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9-2020年四年级科学上册《物质在水中怎样是溶解的》教案设计 教科版
2019-2020年四年级科学上册《物质在水中怎样是溶解的》
教案设计 教科版
背景:
学生在生活中大多无法细致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因此,对于物质究竟是怎样均匀地分散到水中去的缺乏感性认识。这一课时选用溶解实验的典型材料—高锰酸钾,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的逐渐变化过程,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将物质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通过进一步观察、比较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不同状态,发现溶解与不溶解的主要区别和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细致的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描述高锰酸钾、食盐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里的变化的异同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一瓶高锰酸钾 、一个小勺 、4个烧杯、 一个过滤漏斗 、一根搅拌棒 、 一个装水的水槽
学生准备:给每个小组准备4个烧杯、一个装水的水槽、一根搅拌棒、一小包高锰酸钾、一小包食盐、一小包面粉、一小包沙、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熟悉食盐吗? 生:熟悉
师:当然熟悉了,我们在课堂上经常用它,在课堂上我们会用到食盐,在生活中也经常用着它,那么我们在生活中会用食盐做什么呢? 生:炒菜、烧汤
师:那在烧汤时,我们还看得见盐吗? 生:看不见了
师:食盐去哪儿了呢? 生:溶解了
师:那么食盐溶解的过程你看得见吗?为什么? 生:看不见,因为水和食盐都是无色的。。。
师:同学们思考一下,食盐的溶解过程是怎样的?(想象一分钟)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板书课题)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现象,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实验。 (二)探索新知
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 1、讲解、观察高锰酸钾: 师:(拿出高锰酸钾)这是什么?你们知道吗? 生:高锰酸钾。
师:(是的,)这是一种化学药品,叫做高锰酸钾。人们常用它来给厨具消毒、实验室里用来作氧化剂和制取氧气,具有一定的腐蚀性。那么谁能给大家描述一下它呢? 生:它是紫色的,小颗粒状的。
师:说的很好,它是紫色的,小颗粒状的。因为高锰酸钾是我们第一次接触的化学药品,所以在取时不能用手直接接触以防伤了皮肤。注意一定要像这样用药匙来取用,尽量避免化学物品直接与我们的皮肤接触。(教师边讲边做示范。) 2、实验、观察、记录:(分好记录员) 教师做演示: 师:怎么做这个实验呢?和做溶解食盐那个实验方法差不多的,我们桌上都有一个装水的烧杯,在水中轻轻地放入几粒高锰酸钾,然后同学们必需静静地观察高锰酸钾和水的变化。由记录员将大家的观察发现在科学记录本上记录下来(课前让学生确定好今天的记录员)。老师发下高锰酸钾,同学们就可以开始了。
小组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填写实验记录表格:
首先,用药勺取1~2粒高锰酸钾,轻轻放入盛水的烧杯中,从烧杯侧面仔细观察高锰酸钾刚进入水中的状态及变化,做好记录
其次,静止烧杯,默数数字到15~20,观察发生的变化,做好记录。
第三,搅拌到高锰酸钾颗粒消失,观察水和高锰酸钾混合后静止时的状态,做好记录。 紫黑色具有金属光泽的颗粒 高锰酸钾的状态 初入水,迅速沉如水底,然后形成紫红色 “彩带”。最后慢高锰酸钾进入水中的状态 慢扩散到水中,这时杯子里面上面颜色浅,底部颜色深 搅拌后高锰酸钾的状态 搅拌后,形成一朵爆炸式蘑菇云,紫红色云块迅速向外扩散开去。并且均匀地分开于水中,各部分颜色均一透明。 最后形成稳定的、没有沉淀的、均匀分布的、用过滤纸分不开紫红色液体。 高锰酸钾水溶液的状态 3.交流实验现象:
师: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了吗? 生:溶解了
师:高锰酸钾颗粒从水面落到杯底,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竖立的紫红色条纹 师:像什么?
生:像飘动的彩带)
师:大家在默数时,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彩带向整个杯子扩散了,这时杯子里面上面颜色浅,底部颜色深 师:搅拌后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高锰酸钾颗粒消失了,水变成了紫红色的液体,各部分颜色均匀分布(老师补充各部分颜色均一分布致透明)
师:你观察到的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搅拌的作用是什么?
生:这些都是高锰酸钾在溶解;搅拌加快了溶解速度,最后完全溶解,形成颜色均匀、稳定的紫红色透明液体)
师:学生完整的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师:高锰酸钾从可见到不可见的过程、水从无色到紫色的过程、紫色由浓变淡的过程 (这些都是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师:我们知道食盐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它从溶液中分离出来,那么高锰酸钾能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它从溶液中分离出来呢?
师:我们一起来做一下高锰酸钾的过滤实验看看同学们的猜想是不是正确。实验前,谁能说一说:做过滤实验时我们应注意些什么呢? 生:。。。
师:使用过滤装置,有哪些要点? 带着复习(三靠,两低:原液杯子口靠在玻璃棒上,玻璃棒靠在漏斗三层滤纸面上,漏斗底端三角形出液嘴长的一端靠在滤液杯子壁上;滤纸边缘要比漏斗边缘低,滤液液面要比滤纸边缘低) 接下来同学们过滤高锰酸钾,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说明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了
师:通过过滤,颗粒用肉眼看不到了、在水中分布均匀、溶液比较稳定,高锰酸钾不会沉降下来、而且用过滤的方法不能把它从溶液中分离出来,所以说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了。
(三)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观察并描述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并做记录。
师:观察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并做好记录完成下面的表格 能否看见颗粒 分布是否均匀 是否有沉淀出现 能否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是否溶解 面粉 能 否 有 能 否 沙 能 否 有 能 否 食盐 否 是 否 否 是 高锰酸钾 否 是 否 否 是 生:交流这几种物质在水中的现象,描述其溶解过程 师: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食盐和高锰酸钾这两种物质在水中溶解了,而面粉和沙这两种物质在水中没有溶解。你们能说一说物质溶解以后有什么共同特点吗?它与物质没有在水中溶解又有什么不同呢? 生:回答。
师:好,知道了物质溶解之后和物质不能溶解的不同之后,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了吗? 生: 能。
师:我们应怎样观察和区别的呢? 生:。。。、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我们通过是否还能看到物质的颗粒,是否在水中形成均匀、稳定的溶液,用过滤的方法是否能将这种物质从溶液中分离出来,就可以判断这种物质到底是不是溶解了。我们说的这些判断方法就是溶解的特征,请同学们把它记到课本上。 溶解的特征就是指物质变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稳定地扩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生:齐读。
(四)巩固、加深理解。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生:汇报。
师:同学们学到的知识可真多,可是我现在又有问题想问大家了:你们知道妈妈在家洗带油的碗的时候要用洗洁精,这是为什么吗? 生:回答。
师:到底是不是同学们所学的那样呢,我们下一节课继续来研究。好下课 板书设计: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溶解的特点: 看不见颗粒 没有沉淀 分布均匀 过滤不能分离
附送:
2019-2020年四年级科学上册《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优质教案 教科版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溶解”部分的第二课。在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基础上,安排学习本课内容。学生在生活中大多无法细致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因此,对于物质究竟是怎样均匀地分散到水中去的缺乏感性认识。这一课选用溶解实验的典型材料——高锰酸钾,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的逐渐变化过程,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二、学生分析
四年级学生接触科学课已有一年,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同时对实验课兴趣非常浓厚。但是在思维上,逻辑性、严谨性不强,考虑问题不深入、不够细致周密;同时实验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细致的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描述食盐、高锰酸钾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比较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五、教学准备
【准备材料】4个装水的透明玻璃杯、1根搅拌棒、高锰酸钾、一个药匙、20克食盐、20克面粉、30克细沙。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记录表,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状态记录表。 六、教法方法 主要教学方法: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其教学模式是:设疑 —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通过实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