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目标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目标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3 18:29:28

1.结合调查校服尺码的实际问题,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表示与分析的全过程,进一步学习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会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如调查、测量)收集数据,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

2. 经历将实验数据画成条形统计图的过程,认识条形统计图,了解横轴、纵轴表示的意思,体会统计图的特点,会绘制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第2课时 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质量标准

1.结合具体的实例,经历将较大数据画成统计图的过程,感受1格代表多个单位的必要性,能看懂具体的条形统计图中横轴、纵轴表示的意思,会填制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参见案例1]

2.能借助统计图的直观,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能根据数据做出合理性的判断和预测,发展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3.了解数据所蕴含的信息,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培养用统计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案例

案例1: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片段)(四年级上册p100—101信息窗2)

【说明】本课是在上节课对四年级一个班的同学们的校服号码情况进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并认识了用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重点教学1格表示多个单位,深化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并能根据统计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分析,体会条形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感受其优越性,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和系统学习统计知识做准备。

【教学建议】 1.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1)制定方案,明确分工

事先提出统计要求,引导学生讨论、制定统计方案,确定统计方法,做好分工。

(2)分头调查,收集数据

组织学生分小组到四年级各班调查每个学生的新校服号码,用学生喜欢的方法做好记录,记录的数据整理在老师提供的统计表中。

2.绘制统计图 (1)独立尝试

让学生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独立完成教师提供的统计图。 (2)解决问题

学生会产生“1格代表1人,格子不够的问题”。

首先展示学生的不同处理方法,然后引导比较讨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最后让学生讨论“1格代表几人比较合适”的问题,引导学生经历从困惑(1格代表1人不够)到创造(1格代表2人,3人??)的过程。

(3)完成绘制

根据讨论结果让学生填写纵轴上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3.读图分析

(1)让学生说说从图中能知道哪些信息?从哪里看出来的?

(2)让学生说说从图中能看出同学们的校服尺码有什么特点?还能看出什么?

智慧广场: 植树问题

质量标准

1.结合植树的情境,通过探索“两端都栽”、“一端不栽”、“两端都不栽”时棵树与间隔数的关系,借助生活经验和画图的策略,经过观察、分析、思考、抽象,发现间隔现象中的规律,初步形成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借助几何直观探索规律、发现规律的过程,积累探索规律的经验,感受建模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案例

案例:智慧广场——植树问题(片段)(四年级上册p106)

【说明】数学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对有关素材的规律理解、把握、并形成认识的过程。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要鼓励学生用示意图表示自己的想法,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规律,并理解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规律,培养利用几何直观探究规律的策略意识。

【教学建议】

1.明确题意,把握题目特点

出示课本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说说自己认为的答案,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教师提示:需要多少棵树苗呢?其实这道题目在不同的情况下会有不同的答案。这是数学上比较典型的一类问题,我们通常把它叫做植树问题。

然后补充条件:1.两端都种;2.一端种;3.两端都不种。 2.激发兴趣,探究两端都种的规律

提示:这三种情况为什么结果会不同呢?题目中蕴藏着什么有趣的规律呢?研究会让我们有发现!咱们先研究两端都栽的情况,看看有什么启发。

提示:可以通过做一做、画一画等方法,看看结果是多少,有什么发现。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探究。

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然后在组内交流发现。 3.组织交流分享,发现规律

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说一说怎样做的,有什么发现。注意引导质疑交流,互相启发、学习,对关键点进行突出、强化,真正将学生的思考智慧进行共享、学习。

4.归纳总结,优化提升

在展示的基础上,引导对不同的策略方法进行命名:如画图法、手指法、线段法、计算法等。并引导评价体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不同方法的特点和作用。

提示:这些探究的方法虽然不同,但仔细观察,都能从中发现一个共同的规律。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归纳、概括规律:在两端都种的情况下,棵数比间隔数多1。

5.迁移应用,自主发现其他种法的规律。

回顾探究过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探索其他种法的规律。

总复习 回顾整理

质量标准

1.通过系统地回顾整理全册内容,进一步巩固万以上数的认识,能熟练地读写大数、比较它们的大小、改写数以及求近似数;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估算、笔算以及带中括号的混合运算;会利用基本的数量关系来解决问题;会看条形统计图并能进行数据分析;理解巩固直线、射线、线段、平角、周角及平行与相交的有关知识。

2. 经历将散乱的知识梳理、网络化的整理过程,逐步培养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参见案例1]

3.通过反思薄弱点、易错点,以及有针对性的纠错等活动,养成回顾与反思的好习惯,初步领会科学的学习方法。

4.通过回顾整理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案例

案例1:“图形与几何”的复习整理

【说明】复习课要突出一个“理”字,帮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有策略的进行梳理、归纳、网络化。同时,注意针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进行查漏补缺。四年级的学生,梳理、归纳能力还处在形成阶段,关注梳理过程,提供给一定的模式和方法,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提高整理能力。

【教学建议】 1.充分列举

问:静静想一想,这一学期,关于“图形与几何”的内容,我们学过了哪些

知识?把你想到的知识点简单写在纸上。然后翻开书,进行修改或补充。

小组内进行交流,修改完善。

[意图:把握知识点是整理的第一步。列举是数学学习的方法之一,通过列举,可以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养成整体把握的习惯。]

2.构建网络

教师:这些知识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你能用画图法,或者你喜欢的其他方式,让人一眼就能看出它们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吗?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整理。教师巡视指导。

组内交流后,选取本组内有代表性的进行全班展示,让学生互相评议。 让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知识网络图。

[意图:把握知识点之间关系的过程就是建立知识网络的过程。图示的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让学生经历自主整理、合作交流的过程,体验知识结构的不断优化,使知识网络更清晰、深刻,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

3.查漏补缺

问:看着自己整理的知识图,想一想,哪些地方是你觉得最容易出错的地方?都是怎样出错的?针对这些,每个地方出1至3道你认为最典型的、能考验人的题目。可以翻看自己的练习本、作业本、小测验进行参考。

让学生将题目在小组内互相检测,交流形成本组的典型题目集。 小组在全班展示、交流。学生互相评议。

[意图: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必须从学生个体的体验出发,由点及面,逐步深入。让学生反思易错点以及命题的过程,既是有针对性的复习,也渗透反思学习的方法。]

搜索更多关于: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目标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1.结合调查校服尺码的实际问题,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表示与分析的全过程,进一步学习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会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如调查、测量)收集数据,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 2. 经历将实验数据画成条形统计图的过程,认识条形统计图,了解横轴、纵轴表示的意思,体会统计图的特点,会绘制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第2课时 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质量标准 1.结合具体的实例,经历将较大数据画成统计图的过程,感受1格代表多个单位的必要性,能看懂具体的条形统计图中横轴、纵轴表示的意思,会填制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参见案例1] 2.能借助统计图的直观,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能根据数据做出合理性的判断和预测,发展初步的数据分析观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