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目标
预设:大多数学生会想到用笔算解决;有少部分学生会想到用估算解决。 (3)引导比较:笔算和估算这两种办法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你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估算,因为不需要精确计算,更快更简单)
[意图:交流算法,进行对比,能让学生的思考结果成为学习的资源。用笔算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经过对比,能让学生感受到笔算方法在这个情境中的不足,从而明确什么样的情境适合估算,提高对“估算情境”的敏感度,进一步提高估算意识。]
3.结合情境,合理优化
(1)那如何估算?该怎样估?先自己试着估一估,然后在小组内介绍一下你的估法。
(2)展现学生的各种估法(预设有以下估算方法): ① 46≈50 50×250=12500(千克) ② 46≈40 40×250=10000(千克)
③ 46≈50 250≈300 50×300=15000(千克) ④ 46≈40 253≈200 40×200=8000(千克)
??
(3)命名、比较,把握各种估算方法的特点
让学生介绍各种不同的估算方法,结合学生的介绍,用命名的方式,提炼总结估算的方法,如:大估法、小估法、大小估法、大大估法、小小估法等等。并引导初步判断每种估法跟实际结果相比偏离的程度是怎样的?偏大还是偏小?
[意图:估算难在灵活度太高。同样的题目,会有把一个数估整,两个数都估整不同的选择;即使是把同一个数估整,也还有估大,估小不同的方法。要让孩子灵活掌握在不同的情境下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不能回避这些不同的方法,相反,要通过命名、比较,让学生对每种估算方法有个清晰的认识,这样,在今后选择合适估算方法的时候才能够有的放矢,目标明确。]
(4)回到情境,选择判断
问:这么多的估算方法,是不是都正确呢?到底哪种是最合适的?
请大家结合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想一想,看一看,到底哪种是最合适
的,为什么?
让学生小组讨论。最后进行交流。必要的时候教师进行讲解。
[意图:哪种估算方式合适呢?提示学生结合问题情境进行判断。使学生学会结合具体情境,对估算结果进行反思、对比和合理性分析,从而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初步学习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解决问题,提高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练习应用,回顾反思
(1)让学生进行练习。做完后说说是怎样想的?其他同学判断所用的估算方法是否合适。
(2)引导反思回顾:什么样的情况下选择估算比较合适?在估算时,要注意什么?
第4课时 相关链接----积的变化规律 质量标准
1. 通过观察算式,经历“发现规律——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归纳结论”的过程,探索、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并能应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与他人交流算法和想法的过程中,初步养成善于倾听、敢于质疑的好习惯。
综合应用:荡秋千
质量标准
1.组织学生开展荡秋千、做实验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荡秋千的次数与什么有关”的问题,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科学研究过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在研究过程中,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体验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3. 体会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在与同伴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培养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案例
案例:荡秋千(四年级上册p47)
【说明】该综合实践具有科学研究的价值,是在学生具有了初步的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后安排的。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创造机会让每个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积累
数学活动的经验。同时要注意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实验方法的指导。
课前布置学生体验荡秋千。 【教学建议】 1.提出问题
同学们,课前老师布置大家体验荡秋千,谁来说说你的感受?你能提出数学方面的问题吗?小明也提了很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相同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与什么有关?
2.进行猜想
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3.实验验证 (1)制定方案
看来大家的想法不一致,有的认为与绳长有关,有的认为与质量有关,到底谁说得对,下面我们用砝码代替荡秋千的小朋友,进行实验验证,请大家先以小组为单位商讨制定一个实验方案。
让学生交流商讨方案,在此基础上,教师帮助优化。 (2)分组实验
提醒大家注意以下三点:
①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可以有操作员、记录员、分析员等等。 ②一次实验并不能说明问题,所以同一个实验,次数不能少于3次。 ③注意每次实验要保持同样的条件,比如:高度相同,从同样的高度荡起;力度相同,用力要均匀。
[意图:让学生经历制定方案——实验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根据问题设计验证方案的能力。指导学生分工合作,对实验方法进行科学指导,避免非本质因素的干扰。]
4.总结交流
通过实验,你们组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哪个小组愿意来展示你们的实验结果?谁还想补充?
5.回顾反思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这节课的内容,首先通过荡秋千活动提出了什么
数学问题,你进行了怎样的猜想,又是怎样验证的,通过实验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意图: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往往是模糊、零散的,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活动的过程,谈过程,谈方法、谈收获,就是要使这些经验更清晰,更调理、更系统,从而固化和提升这些数学活动的经验。]
第四单元 交通中的线
——平行与相交
质量标准
1.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图形,再比较、分类的研究过程,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间的位置关系——平行或相交(包括垂直)。认识两条互相平行的直线,能正确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平行。
2.在画一组平行线的活动中,进一步直观认识平行线的特征;会用直尺、方格纸等工具画一组平行线,发展空间观念。
3.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观察相交成直角的几组直线的共同特点,认识垂线,知道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是相交的特例,能正确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
4.在探索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线的活动中,进一步直观认识互相垂直的线的特征,会借助三角板等工具画任意已知直线的垂线,或过指定点做已知直线的垂线。
5.结合具体情境,在测量活动中,体会“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点到直线所画的垂线段最短”。理解“两点间的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意义,能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6.在知识的探究活动中,培养观察、想象、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
7.在联系生活情境认识图形、用垂线等数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视角观察生活,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第1课时 平行和相交 质量标准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