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内科学 - 泄泻

中医内科学 - 泄泻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8 3:03:14

泄泻

[教学要求]

本节内容为3个课时。

教学目的了解泄泻的概念;了解泄泻的预防和转归;熟悉泄泻的病因病机;掌握泄泻的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要点,掌握泄泻各证型的辨证论治。

教学内容泄泻的概述,证候特征,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其他疗法,转归预后,预防与调摄等。教学要点掌握泄泻的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 [定义]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特征的病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较多。本病易反复发作,有的随个人体质、季节、地域之不同又各有兼症。 [病名]

泄泻一病,《内经》以“泄”称之,汉唐书包括在“下利”之中,唐宋以后才统称“泄泻”。古有将大便溏薄而势缓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下者称之泻,现临床一般统称泄泻。 [历史沿革]

《内经》称本病为“鹜溏”、“飧泄”、“洞泄”、“注下”、“后泄”等等,且对本病病因病机有较全面的论述,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素问·举痛论》曰:“寒之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满闭塞,下为飧泄。”《内经》关于泄泻的理论体系,为后世奠定了基础。难经》提出胃泄、脾泄、大肠泄、小肠泄、大瘕泄五种泄泻。《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的“下利”包括“泄泻”和“痢疾”两种,而对泄泻的论述概括为实热和虚寒两大类,并提出实热泄泻用“通因通用”之法。《医学必读·泄泻》在总结前人治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治泻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其论述系统全面,是泄泻治疗学上的一大发展,其实用价值也为临床所证实。《景岳全书·泄泻》说:“凡泄泻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利水为上策。”且分别列出了利水方剂。 [范围]

本病与西医腹泻的含义相同,可见于多种疾病,凡属消化器官发生功能或器质性病变导致的腹泻,如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肠道激惹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证候特征]

泄泻以大便清稀为临床特征,或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或便次不多,但粪质清,甚如水状;或大便稀薄,完谷不化。常兼有脘腹不适,食少纳呆,小便不利等症状,由外感寒热湿邪,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失调等形成脾虚湿盛而致泻。暴泻多起病急,变化快,泻下急迫,泻下量多,多为外邪所致。久泻则起病缓,变化慢,泻下势缓,泻出量少,常有反复发作的趋势,常因饮食,情志,劳倦而诱发,多为脏腑功能失调而成。 [病因病机]

[诊断]

1〃以大便粪质清稀为诊断的主要依据。或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或次数不多,粪质清稀甚如水状;或完谷不化。

2〃常兼有腹胀腹痛,起病或急或缓,常先有腹痛,旋即泄泻,经常有反复发作病史,多由寒热、饮食、情志等因素诱发。

3〃大便常规、大便细菌培养,结肠X线及内窥镜检查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4〃需除外某些生理习惯性的便次增多,以及其他病证中出现的泄泻症状。[鉴别诊断]

1

泄泻

w 病 位 腹 痛 排 便 脓血便 病 理 危 证 [辨证要点] 辨轻重缓急

泄 泻 中焦脾胃 腹痛肠鸣、便后痛减 通畅 无 脾虚湿盛 少见 痢 疾 下焦肠 痛利交作,便后痛不减 里急后重 有 邪客肠道与气血相搏结,脂膜血络受伤,化为脓血 易见 泄泻而饮食如常,说明脾胃未败,多为轻证;泄而不能食,形体消瘦,多为重证;急性泄泻发病急,病程短,常以湿盛为主;慢性泄泻发病缓,病程长,常以脾虚,脾肾同病为主。 辨寒热虚实

粪质清稀如水,腹痛喜温,完谷不化,多属寒证;粪便黄褐,味臭较重,泻下急迫,肛门灼热,多属热证;凡病势急骤,脘腹胀满,腹痛拒按,泻后痛减,小便不利者,多属实证。凡病程较长,腹痛不甚且喜按,小便利,口不渴,多属虚证。 辨泻下

大便粪质溏稀,或如水样,气味腥秽者,多属寒湿证。大便稀溏,色黄褐,气味臭秽,多为湿热证。大便溏垢,臭如败卵,完谷不化,多为伤食证。 辨久泻特点

久泻迁延不愈,倦怠乏力,稍有饮食不当,或劳倦过度即发,多以脾虚为主。泄泻反复不愈,每因情志不遂复发,多为肝郁克脾为主。五更飧泄,完谷不化,腰酸肢冷,多为肾阳不足。[治疗原则]

湿为泄泻的主要病理因素,脾虚湿盛是其发病关键,故治疗以健脾化湿为原则,若病情处于虚实寒热兼夹或互相转化时,当随证而施治。

① 暴泻以湿盛为主,重用化湿,佐以分利。挟表邪者,佐以疏邪;挟暑邪者,佐以清暑;兼有

伤食者,佐以消导。切不可骤用补涩,以免关门留寇。

② 久泻以脾虚为主,当以健脾。因肝气乘脾者,宜抑肝扶脾;因肾阳虚衰者宜温肾健脾;中元

下陷者,宜升提;久泻不止者,宜固涩。切不可分利太过,以防劫其阴液。 [分型论治] 暴泻 1.寒湿泄泻

主症:泄泻清稀,甚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

兼症:若兼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苔薄白,脉浮。 舌脉: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主方:藿香正气散。

加减:表邪偏重,寒热身痛,可加荆芥、防风;湿邪偏重,腹满肠鸣,小便不利,可加胃苓汤;若寒重于湿可用理中丸加味。

处方举例:藿香、紫苏、白芷、桔梗、白术、厚朴、半夏曲、大腹皮、茯苓、橘皮、大枣、生姜、甘草。 2.湿热泄泻

主症: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 兼症:烦热口渴,小便短黄。

2

泄泻

舌脉: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法:清热利湿。 主方:葛根黄芩黄连汤。

加减:偏湿重者宜加薏苡仁、厚朴;挟食滞者加神曲、山楂、麦芽;兼风热表证,加金银花、连翘;若夏暑期间暑湿入侵,表里同病,可用新加香薷饮合六一散处方举例:葛根、黄芩、黄连、甘草 3.伤食泄泻

主症: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 兼症:脘腹胀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 舌脉: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 主方:保和丸。

加减:若食滞较重,脘腹胀满,用枳实导滞丸。

处方举例:神曲、山楂、茯苓、半夏、陈皮、连翘、莱菔子。 久泻 1.脾虚泄泻

主症: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兼症: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多,面色萎黄,神疲倦怠。 舌脉:舌淡苔白,脉弱。 治法:健脾益气。 主方:参苓白术散。

加减:若脾阳衰微,阴寒内盛,可用附子理中汤;若久泻不愈,中气下陷而兼脱肛者,可用补中益气汤,并重用黄芪、党参。

处方举例:人参、茯苓、白术、桔梗、山药、白扁豆、莲子肉、砂仁、薏苡仁。 2.肾虚泄泻

主症:黎明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下完谷,泻后则安。 兼症:形寒肢冷,腰膝痠软。 舌脉: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主方:四神丸。

加减:若年老体弱,久泻不止,中气下陷,加黄芪、党参、白术;亦可合桃花汤固涩止泻。 处方举例: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生姜、大枣。 [转归预后]

泄泻的转归,暴泻、久泻有别。暴泻的转归有三:一是治愈;二是暴泻无度,伤阴耗气,很快造成亡阴亡阳之变;三是少数病人,初因暴泻,或因失治,或治不对证,迁延日久,由实转虚,变为久泻。久泻的转归有三:一是久泻病人经过治疗获愈;二是少数病人由于反复泄泻,导致脾虚,甚至可见纳呆、坠胀、消瘦等中气下陷之症;三是久泻脾虚进一步发展,致肾阳虚,而成脾肾俱虚泄泻无度,此时则病情趋向重笃。泄泻是一个常见病证,除部分暴泻急剧,导致气阴两衰,或久泻脾肾衰败,造成亡阴亡阳之变外,一般治疗正确,多能获愈,预后良好。 [预防与调摄]

1〃 平时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饮生水,不食生冷瓜果。 2〃居处冷暖适宜,并可结合食疗健脾益胃。

3〃对急性泄泻患者嘱其每次大便后用软纸轻轻擦拭肛门并用温水清洗,以免肛门发生感染,粘膜溃破。

4〃对重度泄泻者,应注意防止津液亏损及时补充体液。

5〃泄泻痊愈后还应注意饮食调养、精神调养和体育锻炼,防止复发。

3

泄泻

[临床资料]

袁某某,女,36岁,干部。患者腹泻二月余,时轻时重,缠绵不愈,曾服用“黄连素”、“氟哌酸”等药,症状不能缓解。遂来我院就医。见如下症:腹泻,大便夹有不消化食物,纳谷不香,食后不舒,气短,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查大便R+OB:正常;钡灌肠:结肠痉挛;血R:正常;ESR:正常;尿R:正常。B超:肝、胆、胰、脾正常。查体:腹征(-) 【答案】 中医诊断:泄泻 西医诊断:肠道激惹综合征 治法:健脾益气

方药:参苓白术散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砂仁、陈皮、桔梗、扁豆、山药、莲子肉、薏苡仁理气健脾化湿。

调护:注意饮食卫生,如重度泄泻者应及时补液。愈后应注意饮食调养,加强身体锻炼。 中医诊断:泄泻

西医诊断:肠道激惹综合征 治法:健脾益气

方药:参苓白术散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砂仁、陈皮、桔梗、扁豆、山药、莲子肉、薏苡仁理气健脾化湿。

调护:注意饮食卫生,如重度泄泻者应及时补液。愈后应注意饮食调养,加强身体锻炼。 [复习自测] 自测题

1.泄泻的定义?

2.泄泻的病位主要在哪些脏腑? 3.泄泻的鉴别诊断? 4.分证论治分哪两大类? 复习题

1.泄泻的证候特征? 2.泄泻的病因病机? 3.泄泻的诊断? 4.泄泻的辨证要点? 5.泄泻的治疗原则?

4

搜索更多关于: 中医内科学 - 泄泻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泄泻 [教学要求] 本节内容为3个课时。 教学目的了解泄泻的概念;了解泄泻的预防和转归;熟悉泄泻的病因病机;掌握泄泻的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要点,掌握泄泻各证型的辨证论治。 教学内容泄泻的概述,证候特征,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其他疗法,转归预后,预防与调摄等。教学要点掌握泄泻的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 [定义]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特征的病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较多。本病易反复发作,有的随个人体质、季节、地域之不同又各有兼症。 [病名] 泄泻一病,《内经》以“泄”称之,汉唐书包括在“下利”之中,唐宋以后才统称“泄泻”。古有将大便溏薄而势缓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下者称之泻,现临床一般统称泄泻。 [历史沿革]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