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以身立教 为人师表
以身立教 为人师表
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永安小学 罗菊红
前言: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质,决定了教师的人格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
的重要作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一个教师对自己育人的工作职责是否明确,也就是说一个教师的教育思想是否端正,这是衡量一个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也是师德规范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教书育人 以身立教 为人师表
以身立教,为人师表——老师最美的人格魅力!
教师不但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以自身的人格力量,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给我们教师提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但是如今,“为人师表”则对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人格上的要求。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教育工作者,其知识结构的状况和道德水准的高低,愈来愈成为受关注的焦点。我们每个教师的职责不单是古人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更要体现育人的一面。首先,作为教师应该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子女一样来爱护,愿意与学生成为朋友,遇事冷静,不随便发怒,不以威压人,处事公平合理,不抱偏见,对学生一视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要知道,相互理解和尊重就是师生关系的最好的润滑剂。 第二、还要爱岗敬业。要热爱教育事业,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不断的挑战自己,超越自己。第三、加强政治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养。现在的学生家庭背景复杂,父母亲都外出打工,又过分迁就自己的小孩,使这一代的学生养成好懒好动.倔强不上进的品德,这就向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己,要求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孜孜不倦的学习,积极进取,开辟新教法,并且要做到严谨治学,诲人不倦、精益求精。 第四、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把你当成良师益友。 教师要优化自身形象,从树立“以德立教、率先垂范、严于律己、无私奉献”的教师形象入手,把外树形象与内强素质结合起
1
来,以良好的师风师德感召和熏陶学生,提高教育人的可信性。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这就是说我们做教师工作的,必须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要以自己的“言”为学生之师,“行”为学生之范,言传身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做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
现代人在走向社会前,总要在学校里生活。学校与教师就是他们从家庭走向社会的桥梁和向导。
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必须以满腔的热情对待事业,对待学生以外,还必须自觉地,高标准地去塑造自身的人格。 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催化作用。教师是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播种人,是塑造未来新一代的大师。教育者自身的素质即道德、情感、意志和知识水准,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深入学习,结合我自己二十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不但要有深厚的学识,爱生敬业,更要能够为人师表,处处以身作则,做人之模范。而怎么做一名有仪表的老师,内在不仅要关爱学生,心灵上要真、善、美,更应该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对学生来说,教师的言行就是模仿的榜样,可能会对其产生较大的甚至是终身的影响。因此,为人师表的地位在师德的各项内容中就显得尤为突出。教师若想成功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必须要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不论是孔子讲的“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还是陶行之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都入木三分地阐释了为人师表的要义。
人们把教师誉为不辞劳苦、辛勤耕耘的园丁,不仅是对他们教书育人丰硕成果的十分赞许,更是对他们为人师表高尚师德的充分肯定。用美国著名作家萨克雷的一段话来评价为人师表的意义是再恰当不过了:“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教师的言行、学识、情趣等都是为人师表的载体,但最重要的是两个方面。
第一,品德修养。现今教师的品德修养从大处看应充分体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六十四字创业精神”,从小处看应努力使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
2
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到“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应该让学生懂得,完善品德修养的过程,也就是挥斤运斧、凿璞成玉的过程,这是一个漫长的、艰难的、有时甚至是痛苦的过程。正因如此,教师本身更要努力做到“品德、应该高尚些;处世,应该坦率些;举止,应该礼貌些”(孟德鸠斯语)。就拿某些教师来说,一次黑板报的评比,学生会已经判出第一了,可某些老师自以为是,知道第一不是自己班时,跑去得第一的那个班里看。然后居然说出一些低素质的话语。让学生会把第一名换了……自己尚未做到“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那些教师怎能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懂得品格修养?言谈举止不是区区个人小事,而是一种对于学生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因素。对于教师言谈举止应文明健康、真诚和谐,亲切得体。
第二,治学态度。提倡教师应成为“职业学习者”、“终身读书人”,这样才能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并在课堂上给学生打开一个新的天地。早在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初,列宁就号召青年人要“用人类已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丰富自己的头脑”,这对每个教师如何治学是一个很好的启示。古人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一个教师有了这种“知不足”、“知困”的精神,就会端正治学态度,锲而不舍、孜孜不倦地学习新知识、探索新问题,教学相长,从而为学生作出榜样。提高学生素质时,也要看老师的素质是否过关。因为,在学校里,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渡过了教师们带给他们的人生之初最美妙最难忘的时光,教师们的言传身教,使学生们感叹知识世界的奇妙,领略了人类创造的伟大,仿效着恩师迈向社会迈向人生。
教师的劳动具有示范性,教师的表率作用是任何其他教育因素都无法代替的。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固然许多事有赖于学校的一般规章,但最重要的东西永远取决于跟学生面对面地交往的教师个性,教师的个性对年轻的心灵的影响所形成的那种教育力量,是无论靠教科书、靠道德说教,靠奖罚制度都无法取代的。”可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综合素质对于教师这个职业来说,显得特别重要。对自己学而不厌,对学生诲人不倦,才以身立教,为人师表。
回想二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我始终坚持热爱学生,诚心对待学生。 当你踏在三尺讲台上,不是和学生处在平等的海拔位置上的,这就决定了你会被学生用目光仰视。仰视会产生一种语言和行为的放大效应,老师的一个小小的举动,会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教师的一点小小瑕疵,也会令学生产生极大的失望。无
3
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老师的言行都会因为他的职业和位置而被放大,有些像公众人物,虽然老师没有影视明星们在镜头和公众场合的曝光率,但你绝对是课堂和学生眼中的“明星”,你在课堂内外的一举一动,都是学生关注的焦点。在如此多的目光注视下的老师,怎能不时刻警示自己:为人师表,以身立教!
师德是否良好地继承与发展,直接影响到下一代孩子的成长,不同的时代对师德有不同的要求,特别是高科技的发展、经济突飞猛进的今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全人类的文化素养对师德赋予了新的内涵与更高的要求。加强学习、高度认识,更新教育观念,以发展的目光教育学生,是加强新时期师德修养的重要因素。教师自身的道德素质,是一种有力的教育因素,良好的师德将树立起教师个人的威信,受到社会的颂扬。相反,为师不正,将贻害无穷,不仅危害自己,更严重的是危害学生,污化社会风尚对教育将有不可估量的损失。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关键是如何加强师德的修养与建设,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加强以下的师德修养与建设。
一、以身立教,身教胜过言传。
德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教师本身是一部活的教材,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父母的化身、社会的规范、人类的楷模、文明的传递者。特别是小学生,模仿能力强,判断能力还比较低,他们会把教师的言行视为准则、规范,他们会认为老师说的、做的都是正确的,如:一位小学六年级的男生,头发长了,已遮住半个耳朵,家长叫他去理发,他开口说道:“我们的体育老师经常留长发,我觉得很有帅气,我也留长发像他那样。”有一位一年级的小学生,在楼梯间随地吐痰,同学们发现检举并汇报了老师,班主任找他谈心,意想不到的是,这位小学生说道:“平时我发现某老师也这样吐痰,他还在教室里吐呢。”某四年级的小学生,放学后发现教室的窗户没有关好(值日生未关),他主动地把窗户关好,有个别同学认为他不是值日生,说他多管闲事,他说平时见到班主任也是这么做的。去年我担任六年级数学老师及级长,起初班级的卫生很差,经常有乱丢纸屑、果皮等现象,班会多次强调,甚至提出口号:乱丢垃圾可耻。号召大家净化我们的班房。可收效不大明显,实在看不顺眼了,当我看见地面有垃圾的时候我就把它捡起来放进垃圾桶,没想到这一小小的举动,收效却很大,当我没有发动学生捡垃圾时,却有个别的同学主动捡走乱丢的垃圾。可见,教师的身教是多么重要。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