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简述中国古代游记散文的发展繁荣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简述中国古代游记散文的发展繁荣
作者:李光明
来源:《新课程·中旬》2016年第03期
摘 要:在浩繁多彩的中国古文殿堂中,产生于晋末南北朝的游记一体,至唐绽放奇葩,宋时议理取胜,明末多山水小品,清代由“独抒性灵”转向杂入地理,古迹考证。主要列举时作论述其发展演变及繁荣。
关键词:游记产生;发展;改观;繁荣;影响
由于年代久远,游记产生时的作品仅能从古籍中见到谢灵运的《游名山志》片段,虽内容形式带有童稚气,却是游记发展的珍贵史料。由此可见谢灵运不仅是山水诗大师,也是山水游记始祖。
游记发展到唐代,万紫千红的文学园地奇葩夺目。在中国游记发展史上,如果说元结具有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那么柳宗元则起着稳固提高的奠基作用。以前朝谢灵运与元结、柳宗元相比:早期游记客观略述景物,以后记述中注入了描写、抒情和议论成分,使主客观结合。元结对柳宗元影响很大,将两位的作品《右溪记》和《钴潭西小丘记》比较阅读便可知道。清末古文家说“次山放恣山水,实开子厚先声”,足见后者创作成就与地位之高。
柳宗元游记,一方面通过作者亲身敏锐观察与深入体会,运用多种手法、生动的语言,把人们易忽视遗忘的自然景色图画般地再现出来,给人如临其境之感;另一方面刻画山水木石、鸟兽虫鱼的声色动静时,作者把自己横遭贬滴、饱受压抑的悲愤寄托其中,使自然景与人感情相融合,达到炉火纯青。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小石潭记》描写潭水、竹树、岩石、游鱼,无论静态还是动态都精致至极;同时在刻画凄清幽邃的境界中隐现着作者身影,流露出抑郁失意的感情。所以历来公认柳宗元是唐代一位集大成的山水能手,将游记体裁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到宋代时,游记有了改观。一则该体裁普遍引人注目,从事游记写作者与日俱增,产生了陆游《入蜀记》这部日记体游记专著;再则因“本朝人尚理”(严羽《沧浪诗话》),正如宋诗倾向议论一样,利用游记说理的情况较为普遍。
这里以入选过高中语文教材的两篇“唐宋八大家”名作作为例证。苏轼的《石钟山记》第二段写亲自考察的见闻,并提出个人见解。纵观全篇,不难看出其重点是为了辨明石钟山名称由来,并顺势借题发挥指出对任何事物作判断,皆须以身临其境的实地考察为基础,不可主观“臆断其有无”,从而把对于某个具体事物的看法,提升到带有普遍意义的高度。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是游记体裁,却不以记游为重点,而就游山所见谈感受发议论,说明无论钻研高深学问,还是创建宏伟事业,都须凭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精神坚持到底。这样即使未达到预期目的,也可免除遗憾而不受讥笑讽刺。另外还说明因古书不存,学者研究学问须“深思慎取”,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