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料]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精品教学教案学习专用

[教育资料]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精品教学教案学习专用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4 14:57:17

教育资源

人教版必修三

第3课 宋明理学

银川九中 朱 维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第3课,课题为宋明理学。教材原来分为三个子目:三教合一、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笔者从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出发,将教学立意定位为“宋明理学是儒家思想的一场自救运动”。

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史上,有过两次危机,第一次危机是秦朝初建,始皇帝重用法家,为加强思想统治,焚书坑儒,直到西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才重现大放异彩,甚至一跃成为官方倡导的正统的思想,可以说,董仲舒的“新儒学”是儒家的第一次自救运动。儒学的第二次危机,当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佛教和道教思想盛行,这给儒家思想以极大的冲击,儒家如何应对这次危机?自唐初韩愈提出“三教合归儒”,到北宋五子、二程兄弟、朱熹集理学之大成,同时心学经由陆九渊提出到王阳明总结和“世俗化”,终于使得儒学重新回归官方和民间的主流地位。 纵观历史,宋明理学可谓儒家思想的第二次自我救赎运动,而这次救赎,可谓承前启后,对儒学思想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影响深远,可谓“成也理学、败也理学”。本课围绕“儒学自救”的主题,引导学生梳理宋明理学的产生的背景、救赎历程、内容、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宋明理学的概念和影响。

学习者特征分析

高二文科班学生,已经学过必修三第一单元前两课的内容,《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且具有了一定的运用材料,分析问题能力。但这节课对学生来说仍然比较难于理解,一则涉及内容比较低多,二则有诸多哲学知识,所以通过“儒学的自救运动”的这一教学立意,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地进行引导和讲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儒学家的思想主张;理解一定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状况的产物,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过来又影响社会存在。 2.过程与方法:问题探究、史料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了解儒学在魏晋南北朝遭遇的危机,和儒学家面对危机时的自救运动,感受中国儒家思想蕴含的积极入世、不断进取的精神 重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内容。 难点: 如何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 教学立意:宋明理学是儒学的自救运动。

教学过程

导入: 偶成

(南宋) 朱熹

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设问: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设计意图】这首诗的最后一句为学生所熟悉,从学生熟识的诗句开始设问,激发学生学习新内容的兴趣。

【教师归纳】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已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暗指孔门,因此所谓“寻芳”实为“寻访”圣人之道。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歌。

回归朱熹这首诗歌,儒学在达到“万紫千红”的盛世美景之前,却经历了“百花凋零”的乱世残景。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内容:宋明理学——儒学的自救运动。 一、 危机

设问:儒家思想为什么会遭遇危机?出示如下材料

材料一 公元405年,后秦天王姚兴尊西域僧鸠摩罗什为国师,译佛经300余卷,郡县化之,事佛者十室而九。

材料二 公元424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尊道教领袖寇谦之为 “国师”,次年宣布道教为国教,地位在佛教以上。

——柏杨《中国历史年表》

【设计意图】通过典型的历史材料,展示当时官方和民间礼佛、尊道的状况,得出结论:儒学的正统地位遭遇来自佛教、道教的冲击。 【探究一】为什么魏晋以来,佛、道盛行,而儒门零落?

【设计意图】在已有结论“魏晋以来,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佛道两家的冲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根源,从对儒、佛、道三教思想的比较上,得出儒家思想自身的缺陷,为其自救运动指明方向。《易经》有言:“穷在变、变则通、通则久”,可以说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儒学危机,是宋明理学产生的根源,没有来自外界的冲击,就没有来自儒学自身的内省和发展。

【教师归纳】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来自佛道两家的冲击。究其原因,既有来自外界的佛教、道教对其正统地位的冲击,又有其自身的缺陷,首先,儒家思想过于关注此岸,儒家创始人孔子“未知生,焉知死”的论调,奠定了儒家不关注彼岸世界的基调,而这导致了儒家在乱世缺乏一定的人文关怀。其次,儒家思想虽然有民本思想,但实质上自董仲舒以来,已经成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工具。再者,儒学自身逻辑不严密,在和充满思辨的佛教思想碰撞时,自身的弱势顿显,以至于有儒学者感叹:“儒门淡泊,收拾不住人心”。加上儒家思想内容庞杂,缺乏系统性,甚至缺乏传承的谱系。如此看来,儒学丧失官方和民间的正统地位就不难理解了。 二、自救

【设问】如果你是隋唐时期的文人,会如何挽救儒学的危机? 自救途经一

1. 韩愈:定谱系,应佛老

材料一 韩愈的一篇奏章特别有名,叫《谏迎佛骨表》,其中非常清楚地讲了他反佛的理由。其中讲到,佛陀是异族的,本来跟我们文化不一样,又不尊重人伦,又不尊重我们中原文化固有传统,又不从事生产。当时有一节佛骨舍利

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

要迎到宫里,他极力反对,他说历史上,因为宠信佛教而亡国的例子很多,最典型的如梁武帝。他举了很多这样的例子,当时他因此而被贬。

——杨立华《宋明理学十五讲》 材料二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 材料三 韩愈所谓“道”,则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传孔子,孔子传之孟子,孟子之后而不得其传焉的道。韩愈所指,乃是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之“人文道”,而非印度东来的佛教出世道。

——钱穆《宋明理学概论》 【设计意图】钱穆先生认为,“治宋学当何自始?曰:必始于唐,而以昌黎韩氏

为之率。” 因此学习宋明理学,必须从韩愈的开始讲起。通过对韩愈上书反对迎佛骨的介绍,加深学生印象。同时,从学生语文课上学过的《师说》切入,对文中的“道”进行解释说明,既是对所学知识的补充,又体现了学科之间的联系。

【教师归纳】韩愈为复兴儒学,功不可没,他既为儒学发展编排了传承的谱系,又不顾个人安危,向当时的唐宪宗上书反对佛教和道教。然而纵观唐朝历史,韩愈的呼吁虽然有柳宗元、刘禹锡这样的同道之人,但儒学在唐朝终究未能复兴。儒学的这场自救运动可谓历时长久、道阻且艰。接下来是哪些人继承了韩愈的衣钵,继续复兴儒学呢? 2. 程颢程颐:创天理,主格物

材料一 天理云者,这一个道理,更有甚穷己?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河南程氏遗书》 材料二 出示如下图片 分别为“窗前杂草”、“昂然驴鸣”、“盆中小鱼”、“出壳雏鸡” 材料三 静观万物皆自得。

材料四 凡眼前皆是物,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

——《河南程氏遗书》

【设计意图】宋明理学的自救过程,实际上是儒学的哲学化过程。在理学的形成过程中,儒学家们开始对宇宙本体论、方法论和人伦秩序进行重新思考。此处选择的前三则材料,实则回答了宇宙本体论、方法论,此为儒学哲学化的必经之路,但儒学归根到底是要服务于政治的,因此二程将三纲五常、君臣父子等人伦秩序和其天理联系起来。

【教师归纳】程颢、程颐兄弟创造性的提出了“天理”的概念,认为宇宙万物的起源是天理,并且对《礼记》里的“格物致知”进行自己的阐释,程颢认为“静观万物皆自得”,即“观物理以察己”。图中所示,就是当时的理学家们喜欢的“物理”:周敦颐的窗前杂草不除,认为“自家意思一般”;张载喜闻驴鸣,可体会通悟自己的品性;程颢观察盆中小鱼悠然自得,想到自己心气自得时的意味,他再看刚刚出壳的小鸡,想到自身生命的生动活泼。宋明理学家普遍喜欢生机勃勃的物象,这也正如儒家一向积极入世的哲学一样,昂望向上,豁然贯通,令人向往。二程认为“性即是理也”,即万物的本性即是天理。同时,他们将三纲五常、君臣父子之义也上升到天理的高度,认为其不容破坏。如此以来,为儒学后来得到官方的认可奠定了基础。

但是,二程时期,儒学思想尚未成为官方思想,这和他们思想体系未能得

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

到总结有一定关系。钱穆先生有言“他们都不注重在著作上,程颢只留些语录和短文,颐稍扩充,又颇侧重到‘致知’一面去,他著有一部《易传》,这是他

毕生精心结撰的唯一著作了”后世的学者中,又有谁能够继承二程的衣钵,并将之发扬光大呢?

3. 朱熹:集大成,辨理欲

材料 播放朱熹晚年遭人诬陷、闲居编著的视频 【设计意图】朱熹被后世称为“朱子”,足见其在儒学史上的地位之高。他本人应该是两宋理学家中著作最为丰厚的学者,这就不难理解他为何是两宋理学的集大成者了。同时,朱熹因为提倡“存天理、灭人欲”而为后世所诟病,但凡学者都应当知道,朱熹所谓“天理”,指的是人的正常欲望,“人欲”,指的是人过分的欲望,可惜这一观点被后世歪解了。此处通过朱熹晚年遭人陷害、闲居讲学编书的视频,展示了朱熹提出这一观点的学术背景,在他看来,读书人应该以继承孔孟之学为正事,而不应该计较个人得失,否则圣贤之学就无法传承发显。了解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他个人为何一生所著颇丰而甘受清贫了。 【归纳总结】经过两宋理学家,尤其是周敦颐、张载、二程、朱熹的努力,儒学最终呈现怎样的自救结果呢 ?请看以下材料:

朱熹身后,程朱理学的地位逐步上升。儒家文化在元代的社会地位进一步提高。孔子在元代被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使其美誉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孟子等历代名儒也获得崇高的封号。

明王朝建立后,出于维护封建专制主义的需要,不遗余力地提倡程朱理学,致使程朱理学出现了空前盛况。

——尚斌等著《中国儒学发展史》 【设计意图】开篇呈现儒学危机的表现,一方面是官方对佛教和道教的大力推崇,一方面是民间对其儒学的遗弃。这段材料展示了官方对儒学的肯定和推崇,可以说儒学再次成为占有统治地位的官方思想。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儒学,已经是经过两宋理学家改造过的、哲学化的新儒学,即程朱理学了。 【探究二】为何儒学在宋代能获得新的发展? 展示如下材料

材料一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 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 六经勤向窗前读。

——宋真宗 材料二 龙津观夜市,灯火亦煌煌。

——苏轼

材料三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岳飞 材料四 四大发明图片(略) 材料五 《水浒传》书影(略)

【设计意图】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的社会意识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存在。两宋时期,繁荣的商品经济,重文轻武的政治氛围,贯穿始终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及高度发达的科技文艺,都为儒学的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教师归纳】二程和朱熹为儒学复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程朱理学并非儒学自救的唯一道路,另外一条道路是什么呢?这就是陆九渊开创的“心学”。 自救道路二 :

教育资源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教育资源 人教版必修三 第3课 宋明理学 银川九中 朱 维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第3课,课题为宋明理学。教材原来分为三个子目:三教合一、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笔者从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出发,将教学立意定位为“宋明理学是儒家思想的一场自救运动”。 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史上,有过两次危机,第一次危机是秦朝初建,始皇帝重用法家,为加强思想统治,焚书坑儒,直到西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才重现大放异彩,甚至一跃成为官方倡导的正统的思想,可以说,董仲舒的“新儒学”是儒家的第一次自救运动。儒学的第二次危机,当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佛教和道教思想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