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C40水下自密实混凝土的配制与配合比实际施工
确定出自密实混凝土的配合比后, 应进行试拌, 每盘混凝土的最小搅拌量不宜小于25L, 同时应检验拌合物工作性, 工作性能检测包括坍落度、坍落扩展度, 必要时可采用模型及配筋模型试验等方法测评拌合物的流动性、抗分离性、填充性和间隙通过能力, 见表1。选择拌合物工作性满足要求的3 个基准配比, 每种配合比
注: 1. 对于密集配筋构件或厚度小于100 mm 的混凝土加固工程, 采用自密实混凝土施工时, 拌合物工作性能指标应按上表中的Ⅰ级指标要求; 2. 对于钢筋最小净距超过粗骨料最大粒径5 倍的混凝土构件或钢管混凝土构件, 采用自密实混凝土施工时, 拌合物工作性指标可按上表中的Ⅱ级指标要求。
制作两组以上试块, 标养至7、28d 进行试压, 以28d 强度为标准检验强度。 根据试配结果对配合比进行调整, 选择混凝土工作性、强度指标、耐久性都能满足相应规定的配合比。 1.5 模板和设备准备
由于自密实混凝土流动性大, 混凝土凝结以前可持续对模板产生较大的侧压力, 所以模板要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来满足流态混凝土所产生的侧压力, 不得有低于最高浇筑表面的开放部分或缺口, 模板间的缝隙不得大于2mm。施工前搅拌站及施工单位技术人员应检验模板直立、钢筋及保护层厚度等情况, 对影响混凝土浇筑的问题及时处理。
根据现场情况合理布置混凝土泵, 保证混凝土浇筑顺利和均匀布料的需要。
2 施工工艺
2.1 自密实混凝土生产
生产自密实混凝土必须使用强制式搅拌机。混凝土原材料均按重量计量, 每盘混凝土计量允许偏差为水泥±1%, 矿物掺合料±1%, 粗细骨料±2%, 水±1%, 外加剂±1%。
搅拌机投料顺序为先投细骨料、水泥及掺合料, 然后加水、外加剂及粗骨料。应保证混凝土搅拌均匀, 适当延长混凝土搅拌时间, 搅拌时间宜控制在90~120s 内。加水计量必须精确, 应充分考虑骨料含水率的变化, 及时调整加水量。 砂、石骨料级配要稳定, 供应充足, 筛砂系统用孔径不超过20mm 的钢丝网, 滤除其中所含的卵石、泥块等杂物, 每班不少于两次检测级配和含水率, 并及时调整含水率。骨料露天堆放情况下, 雨天不宜生产施工, 防止含水率波动过大, 混凝土性能不易控制。
每次混凝土开盘时, 必须对首盘混凝土性能进行测试, 并进行适当调整, 直至混凝土性能符合要求, 而后才能确定混凝土的施工配合比。
在自密实混凝土生产过程中, 除按规范规定取样试验外,对每车混凝土应进行目测检验, 不合格混凝土严禁运至施工现场。 2.2 自密实混凝土运输
自密实混凝土的长距离运输应使用混凝土搅拌车, 短距离运输可利用现场的一般运输设备。必须严格控制非配合比用水量的增加。搅拌车在装入混凝土前必须仔细检查, 筒体内应保持干净、潮湿, 不得有积水、积浆。
在运输过程中严禁向车筒内加水, 应确保混凝土及时浇筑与供应, 合理调配车辆并选择最佳线路尽快将混凝土运送到施工现场, 对超过120min 的混凝土, 司机必须及时将情况反映给技术人员对混凝土进行检查。 2.3 自密实混凝土的泵送和浇筑
混凝土输送管路应采用支架、毡垫、吊具等加以固定, 不得直接与模板和钢筋接触, 除出口外其他部位不宜使用软管和锥形管。
混凝土搅拌车卸料前应高速旋转60~90s, 再卸入混凝土泵, 以使混凝土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有利于混凝土自密实成型。
泵送时应连续泵送, 必要时降低泵送速度, 当停泵超过90min, 则应将管中混凝土清除, 并清洗泵机。泵送过程中严禁向泵槽内加水。
在非密集配筋情况下, 混凝土的布料间距不宜大于10m,当钢筋较密时布料间距不宜大于5m。每次混凝土生产时, 必须由有专业技术人员人在施工现场 进行混凝土性能检验, 主要检验混凝土坍落度和坍落扩展度,并进行目测, 判定混凝土性能是否符合施工技术要求, 发现混凝土性能出现较大波动, 及时与搅拌站技术人员联系, 分析原因及时调整混凝土配合比。
采用塔吊或泵送卸料时, 在墙体附近搭设架子, 采用可供卸料的专用料斗放料, 不宜直接入料, 防止对模板的冲击太大,出现模板移位。
浇筑时下料口应尽可能的低, 尽量减少混凝土的浇筑落差, 在非密集配筋情况下, 混凝土垂直自由落下高度不宜超过5m, 从下料点水平流动距离不宜超过10m。对配筋密集的混凝土构件, 垂直自由落下高度不宜超过2.5m。
混凝土应采取分层浇筑, 在浇筑完第一层后, 应确保下层混凝土未达到初凝前进行第二次浇筑。
如遇到墙体结构配筋过密, 混凝土的粘聚性较大, 为保证混凝土能够完全密实, 可采用在模板外侧敲击或用平板振捣器辅助振捣方式来增加混凝土的流动性和密实度。
浇筑速度不要过快, 防止卷入较多空气, 影响混凝土外观质量。在浇筑后期应适当加高混凝土的浇筑高度以减少沉降。
自密实混凝土应在其高工作性能状态消失前完成泵送和浇筑, 不得延误时间过长, 应在120min 内浇筑完成。 2.4 自密实混凝土的养护
自密实混凝土浇筑完毕后, 应及时加以覆盖防止水分散失, 并在终凝后立即洒水养护, 洒水养护时间不得少于7d, 以防止混凝土出现干缩裂缝。
冬季浇筑的混凝土初凝后, 应及时用塑料薄膜覆盖, 防止水分蒸发, 塑料薄膜上应覆盖保温材料。
模板应在混凝土达到规定强度后方可拆除, 拆除模板后应在混凝土表面涂刷养护剂进行养护。 3 自密实混凝土质量标准
自密实混凝土的质量检验包括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检验和硬化后混凝土的质量检验。
3.1 自密实混凝土拌合物的工作性检验
(1) 自密实混凝土拌合物的工作性验收指标应符合表1。
(2) 混凝土拌合物现场质量验收应优先选用坍落扩展度和L 型仪或坍落扩展度和U 型仪的检测方法进行综合测试评价。可依据GB/T50080-2002《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进行混凝土取样, 并检测混凝土坍落度和坍落扩展度, 同时观察混凝土的粘聚性和保水性, 是否离析和泌水, 根据拌合物性能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调整。 3.2 硬化混凝土质量检验
(1) 试块制作方法: 强度、抗渗、收缩、抗冻等试块制作所用试模与普通混凝土相同; 试块制作过程中, 成型时无需振捣, 分两次装入, 中间间隔30s, 每层装入试模高度的1/2, 装满后抹平静置24h, 转入标养室养护到28d 龄期即可。
(2) 硬化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应按现行国家标准GB/T50081-200《2 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进行检验, 并按现行国家标准GBJ107-198《7 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进行合格评定。
(3) 硬化混凝土的长期性能和耐久性应按GBJ82-198《5 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进行检验。 4 结语
自密实混凝土现广泛应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中, 配制自密实混凝土首先应从配制原理入手, 优选适宜的原材料, 进行混凝土试配工作。当确定出合适的配合比后, 应密切关注生产、运输、浇筑过程, 这样才能够保证自密实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硬化后力学性能, 从而满足施工要求。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