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儿童发展心理学(1)
可以怀疑,可以改变。②判断行为时,不只是考虑行为的后果,还考虑行为动机。③与权威和同伴相互尊重的关系,能较高地评价自己的观点和能力,并能较现实地判断别人。④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位置,判断不是绝对化,看到可能存在的几种观点。⑤惩罚较温和、贴切,带有补偿性,以帮助错误者认识和改正。
2柯尔伯格将儿童道德发展划分为哪几个阶段?答:柯尔伯格把儿童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前习俗水平:服从与惩罚 相对论者的快乐主义习俗水平:好孩定向 维护社会制度与权威的道德后习俗水平:民主地承认法律 普遍的原则
2、试比较共同决定论和相互决定论的观点。答:共同决定论:代表人物是幅合论的倡导者斯腾,心理发展的既非仅由遗传的天生素质决定,也非只是环境影响的结果,而是两者相辅相成造就的,这是一种折衷主义的发展观。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是皮亚杰它的观点是当前普遍承认的观点,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2)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3)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
论述题1、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内容。答: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这部分的内容主要回答或研究引起儿童心理变化发展的原因。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儿童发展经历的阶段,或发展变化的模式是相同的,但每个儿童心理发展的速度,发展最后达到的水平,各种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特点并不相同。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帮助儿童顺利地度过每个发展阶段,帮助儿童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或暂时的障碍。
1 试析影响儿童动作发展的因素:答:影响儿童动作发展的因素是生理成熟。不论经济条件、文化教育水平如何,全世界各民族的男女儿童基本上都是以同样的顺序获得各种动作。例如:不同的教养方式可以影响动作发展速度。同时研究表明环境对动作能力发展的影响,长期的动作训练可以加速动作发展,但是训练可能对某些活动的影响比其他一些活动大。无论在成熟的早期,中期晚
期对小儿进行训练都会成功,但有早晚之分,成熟早期是开始学习训练的最佳期。
1)在一块大的玻璃平台中间放置一块略高于玻璃的中央板。板侧的玻璃上铺有格子布,因为它与中央板的高度差不多,似乎是个“浅滩”。在中央板的另外一侧离玻璃几尺深的地面上也铺上同样的格子形的图案布,使儿童造成一种错觉,这里似乎是“悬崖”。然后让孩子爬过玻璃板。
问题:实验的名称和设计者?实验的设计意图是什么?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答:名称是“视崖”实验。设计者是:吉布森和瓦尔克。设计意图是:为了解儿童对深度知觉是先天就具有的,还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结论是:婴儿很早就有了深度知觉,但是还不能由此断定深度知觉是先天的。 (2)给学龄前儿童看桌子上的两个机械蜗牛,实验者同时十两个蜗牛启动爬行,其中一个蜗牛爬的慢,另外一只爬的快。当快的蜗牛还已经停止时,慢的蜗牛还在爬,可是最终仍为能赶上快蜗牛。在这种情况下,儿童不能正确再现究竟是哪个蜗牛先停下。
问题:实验的设计者是谁?实验的目的与结论?答:设计者是皮亚杰。目的是测试儿童的时间知觉。结论是4.5-5岁的儿童还不能把时间关系和空间关系区分开来;5-6.5岁儿童开始把时间次序和空间次序分开,但仍不完全;7-8.5岁儿童才最后把时间与空间关系分别开来。
1、举例说明直觉思维阶段儿童思维的主要特征?答::这一时期儿童思维的主
要特征是思维直接接受知觉到的事物的显著特征所左右。另一个特征是:自我中心。所谓自我中心是指儿童往往只注意主观的观点,不能向客观事物离中,只能考虑自己的观点,无法接受别人的观点,也不能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协调。皮亚杰的三山试验证明了这一点。
比较皮亚杰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观点。答:皮亚杰把儿童看成是一个初露头角的科学家,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不断构建新的认知结构,而信息加工理论把儿童比喻为计算机系统。计算机接受问题信息,储存信息,按照某种规则加工信息,然后作出回答。而儿童的认知也可以比喻为从环境中接受信息,储存信息,按需要提取和操作信息,然后作出外显反应。信息加工是心理学研究认知过程的一个重要途径。它把认知过程中感性部分与理性部分结合起来成为一个从输入到加工到输出的完整的控制系统。信息加工论者运用了信息论、控制论和计算机模拟,在感性认识部分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尤其在记忆研究方面最有成效。
1、使述先天语言能力说的基本观点。答:先天语言能力说是乔姆斯基提出的,他认为决定儿童能够说话的因素不是经验和学习,而是先天遗传的语言能力,这里的“语言能力”指的是语言知识,即普遍地语法知识。乔姆斯基驳斥经验和学习理论的根据是:(1)儿童获得语言的过程在4岁就能完成。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本族语的基本语法现象,不可能是归纳过程的结果。(2)语言是一个有高度组织性的抽象规则系统,是人类先天具有的普遍语法能力,即先天的普遍语法知识的表现。(3)语言获得过程是由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化的过程。这个转化是由语言获得装置实现的。(4)儿童获得的是一套支配语言行为的特定的规则系统。这种规则系统不是像行为主义所假设的那样是一大堆的具体句子,既不是句子的表层结构,而是这些句子的实质,即深层结构。因而能产生和理解无限多的新句子,表现出很大的创造性。
1、试析教养方式及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答:根据控制(对孩子是否提出成熟的要求)和爱(即是否关心、信任和尊重、理解孩子)这两个维度,可以把父母分成四种类型:1)对威型父母-控制+爱(接受);2)专制型父母-控制+不爱(拒绝);3)娇宠型父母-不控制+不完全的爱;4)冷漠型父母-不控制+不爱。专制型父母,控制有余,受惊不足;娇宠型父母,爱得不理智,控制不足;冷漠型父母或拒绝型父母,无论从教养方法和教养态度上都很问题。唯对威型父母是较是较理想的父母。
2、试述认知相互作用论的主要观点。答:以皮亚杰为代表的一派主张从认知结构的发展来说明语言发展,认为儿童的语言能力仅仅是大脑一般认知能力的一个方面,而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示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他们的主要观点有:(1)语言是儿童许多符号功能中的一种,符号功能是指儿童运用一种象征或符号来代表某种事物的能力。语言出现在感知运动阶段的末尾。(2)认知结构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语言结构随着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由于儿童的认知结构发展顺序具有普遍性,相应地,儿童的语法结构发展顺序也具有普遍性。(3)个体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既不是环境强加的,也不是人脑先天具有的。它源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主体作用于客体的活动,动作是一切知识的源泉。
1、论智力发展的因素分析。答:1)智力发展的分析离不开年龄维度。年龄考察智力发展,必然要以年龄为标志,同样,用因素分析的方法研究智力发展,也离不开年龄这个维度。2)如何用因素分析的方法研究智力发展。在智力发展的因素分析研究中,我们有理由假设,智力的因素结构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不是青睐不变的而是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3)因素数量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因素数目究竟是多少这个长期悬而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合理地置于这样一种框架之中它们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的具体是怎样一种变化过程。这就是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完成同样的智力作业,一般因素作用相对减弱,因而意味着,随着年龄的增长完成智力作业所需要的智力因素要更专门化些。4)因素比重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不仅仅因素数量随年龄发生变化,而且单个因素在整修因素结构中的比例也会发生变化。婴儿10个月前占最大比重的因素包括:视觉跟踪、社会性反应、知觉兴趣、动作灵巧性等。5)在一定因素结构中。因素内容随年龄变化而变化。p212
1、试分析影响婴儿怯生的因素。答:1)父母是否在场。如果婴儿坐在母亲膝盖上,或由母亲抱着,那么陌生人进来几乎不产生什么影响:如果母亲与婴儿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