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州会展业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
同时,对广东、广州地区的社会经济效益,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4]。
表1 会展业所产生的积极带动效应:
影响因素 经济 政治 旅游 商业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会展业带动的积极影响 刺激投资与就业 提高国际影响力,扩大政府的影响 提升旅游目的地形象 提升地区潜在的商业和投资机会 当地基础设施的改善与新设施的建设 提高当地的社会影响力和增强当地的文化保护意识和民族精神 (四)民营企业崛起,经营主体壮大
办展主体除政府、事业单位、国企外,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发展也非常快,特别是民营企业。经过多年的培育,广州地区目前除了中国对外贸易中心作为会展龙头外,还培育了锦汉、博亚、佛兴、光亚、益武等一批有竞争力和生命力的民营会展企业。随着近几年广州民营会展企业的迅速发展,广州具有展览经营权的企业已超过500家,其中民营企业就占了90%以上。民营企业已在广州会展业中扮演主要角色。如表2,从部分民营展览公司的优秀展会可以看出,民营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也在快速的竞争和发展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为会展业的蓬勃发展打造坚实的后盾。
表2 部分民营展览公司举办的优秀展会:
展会名称 广州国际照明展 广州国际美容美发化妆用品进出口博览会 广州国际酒店用品展 广州建材展 已举办届数 14届 31 届 主办公司 广州光亚法兰克福展览公司 广东博环美展览公司 最近一届规模 展览面积110000 平方米,规模亚洲第一、世界第二 参展商近2000 家,设有 6大专业展馆,规模亚洲第7 届 广州华展展览公司 一、世界第二 展览面积30000平方米,展位1600个,参展商694家,接待观众35273人 展览面积21万平方米,参展企业 2500家,接待观众超过 10万人 11 届 广州博亚展览公司 三、广州会展业存在问题及成因
广州是国内会展业发展最早、会展经济最活跃的城市之一,但在一派繁荣的景象背后,广州会展业暴露出严重制约其健康发展的一系列问题。
9
(一)会展管理机构和制度缺失
由于我国国情特殊,各级政府在组织和管理中的职能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会展业的发展进程、发展规模乃至发展质量。从现阶段广州会展业的发展现状看,政府在管理手段以及管理制度上存在一定缺失,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制约会展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素。
在管理手段上,目前广州还没有设立权威的机构来专门管理会展业,所以很多政府部门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会展项目的审批工作中。广州市政府虽已成立了会展业管理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会展业发展的组织、规划、指导和协调等各项工作,但由于缺少常设的、较有权威的、专业的统一职能部门,往往出现多头、条块分割管理现象和推进力度不够的情况。很多审批部门在超越自己职权范围审批一些会展后,又没有对其进行必要的监管,使得很多会展成为无人监管的“孩子”。目前已频频出现各种问题:重复办展、展期“撞车”、“搭顺风车”,展览企业办“野鸡展”、“拼凑展”,会展行业中使用虚假单位作广告,展览统计靠拍脑袋报失实数字,会展市场中更屡屡出现了\骗展\行为。由于我国会展业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起来的,这个阶段是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期, 也是一个探索的阶段,很多相应的市场机制都很不成熟,在实践中也暴露出管理机构缺失的缺陷。因此,省政协委员建安逸称,要加快推进会展业立法进程,创新成立一个权威的专门从事会展管理的独立实体机构(不是某个政府机关中的处室),并由政府赋予它实实在在的责职权限,以加强会展业市场主体、市场行为、市场秩序等方面的规范。
在管理制度方面,首先,广州会展业法制环境不健全,缺少专门的会展法律来支撑会展业的发展。虽然市政府于1998制定了《广州市举办展销会管理条例》,2005年出台了《关于加强广州会展业管理意见》,2006年的《广州市会展业行业规范(试行)》,以及2008年的《广州市会展业管理条例》,但这些管理规定都还未能形成法规性系统性的管理条例了一些有关会展的管理办法,在处理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就没有一个可参考的准则,对很多问题的处理只能依赖于政府的裁决,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会展业的发展,造成会展业无法可依的局面。其次,政策体系不完善。由于会展属于服务性行业,有着自身的内在规律性,需要完整的产业政策体系进行规范和引导,以充分体现会展业的关联带动功能。而在具体的实践中,政府制定的相应产业政策和措施难以落到实处,因而对会展业的支持力度
10
大大减弱。
仅今年3月间,在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琶洲展馆举办的“2012第八届广州国际电玩游戏暨游艺设备展”、“2012第十届中国(广州)国际专业音响展”、“ 2012中国(广州)国际广告标识展览会”等三个名牌大展,就受到一墙之隔的广州琶洲保利世贸博览馆中同期举办另外三个同类型同题材展会的严重冲击。至于已创办23年,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规模的“广东国际美博会”,则几乎每届都要受到四、五个同期同类型展会的冲击。去年,广州市会展市场中出现的“2011广州顶级私人用品·珠宝·收藏品展览会”、“2011第七届中国建筑装饰博览会”等骗展行为,已引发参展企业上街拦路示威讨公道的事件。“会展市场上暴露的各种问题着实令人不安,所有这些严重制约着我们的会展业健康发展的问题结症,在于我国会展法律法规建设严重滞后,缺乏必要的市场管理规范和法律。” 广东省工商联副会长马娅说[5]。
(二)缺乏统筹规划,展馆利用率低
广州会展的场馆面积在国内位居首位,但有大批展馆存在亏损现象,场馆的总体出租率偏低,许多展馆展源不足,大量闲置。广州市区90%以上的经贸展览会集中在广交会展馆、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和广州锦汉展览中心举办,初步形成了以广交会展馆、广州锦汉展览中心和琶洲国际会展中心三足鼎立的会展格局,但其他展馆设施的使用率并不高。即便是广交会展馆,除了举办广交会期间使用率较高外,其余时间展馆使用率也仅维持在30%左右。如2007年琶洲展馆(一期)的出租率仅为34%,流花展馆仅为26%,而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的出租率达60%,北京国际展览中心达45%。
据悉,很多地方的政府将会展场馆作为政绩形象工程来建造,只为了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形象,就建一个“美丽的标志建筑物”,一次性投资大,不但回报期长,而且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据东莞广东现代国际展览中心董事长陈仲球说: “每天一开馆仅电费就需要好几万,每年维护费高达千万元”,没有一定规模、档次的展览作保证,展馆只能成为一个美丽的空壳,势必造成恶性竞争。据统计,展览面积约为10万平方米的保利世界贸易中心博览馆,2009年使用天数仅占全年的26.58%。而作为广交会的举办地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具备超过120万平方米的展出面积,2009年展览数目50多个,使用天数占全年的73.15%,看似使用天数较
11
多,但因其展馆面积大,多数展会仅利用其不到十分之一的面积。以办公商用为主、展览为辅的中洲中心,全年使用率只有7.40%。还有更多展馆,长年处于空置状态,仅依靠零星数个小展会支撑。有专家曾指出,若一个展览中心的利用率达到70%,场租收入占总收入的50%,它的经济效益就处在良好的状态,如按照此标准来衡量的话,广州大多数展馆的发展状态都是不合格的[6]。
(三) 场馆管理及服务水平滞后
广州虽然有“中国第一展”的广交会,但总体上与其他大型展会和国际性展览项目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在管理方面, 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企业单独促销,不仅办展成本高,办展的效用和积极性也被削弱。从物流服务体系看,其各项功能尚不完善。仅50%的批发市场具备代办年检、提供价格和供求信息、金融结算的功能, 物流配送、加工包装、商品检测、展示等增值服务少。交易方式仍以现货对手交易和订单交易为主,拍卖、委托、网上交易的占比很小。从配套服务体系看,广州会展业和旅游业之间仍拘泥于外推关系,服务严重脱节,酒店和旅行社缺乏一站式服务设计。相比德国汉诺威的会展业,管理和服务水平的差距更是明显。德国的展览管理协调机构、办展企业和相关服务公司,都拥有一支受过专业训练、富有经验的专业人员队伍。特别是展览公司可为参展各方提供包括展览会策划、展台搭建、展品运输安排、会议组织、参观旅游、交通、餐饮、住宿等一条龙服务,大到机票、小到一片阿司匹林都能为参展人员及时送到。又如1992年在西班牙举办的世博会,Seville和Andalusia两个城市投入到交通、通讯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达100多亿美元,时速300公里的高速铁路列车及年容量达100万人次的新机场等设施,大大缩短了Seville和Andalusia之间的距离,所以1991年到1992年的空中客流从170万人次增加到280万人次,正是因为巨大的会展项目的发展,使得西班牙的世博会令人瞩目[7]。
然而在利益的驱动下,会展组织者本末倒置, 本应在参展商和买方之间做周密细致的调查, 发挥中介的作用,包括对展前的市场需求调查、展中的行业观众登记、展后的各项数据的评估等,却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了解决参展商的食、住、行等本应可由专业化的旅游部门承担的事务。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社会化分工带来的高效率的发挥,造成配套服务相对滞后的状况。2003年11月18日原定在广州举行的为期3天的2003年全国中医药及保健品交易会,第三天上午部分参展
12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