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2014年北京顺义区高三语文一模试题

2014年北京顺义区高三语文一模试题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3 14:00:30

A.“笄”与边缘地区民族生活关系不密切。 B.边缘地区民族多断发、披发、散发形式。 C.边缘地区与黄河中游地区文化尚未融合。 D.边缘地区的奴隶主崇尚简朴,反对奢华。

17.结合下面相关资料,简述本文在研讨“笄”的形制过程中,对“二重证据法”的运用。(6分)

【相关资料】

1925年,学者王国维提出:“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训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强调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互印证,以考证古代历史文化,被称为“二重证据法”,对20世纪中国学术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学者陈寅恪曾对“二重证据法”做过如下概括:其一,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其二,取异族之资料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其三,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 五、本大题共5小题,共21分。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8—22题。

如果“桃花源”里没有盐

在当今的世界上,无论你对社会有多么的不满,都别去找什么桃花源,那根本就不存在。 有一篇散文,那就是陶渊明先生的《桃花源记》,总共不到五百字,内容却妙不可言。

陶先生讲了这么一档子事:某日,一个武陵渔民出去打鱼,走着走着迷了路,闯进一个叫桃花源的地方,此地与外世完全隔绝,入口极小,进入后就豁然开朗。渔民一眼望去,阡陌交错,鸡犬相闻,风景绝美。这里的居民都是很多年前避难逃进来的,竟然“ , ”。渔民告知外部世界发生的战乱,居民们“皆叹惋”。渔民大吃大喝数日后离去,从此再也没有人找到过这个地方。

这篇散文写得十分优美,被列入后代的每一种教科书,几乎人人读过,以之为最理想的社会形态。如果你问当前的中国人,特别是那些被房价、工作挤兑得喘不过气来的年轻同学们,你最向往的地方是哪里呀?我估计一半同学会异口同声地说:桃花源。

但是有一个问题:桃花源里的盐是从哪里来的。

盐是一种资源性特产,并不是每个地方都能产,如果不吃,就会得软骨病。桃花源里的幸福居民必须要吃盐,如果当地不出产,就必须到外面采购,如果出去采购,就不可能不与外面人打交道,不可能不知道现在的皇帝是哪个。

5

因此,建设桃花源的前提条件是,那里得产盐。古代中国能产盐的地方并不多,主要是山西运城、天津塘沽、江苏盐城以及四川成都一带,那里似乎都不可能有桃花源这么隐蔽的地方。

所以,桃花源必须有盐,而产盐的地方不可能出桃花源,陶先生骗了同学们1600年。

除了盐,还有一个问题,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诠释,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根据陶先生的描述,那里村小民寡,是一个没有工商产业的农耕社会,物质生活非常贫瘠。而且,与外界没有任何的交通、资讯以及商品流通往来,因而,经济发展彻底停滞。

因此,对桃花源的向往,实质上是一种心理上的返祖现象,若国民经济退回到桃花源的状态,则无疑是一次难以置信的反动。

那么陶先生为什么那么向往桃花源呢?这又得说到他生活的那个悲催年代。我们这个国家在公元184年爆发了黄巾军暴动,继而引发“董卓之乱”。从这一时间开始,到公元589年的整整400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混乱和分裂时期。翻开这段时间的史书,到处是残酷杀伐、阴谋政变。单说人口一项,东汉末期的公元157年,全国已有人口7200万,到公元265年司马炎建立晋朝时竟锐减至2400万。到公元300年,人口好不容易恢复到3380万,可是西晋南迁时,汉族人口甚至已不到1500万。

长期的分裂战乱,在中华民族的国民记忆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记,从而根植下两个传统价值观:其一,在政治上,呼唤大一统的独裁和集权统治;其二,在经济上,向往避世无争的小农社会。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实则是这种社会心理的折射。

比陶渊明晚100多年的北朝儒生颜之推写过一部流传甚广的《颜氏家训》。在治家篇中,他教育子孙说:最好的生活就是自己耕田吃米,亲手种桑织麻,所有的生活器具,从一只鸡到一头猪,从一把锄头到一根蜡烛,都是能自给自足的,所求于外部世界的,只有盐而已。《颜氏家训》自宋明之后,成为很多家族家训的蓝本,可见小农经济在国民中的吸引力。

写这篇小文,我的心情很矛盾,因为又捅破了大家的一个小梦想。在当今的世界上,无论你对社会有多么不满,都别去找什么桃花源,那根本就不存在。这个世界只有“蝴蝶效应”,今天中东的油罐爆炸了,明天你家门口的加油站就会涨价。世界需要大家努力去改造,躲起来,盐也没得吃。

6

(取材于吴晓波同题散文) 18.写出文中横线处所引用的《桃花源记》原句(2分)。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4分)( )( ) A.从历史上看,人们大都向往“桃花源”式的生活。 B.《桃花源记》文笔十分优美,所以才“妙不可言”。 C.陶渊明没有考虑到“盐”的问题,并未有意骗人。 D.“桃花源”诞生于晋代,是因为人口数量的下降。 E.《颜氏家训》作者推崇“桃花源”式的田园生活。 20.概述作者否定“桃花源”存在的理由。(5分)

21.根据文意,解释文中加点部分的含义。(4分)

①返祖现象 ②蝴蝶效应

22.文章结尾说“躲起来,盐也没得吃”。结合全文,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六、写作。共2道小题。共60分。 23.微写作。(10分)

按照我国文化传统,人们大多喜欢给自己的居室、住所取一个名字,表明自己的趣好。如果你有一个自己的居所,你想给它取一个什么名字?写出理由。150字左右。 24.作文。(50分)

以“走出雾霾”为题,写一篇700字左右的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013—2014学年度顺义区高三年级第一次统练答案

7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3分)B(A.迫不及待;C.随声附和hè,委曲求全;D.未雨绸缪 稳操胜券quàn)

2.(3分)D(①自卑:低估自己的能力,以自己各方面都不如人而感到难过。自谦:自我谦虚。②用这个俗语,并非“直接”表达,只体现出表达的“生动”。③露馅:比喻不愿意让人知道的事暴露出来。露怯:因为缺少知识,言谈、举止发生可笑的错误)

3.(3分)C(写不好、穿破,是好坏问题,错误的程度浅,与“没吃过猪肉”相似;写不对、穿错,是是非问题,错误的程度深,与“没见过猪跑”相似)

4.(3分)D(博闻强识:博,广博。闻,见闻。识,记忆。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博学多闻,博学:广博。学识广博,见闻丰富。多闻阙疑:阙疑,有疑问的地方要保留。虽然见多识广,有不懂之处,还应存有疑问。指谦虚谨慎的治学态度。旁征博引:指说话、写文章为论证充足而大量地引用材料。) 5.(3分)C(应是理发店门联。弹冠:弹帽子;搔首:挠头) 6.(3分)A(乙未是羊年。本题考查十二地支与生肖对应的知识) 二、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7.(3分)B(过:过访)

8.(3分)D(兴之暴:兴起之快。上下文并无西夏残暴之意)

9.(3分)D(A.文中并无曾庭闻“贪玩、不刻苦”的意思,只说他“天资甚鲁”。B.说曾庭闻最初就学韩昌黎,不对。C.“细服缓带”是为三吴名士时的装束)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

10.(5分)而 庭 闻 乃 竟 以 是 为 家 /边 徼 风 土(/) 人 情 /叛 服(/)治 乱/ 必 有 深 知 其 故 者 /他 日 著 之 文 章 /当 不 止 如 史 传 所 记 载 也。【评分标准】每断错一处得扣分;可断可不断处不扣分。 11.(12分)

答案示例:司马迁与曾庭闻都是经历了一番山川名都大邑的游历过程,受到启发,变化气质,才写出超常的文章。本文主要论述了人的经历对文章影响很大这一道理。人,不仅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长期生活在一个环境下,人的气质会受到环境的限制,这时,就要走出去,游览名山大川,陶冶性情,变化气质,笔下的文章,才会改变原来的风格,出现全新的面貌。 12.(3分)C(信任:这里是“全都任由”的意思。今义为“相信”)

13.(4分)答案示例:风筝,又名纸鸢,出现于唐代,后来在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所以叫风筝。【评分标准】答出“又名纸鸢”,1分。唐代出现,1分。为什么叫风筝(也可以结合诗句),2分。(注:高骈诗证明风筝在唐代出现;陈沂始于五代的观点是错误的;名字有纸鸢、风筝;纸鸢不发声、风筝发声)可酌情给分。

14.(6分)答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万里悲秋常作客 落霞与孤鹜齐飞 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评分标准】每空2分;错一个字则该空不给分。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

15.(3分)C(崇尚简质的是半坡遗址的,非4000年前甘肃永昌鸳鸯池的) 16.(3分)分项赋分。答B给3分,答A、C给2分,答D不得分。

17.(6分)参考答案:作者对河北磁山遗址、西安半坡遗址、甘肃永昌鸳鸯池遗址、大汶口文化等地考古出土的“笄”在质地、形制上做了深入研究,以此与《皇清职贡图》《诗经》等文献资料相印证;同时又与西南藏族人猎手的生活作比较,作为论据,得出了自己研究的结论。【评分标准】引述考古资料(1分),引述少数民族资料(1分),作为自己论据(1分)。语言通畅,2分。意思对即可,可酌情给分。 五、本大题共5小题,共21分。

18.(2分)答案: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9.(4分)答案:B D

20.(5分)参考答案:一、盐是民生的必需品,桃花源必须有盐。二、中国产盐的地方都不像桃花源那么

8

搜索更多关于: 2014年北京顺义区高三语文一模试题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A.“笄”与边缘地区民族生活关系不密切。 B.边缘地区民族多断发、披发、散发形式。 C.边缘地区与黄河中游地区文化尚未融合。 D.边缘地区的奴隶主崇尚简朴,反对奢华。 17.结合下面相关资料,简述本文在研讨“笄”的形制过程中,对“二重证据法”的运用。(6分) 【相关资料】 1925年,学者王国维提出:“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训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强调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互印证,以考证古代历史文化,被称为“二重证据法”,对20世纪中国学术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学者陈寅恪曾对“二重证据法”做过如下概括:其一,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