1,则黑色斑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或若后代雄蚕中
只有黑色 斑蚕,没有素蚕,则黑色斑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提供信息分析,让F1中的黑色斑蚕雌雄交配得到F2,F2中黑色斑蚕993只、素蚕510只,说明黑色斑蚕是显性性状,素蚕是隐性性状;将雄性黑色斑蚕突变体与多只雌性素蚕杂交,F1中有黑色斑蚕141只、素蚕128只,说明该突变体是杂合子。 F1中的黑色斑蚕雌雄交配,(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后代出现素蚕,说明素蚕是隐性性状。 (2)F1中的黑色斑蚕雌雄交配得到的F2中,黑色斑蚕与素蚕的数量之比约为2:1,即A基
AA
因纯合致死(AA或ZZ致死),因此无论基因在什么染色体上,种群中雄性黑色斑蚕个体
均为杂合子。
(3)选F1中多只雌性黑色斑蚕与该雄性黑色斑蚕突变体交配,观察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①若后代中黑色斑蚕:素蚕=2:1,且雌:雄=1:1,则黑色斑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或若后代雄蚕中出现素蚕,则黑色斑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②若后代中黑色斑蚕:素蚕=2:1,且雌:雄=2:1,则黑色斑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或若后代雄蚕中只有黑色 斑蚕,没有素蚕,则黑色斑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子一代的后代出现了性状分离判断显隐性关系,并根据子二代的性状分离比确定致死的基因型。
11. “互联网+餐饮”为大众生活带来了诸多改变,动动手指点外卖已经成为普通大众的生活方式。为检测外卖糕点中微生物指标,食品监管人员通过无菌操作,将25g样品以及225mL磷酸盐缓冲液一起置于均质器中以8000—10 000r/min的速度处理1min,获得均匀稀释液待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时,在各成分都溶化后和倒平板前,要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分装和灭菌。对培养基进行灭菌的常用工具是___________。倒平板时,一般需冷却至50℃左右,并在酒精灯火焰附近操作。接种之前进行的一系列稀释操作,目的是在培养基表面形成___________,这种接种方法是___________。
(2)若培养基上平均有40个菌落,则1g样品中大致的活菌数量是___________个。该结果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