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新型低碳装配式建筑智能化建造成套技术及其应用-公示材料

新型低碳装配式建筑智能化建造成套技术及其应用-公示材料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4 19:05:04

院院士 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与组织完成示范工程的设计和技术推广应用。(2)参与了基于产业链的产业联盟的组建,共同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和技术应用模式。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 对创新点1, 4,5做出了贡献:(1)参与组织完成示范工程的技术推广应用。(2)参与了基于产业链的产业联盟的组建。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 对创新点1、3、5做出贡献。牵头完成湖南省住建厅《预制装饰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参与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装配式混凝土工业化建筑技术基础理论》,主持湖南省首家装配式节能建筑工程研究中心,建立了国内企业最完整的装配式建筑产业研究院。授权装配式建筑技术专利160项,发表论文10余篇。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 对创新点1,3,5做出了贡献:(1)参与组织完成示范工程的设计和技术推广应用。(2)参与了基于产业链的产业联盟的组建,共同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和技术应用模式。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 对创新点1,2,5做出贡献。主持完成“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课题“水网密集地区村镇宜居社区与工业化小康住宅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2013BAJ10B13)”、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课题编号51678127)等,在基于工业化建造原则的新型钢——混凝土复合板(NALC)房屋体系、预制装配式钢(铝合金)轻型结构多功能活动房体系化与标准化设计技术以及轻型结构建筑HTML5统一订单处理系统等方向实现了多项关键技术的突破与创新。完成示范工程3项、软件著作权 2 项、出版工业化建筑设计图集 3 本,发表论文2篇。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 对创新点2,3,5做出了贡献,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保障性住房工业化设计建造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课汪杰 4 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高级工程师 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中民筑友有限公司 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中民筑友有限公司 俞大有 5 唐大为 6 高级工程师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徐小东 7 副教授 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 刘庆俊 8 工程师 南京思丹鼎建筑科技有限公南京思丹鼎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司 题编号:2012BAJ16B03)科研成果的生产、装配和展览,组织和参加了3次省部级绿色建筑展览会和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果成就展,参与申报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并获得2016年一等奖。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 对创新点 3 做出贡献。参与“保障性住房工业化设计建造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通过国家验收组验收。(课题编号:2012BAJ16B03),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完成了构造设计及构件制造安装研发。相关成果获专利授权 10项。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 50%。 对创新点4,5做出了贡献,参与建立了基于B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装配式建筑建造智能化管理平台。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 50%。 刘春 9 工程师 昆山生态屋建筑技术有限公司 昆山生态屋建筑技术有限公司 宋爱波 10 教授 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第1完成单位:东南大学

主要创新贡献:本项目的大部分研究工作均为本校完成。

东南大学是本项目的主要完成单位,对创新点1,2,3,4,5做出了贡献,本项目首次提出“高性能建筑五标准”,对建筑标进行顶层设计,创新性提出“构件法”装配式建筑系统性设计方法,形成新型低碳装配式建筑智能化建造成套技术及其应用。通过“安全与健康标准、文化与人文标准、低碳与生态标准、长寿命与可维修标准、信息化与智慧化标准”五标准群,细化和明确了新型装配式建筑的建设目标。,建立相应的装配式建筑构件系统,形成了新型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装配式建筑系统及其二次结构组合技术、装配式建筑建造与再利用的碳排放定量计算关键技术,以东南大学为主导创新性建立了基于BIM、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装配式建筑建造智能化管理平台,实现新型低碳装配式建筑整体系统的开发与集成创新应用。

第2完成单位: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创新贡献:完成低碳装配式建筑设计、产品研发、标准制定和示范应用。

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是本项目的主要完成单位之一,对创新点1, 4,5做出了贡献:(1)参与组织完成示范工程的技术推广应用。(2)参与了基于产业链的产业联盟的组建。

第3完成单位: 中民筑友有限公司

主要创新贡献:完成低碳建筑构件产品生产线的研发和示范应用。

中民筑友有限公司是本项目的主要完成单位之一,对创新点2,3,4,5做出了贡献:(1)参与了项目的论证、方案研究及研发成果的转化实施;(2)参与了钢筋混凝土装配式建筑系统及其二次结构组合技术的研发,进行了各类组合技术的实践;(3)参与了装配式建筑BIM信息系统和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研究,提出了贯通设计、智造、装配的信息化模型。在项目中,取得国家发明专利12项,软件著作权2项。

第4完成单位: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主要创新贡献:参与建筑构件法建筑设计的研发和理论创建,完成低碳装配式建筑设计、产品研发和应用推广。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是本项目的主要完成单位之一,对创新点1,3,5做出了贡献:(1)参与组织完成示范工程的设计和技术推广应用。(2)参与了基于产业链的产业联盟的组建,共同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和技术应用模式。

第5完成单位: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主要创新贡献: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是本项目的主要完成单位之一,是东南大学全资控股公司,对创新点1, 5做出了贡献,主要负责组织装配式建筑的施工图、建造图的设计工作。

第6完成单位:昆山生态屋建筑技术有限公司

主要创新贡献:主要负责该项目装配式建筑系统的生产和集成应用。

昆山生态屋建筑技术有限公司是本项目的主要完成单位之一,对创新点2,3,5做出了贡献,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保障性住房工业化设计建造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课题编

号:2012BAJ16B03)科研成果的生产和应用,参与申报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并获得2016年一等奖。

第7完成单位:南京思丹鼎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主要创新贡献:主要负责该项目装配式建筑系统的生产、装配、集成应用。

南京思丹鼎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是本项目的主要完成单位之一,对创新点2,3,5做出了贡献,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保障性住房工业化设计建造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课题编号:2012BAJ16B03)科研成果的生产、装配和展览,组织和参加了3次省部级绿色建筑展览会和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果成就展,参与申报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并获得2016年一等奖。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新型低碳装配式建筑智能化建造成套技术及其应用”项目共十位完成人,张宏(排名第一),吴京(排名第二),孟建民(排名第三),汪杰(排名第四),俞大有(排名第五),唐大为(排名第六),徐小东(排名第七),刘庆俊(排名第八),刘春(排名第九),宋爱波(排名第十)。他们的合作关系如下:

项目完成人张宏,吴京,孟建民,汪杰,俞大有,宋爱波共同参与张宏和吴京主持的“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保障性住房新型工业化建造施工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2012BAJ16B03)。

本项目成果其它完成人为徐小东、唐大为为该项目合作研究的主要研究人员和技术骨干,项目完成人刘庆俊、刘春为项目研究成果的集成应用示范单位骨干。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院院士 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与组织完成示范工程的设计和技术推广应用。(2)参与了基于产业链的产业联盟的组建,共同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和技术应用模式。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 对创新点1, 4,5做出了贡献:(1)参与组织完成示范工程的技术推广应用。(2)参与了基于产业链的产业联盟的组建。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 对创新点1、3、5做出贡献。牵头完成湖南省住建厅《预制装饰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参与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装配式混凝土工业化建筑技术基础理论》,主持湖南省首家装配式节能建筑工程研究中心,建立了国内企业最完整的装配式建筑产业研究院。授权装配式建筑技术专利160项,发表论文10余篇。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 对创新点1,3,5做出了贡献:(1)参与组织完成示范工程的设计和技术推广应用。(2)参与了基于产业链的产业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