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李孝颐--1:5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方法 - 图文
1:5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方法
李孝颐
这个题目很大,如果要详细讲,可能要花好几十个小时。1956年翻译出版了一本由前苏联全苏地质研究所编的书,叫《地质测量与普查方法指南》,有25万字,讲的就是各种比例尺的地质调查方法。过去高等地质院校有一个专业,叫地质测量与找矿勘探专业,和其他专业一样,也要学四年。可见地质调查涉及的广泛内容以及它在实际工作中的地位。
广义的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包括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钻探、水文地质试验、物探、遥感、水文地球化学调查、地下水动态观测等。今天要讲的只是水文地质测绘。
1、怎样进行1:5万区域水文地质测绘 水文地质测绘通常称水文地质填图。
当我们的1:5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设计已获批准,调查队伍已经组建,资金已经到位,为完成野外水文地质填图工作,我们该从何做起,又该做哪些工作呢?
1.1调查前的准备工作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通俗的说法是“磨刀不误砍柴工”,都是说的干一件事情之前,要充分做好准备,才能顺利地完成要干的事。区域水文地质填图比砍柴、比进行大比例尺专门地质、水文地质填图要复杂得多,困难得多,涉及的面也广得多。因此,更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
从完成和服务于技术工作考虑,准备工作主要包括物资准备、资料准备、技术准备和人员组织准备。
1.1.1物资准备
包括野外工作需要用的汽车、设备、仪器、工具、个人野外装备、野外记录簿和各种记录表。鉴定岩石和矿物所需的一些化学试剂,如盐酸、硝酸、磷酸、黄血盐、钼酸铵等。个人随身携带的防暑防蚊叮蛇咬的药品等。要从水文地质填图需要出发。比如,要对泉点测流量测水温,便需要准备三角堰、梯形堰和酒精温度计,对河溪测流要秒表或流速仪,观测点定位要GPS仪,某些特殊分析项目的水样需要添加的稳定剂,如大理石粉、盐酸、硫酸、醋酸等。还应该注意不同类型的地区,调查内容不完全相同,使用的仪器、用具也不同。比如岩溶地区便可能要进行溶洞测量,连通试验等,则需要准备照明的用具、指示剂、皮尺等。此外,还需要考虑区调组人员生活如何安排,做出相应的准备。
在物资准备方面,我建议使用野外数据采集系统和简易水质分析箱。
野外数据采集系统是目前区域地质填图最先进的、必不可少的一套智能系统。它是把野外用手图数字化,输入笔记本电脑,再集GPS仪与专门软件于一体。野外调查时,带上笔记本电脑,观测点的坐标会自动显示,图上定位会自动完成。观测点和观测路线的描述和其他资料,即以前要记录在各种表格上或野外记录簿上的内容,都可直接输入电脑。相邻的观测点距离可以直接读出,走过的观测路线会自动标示于图上。非常省事。速度又快,质量又好。
水文地质填图时,要采大量的简分析水样。按照《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的规定,在丘陵山区、岩溶地区和红层地区,地区类别以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对待,每100k㎡采水样不少于10件。我们承担的调查面积约9000k㎡,需
1
采水样900件,若按其中70%作简分析,也有630件以上。1:5万比例尺每一幅图则需采水样45件以上,其中简分析样至少32件。如果这些水样完全送出去分析,不但费时、费事、占用人手、花费资金,资料可能还不及时。如果自备简易水质分析箱,在野外完成简分析,则可避免集中送样带来的诸多弊端。连通试验时,如果使用化学指示剂,简易水质分析箱也能发挥在现场及时检测的作用。
1.1.2资料收集
1:5万水文地质调查规范已详细罗列了应收集整理的资料。在编制项目设计时,很多资料都已收集,并为设计所利用。资料收集和整理,在项目最终成果编制前的整个阶段都可进行。但野外填图时需要利用和参考的资料,则必须在这一阶段收集。它们主要有:
(1)最新版的1:5万地形图,地形地质图,地形地质图的野外手图; (2)最新版的作手图用的1:2.5万或1:1万地形图,地形地质图;
什么叫手图? 手图就是我们在野外调查时所用的图。我们调查的比例尺是1:5万。这是指要按1:5万的精度要求进行填图,并提交1:5万的最终成果图。为便于野外工作,又要达到要求的精度,手图比例尺一般都大于成图比例尺,也允许最新版的同比例尺图作手图。
(3)各种比例尺等于或大于1:5万的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图及报告或编图说明;
(4)供水井、地热水井及各类勘探、勘察工作中施工的专门水文地质钻孔; (5)隧道和矿井涌水量资料,对地表水、地下水的疏干资料; (6)调查区或与调查区有关的水文地质方面的科研成果。 1.1.3技术准备
这是各项准备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项,往往易被忽略或做得不到位,因而严重影响到野外工作进度和工作质量,甚至引起混乱,造成返工。要细心地、尽可能周全地做好技术准备工作。归纳起来,技术准备要做好“六统一、两完成、一制定、一培训”。
(1)统一地层和含水层划分:要按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划分地层和命名。在同一地层分区范围内,地层划分和地层名称应统一。比如二叠系过去是二分,只分上统和下统。现在是三分,把原先划归下统的茅口组、栖霞组定为中统。我们就应统一用三分。再如须家河组,一般分为六段,但也有将其分为上亚组和下亚组的。在重庆主城区周围,还是分为六段好,因各段岩性差异明显,易于划分。再有三叠系飞仙关组过去有分为五段的,有分为四段的,也要定下来。最好沿用分四段。有的单位把我们附近的飞仙关组第三段的石灰岩叫“大冶组”。我不赞成这样的改法。因为飞仙关组和大冶组是同一时期的沉积物。岩性的变化是沉积环境、所处海盆位置不同造成的。早三叠世早期的上扬子海的陆源区是在西边,即康滇古陆。西边是以碎屑岩和泥岩为组,称飞仙关组。向东,碳酸盐岩逐渐增加,渝东和湖北地区则是以石灰岩为主,称大冶组。我们这里则处于两者的过渡带,泥岩和石灰岩都有,占的比例也差不多。如果把飞仙关第三段称为大冶组,两者的关系便不是水平方向的相变,而变成层序上的新老关系了。让大冶组夹在飞仙关组之间,就更不通了。这样称呼还不如把过渡带创立一个新组名合适,比如北碚组或观音峡组。当然,我们不是搞区域地质调查或专门地层工作的,还是立足于前人的资料好。
含水层划分也应明确。其情况比地层划分更复杂,问题更多。除了一些厚度较大,岩性单一,与其上、下的隔水层界线明显的含水层易于统一以外。有些含
2
水层该如何划分,应仔细斟酌。例如侏罗系的沙溪庙组、遂宁组、蓬莱镇组,都是在泥岩、粉砂质泥岩中,夹厚度不等、多少不一的砂岩层。构造裂隙发育的砂岩便成为含水层,泥岩则是相对隔水层。但我们该如何划分含水层?以沙溪庙组为例,是把它划成一个含水岩组,还是在详细测量地层剖面的基础上,把主要的砂岩单独分出来作为含水层?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便是将其作为一个含水岩组对待。但我们现在搞的是1:5万的调查,精度高得多,再划做一层,恐怕太粗略。也可以把主要砂岩单独分出来作含水层。我队过去搞的1:5万歇马地区农田供水勘察就是这样单独分出来的。这样做一是工作量大,二是有些砂岩出露宽度不足50m的,在图上还得夸大表示。三是这些砂岩并不稳定,常变薄或尖灭,需顺层追索才能搞清楚。四是还存在一个砂岩对比问题。当露头不清楚时,则有可能将相邻的两层砂岩错误的连成一层。也还可以根据砂岩和泥岩不同的组合特征,将其划分成多个含水岩组。不同含水岩组有各自不同的特征,分界线较明显,易于划分。但能否这样划分,应在详细测量多个地层剖面的基础上,经对比后确定。
再举遂宁组为例来谈含水层的划分。中侏罗统遂宁组,以泥岩为主,夹厚层砂岩少。但其中有部分泥岩富含膏盐,经溶蚀后便在岩石中形成蜂窝状溶孔和溶隙,在地貌条件合适的地方,含地下水丰富。我们把它称含膏盐泥岩溶孔溶隙水。无疑,这种特殊的“岩溶含水层”,应单独分出来。但要单独分出来并不容易。因为它和上下层位岩性相似,未发现分层的明显标志(当然,也可能因我们研究不够造成的)。要把这样的含水层划分出来,也应去现场测量地层剖面,详细加以研究。
当我们调查的比例尺大了,精度高了,对含水层划分要求也就细了,但同时麻烦也就来了,非做细致的工作不可。有时做了很细的工作,也可能一时还是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需要不断探索,不断改变思路,提出新的见解和办法。这种时候,就更加突显综合研究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据我多年野外工作的经验,有些看似相似的地层,只要详细地加以研究,总是能找到各自不同的宏观特征并用以分层的。
正式开展填图工作之前,应组织测量或详细观察地层剖面。选择调查区内一处或数处地层出露完全,露头清楚,便于观察的剖面,熟悉各层岩性特征、标志层、标准化石、分层标志、接触关系、含矿特征等。在此基础上,明确含水层与隔水层的划分,各含水层赋存的地下水类型及特征。通过实测或观察研究地层剖面,在野外要能根据自己掌握的各层位岩性特征及层序,判断出所处层位。因为只有这样,才算是有了开展野外填图的最起码知识和技能。有的人在野外不知如何判断断层,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对地层的岩性特征、地层厚度、地层层序不熟悉。断层的最主要表现便是地层的重复或缺失。地层不熟,你如何知道是否重复和缺失。判断层位、判断断层都是野外地质工作者的基本功,都要切实掌握。 (2)统一地质图及水文地质图填图单位
什么叫“填图单位”?图上相邻两条地层分界线所夹的地层、含水层,或者说图上应标示出来的最小地层、含水层单位便是填图单位。
地层和含水层的划分我们统一了,清楚了,但在1:5万的水文地质图上,要把哪些地层界线和含水层界限标示出来,则是另外一回事,也需要统一。《1:5万区域地质调查总则》规定,地质填图基本的填图单位是组。因受填图的比例尺限制,还规定地质填图只标定直径大于100m的闭合地质体;宽度大于50m, 长度大于250m的线状地质体;长度大于250m的断层、褶皱构造。《1:5万水文地
3
质调查规范》也有相同的精度要求。如果某某组的出露宽度小于50m,在1:5万的图上宽不足1mm,无法表示。例如上奥陶统的五峰组和临湘组,总厚数米至二十余米,不但无法分组填图,就是分统也填不出来。有的层位分到组厚度还很大,便需要进一步分到段。段可单独标定,也可合并标定。
确定填图单位的原则,一是看它出露的宽度;一是看它的重要性。重要的层位,宽度不足50m,允许夸大表示。还要考虑现在填图单位的划分,尽可能与过去的资料一致,以便充分利用以往的资料。
含水层的填图单位也要统一。规范规定要划分到组或段。我建议不同地下水类型的含水层应划开。同一地下水类型的含水层,只要中间有隔水层阻断了两者间的水力联系,也要划开。比如飞仙关组第三段为岩溶含水层,嘉陵江组也是岩溶含水层,但它们之间的飞仙关组第四段有厚30余米的钙质泥岩。两个岩溶含水层互不相关,它们中间应有一条含水层界限。飞仙关组第三段与第二段的界也应填出来。
填图工作是若干作业组分别完成的。如果不事先统一地层和含水层填图单位,各按各的主张办,势必引起混乱而不得不返工。
地层、含水层划分,地层、含水层填图单位划分,应由负责区调的单位拟定一个方案,报大队总工审批后执行。 (3)统一制定各类调查表(卡片):表中要填写的内容应齐全,每一填写项目意义应明确,避免引起歧义。对表中各项内容的理解应一致。
(4)统一各类观测点代号:此次调查观测点的种类很多,均应在编号前冠以字母以资区别。
(5)统一观测点、观测路线编号的分配安排:同一幅或联测的多幅1:5万图幅的观测点和观测路线的编号不允许重复。当多个作业组工作时,为避免编号重复,应事先对如何编号进行分配安排。 (6)统一图式图例。
(7)完成遥感影像的解译工作。
遥感影像不是一个收集资料的问题,而是一个委托专业单位解译的问题。有了解译成果,也便有了遥感影像图、各类解译图、其他需要的资料和解译报告。
遥感影像解译成果需要在开展野外填图之前完成。一方面需要把地质解译、水文地质要素解译的内容转绘到手图上,以便野外填图时参考利用;另一方面,遥感解译的成果需要野外验证。一般情况下,验证工作可与填图工作一起完成。 (8)完成手图上地质、水文地质及其他相关内容的转绘工作。 水文地质填图是在地形地质图的基础上进行的。应把可利用的地质图上的和遥感地质解译图上的地层界线、断层线、背向斜轴线、岩层产状等转绘于作为手图用的地形图上。可利用的水文地质内容,包括泉、井、暗河出口,水文地质钻孔、机井、地热水井、隧道口及坑口、老窑等,也要转绘上去,以便寻找、检查和校核。
在准备手图时,还应把存在疑问的内容特别标明或另行记录,以便有针对性地观察研究,以求得正确的答案。
(9)制定我队《重庆市1:5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方法及操作细则》。应结合重庆市地质、水文地质具体情况和我队在这方面的工作经验,编制这样一个队的标准,以指导和统一我队进行的1:5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它应比规范更详细、更具体、更具可操作性。它不但要适用于现在这20幅图,也要适用于重庆市其他地区的同类工作。有了这样一个“细则”,上面谈到的“六统一”也便自然解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