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毕业设计-新街矿矿井施工组织设计
第一部分矿井设计的基本情况
第一章矿井与矿体特征
第一节矿井的自然条件
一、地理位置
新街井田大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境内,行政区划隶属伊金霍洛旗新街镇管辖;南部一部分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中鸡镇管辖。其地理坐标为:
东经:109°48′45″~109°59′42″ 北纬:39°06′49″~ 39°15′45″ 井田具体范围位于鄂尔多斯台向斜北部侏罗纪煤田东胜区煤炭资源普查找煤区的南部边界一带,其井田范围由4个拐点坐标连线圈定,各拐点坐标见表。
点号 1 2 3 4 平面直角坐标 X 4348314.20 4343029.00 4331755.90 4336762.80 Y 37403886.50 37397438.70 37405989.90 37413133.80 东经 109°53′11″ 109°48′45″ 109°54′47″ 109°59′42″ 地理坐标 北纬 39°15′45″ 39°12′51″ 39°06′49″ 39°09′34″ 勘探区为一多边形,南北最长约14.5km,东西最宽约8.5km,面积为123.32km2。
二、交通状况
井田内主要交通干道为省级306干线,在其东北部从西北向东南通过。在其周边有数条公路及铁路通过。其南北向的公路、铁路有:213省道、210国道和包—神铁路。现分述如下:
1. 213省道(东胜-大柳塔-神木)位于井田外的东部,距井田中心约25km,为柏油路面;
2. 210国道(包头-南宁)由北向南从井田外的西部通过,距本井田西部边界直线距离约5 km;紧靠210国道之东包茂高速公路内蒙古段已修好通车。
3. 109国道位于井田的北部,距井田中心直线距离约75km; 4. 包—神铁路(包头-大柳塔)在井田外的东部沿乌兰木伦河通过。其中大柳塔站为神华集团煤炭外运的大型集装站,井田中心距大柳塔站直线距离约25km。
从井田经新街镇北可到达鄂尔多斯市的东胜区,南可至陕西省的府谷县,亦可经306省道的中鸡镇到达榆林市。此外,准-东铁路建成后,也可为本井田的煤炭外运提供便利条件。
109、210国道及包-神铁路均在鄂尔多斯市政府所在地的东胜区交汇。东胜区是鄂尔多斯市政治、经济、文化、通信中心和重要的交通枢纽,交通网络四通
八达,北通包头市108 km,南至包神铁路大柳塔车站78 km,西达乌海市360 km,东抵准格尔旗薛家湾镇120 km。可见井田交通条件十分便利。
矿区交通如图所示:
三、地形地貌
井田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之东部,区域性地表分水岭——“东胜梁”的南侧,属黄土高原地带。区内地形总体趋势是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最高点位于井田北东拐点处,海拔标高为1398.7m;最低点位于井田西南部边缘,海拔标高为1223.6m。最大地形标高差为175.1m;一般地形海拔标高在1330~1240m之间,一般地形标高差为90m左右。
井田属高原侵蚀性丘陵地貌特征,大部分地区为低矮山丘,第四系广泛分布,西南角为沙丘,基岩—志丹群(K1zh)只在井田东北部山包及沟畔上有小范围出露,植被稀疏,地形较为简单。
井田西界外由从西北向东南方向有扎莎克河,为一常年流水的河流,流量较小。区内发育的沟谷均为扎莎克河的支流。大气降水在地表形成的径流均由该河流入区外到红碱淖湖内。
四、气象及特殊地质灾害
井田气候特征属于干旱~半干旱的温带高原大陆性气候,太阳辐射强烈,日
照较丰富,干燥少雨,风大沙多,无霜期短。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炎热而短暂,春季回暖升温快,秋季气温下降显著。
据鄂尔多斯市气象局历年资料:当地最高气温+36.6℃,最低气温为-27.9℃;年降水量为194.7~531.6mm,平均为396.0 mm,且多集中于7、8、9三个月内;年蒸发量为2297.4~2833mm,平均为2534.2mm,年蒸发量为年降水量的5~10倍。区内风多雨少,最大风速为14m/s,一般风速2.2~5.2m/s,且以西北风为主。冻结期一般从10月份开始至次年5月份,最大冻土深度为1.71m,最多沙尘暴日为40d/a。
井田位于鄂尔多斯台向斜东北缘,鄂尔多斯台向斜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完整、最稳定的构造单元。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 0.05 g,井田对照地震烈度为Ⅵ度,属弱震区的预测范围。据调查,历史上无破坏性地震记载,也未有较大的泥石流、滑坡及塌陷等不良地质灾害现象发生。
第二节矿井地质
一、地层状况
井田位于东胜煤田的南缘,为一几乎全部覆盖的隐伏井田。据地质填图及钻探成果对比分析,区内地层由老至新发育有:三叠系上统延长组(T3y)、侏罗系中统延安组(J2y)、侏罗系中统直罗组(J2z)、侏罗系中统安定组(J2a)白垩系下统志丹群(K1zh)、第四系(Q)。
二、地质构造
井田位于东胜煤田的南部,其构造形态与区域含煤地层构造形态一致,总体为一向南西倾斜的单斜构造,倾向220°~260°,地层倾角小于5°,从煤层底板等高线可看出,地层产状沿走向及倾向均有一定变化,但变化不大。在井田东中部比较平缓,在井田西部MK89、MK72、MK73一线,可能存在的构造所致,煤层底板等高线向东有逐渐抬高的趋势。区内未发现断裂和褶皱构造,亦无岩浆岩侵入。故该井田构造属简单类型。
三、水文地质
1. 井田地形地貌、水文特征简述
井田位于东胜煤田的南部,区域性地表分水岭“东胜梁”之南侧。全区地形总体上为北高而南低,在此基础上又表现为西高东低之变化趋势。最高点位于井田的东北部,海拔标高为1398.70m;最低点位于井田西南部边界,海拔标高为1223.60m。最大地形相对高差为175.10m;一般地形海拔标高在1330~1240m之间,一般地形相对高差为90m左右。井田内地形相对高差较大,切割强烈,沟谷发育,具侵蚀、剥蚀高原强烈切割的低中山地貌特征。
井田内沟谷较发育,均为季节性沟谷,旱季无水,雨季可形成短暂的洪流,各沟谷在矿区内多呈南北向流动。在井田西界外发育有扎莎克河,区内沟谷均为其支沟。扎莎克河为一常年流水的河流,由北向南流入红碱淖湖。
2.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1)潜水
井田潜水主要赋存于沟谷内第四系冲洪积砂砾石层中,潜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次为深部承压水沿谷底的越流补给。由于本区降水量稀少,所以潜水的补给量较小。潜水沿河流流向径流,潜水的排泄方式主要为向河流下游的径流排泄,其次为人工挖井开采排泄、蒸发排泄以及向下部承压水的渗入排泄。
(2)承压水
井田承压水主要赋存于白垩系下统志丹群(K1zh)及侏罗系中统(J2)砂岩中,白垩系下统志丹群(K1zh)在区内零星出露,侏罗系中统(J2)没有出露。因此,侧向径流补给是承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其次为大气降水的垂直渗入补给。承压水一般沿地层倾向即西南方向径流。承压水以侧向径流排泄为主,次为人工开采排泄。
3. 井田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 根据井田内地下水的水力性质及赋存条件的不同,区内地下水可划分为两大类,即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含水岩组和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承压水含水岩组。现分述如下:
(1)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含水岩组
第四系上更新统、全新统(Q3-4)松散层潜水含水层 岩性为灰黄色黄土、残坡积砂土(Q3-4)、冲洪积砂砾石(Q4al-pl)等,在区内广泛分布,冲洪积物主要分布在沟谷河床及阶地上,为松散层主要含水层。黄土、残坡积物主要分布在山梁坡地及沟谷两侧,多为透水不含水层。根据水文地质填图成果:含水层厚度2.20~3.50m,地下水位埋深0.50~1.00m,水井涌水量Q=0.256~0.322L/s。根据邻区铜匠川详查地质报告抽水试验成果:含水层厚度0~5.81m,平均2.2m,地下水位埋深0~2m左右,钻孔涌水量Q=1.405~5.618L/s,单位涌水量q=0.09~1.29L/s·m,渗透系数K=16.54~90.27m/d,地下水化学类型为HCO3~Ca·Mg型水,水质较好,含水层的富水性弱~中等,透水性能较强。因大气降水量较少,补给条件较差,补给量一般不大,但雨季补给量会明显增大。潜水含水层与大气降水及地表水体的水力联系非常密切,与下伏承压水含水层水力联系较小。该含水层为井田的间接充水含水层。
(2)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承压水含水岩组
①白垩系下统志丹群(K1zh)~侏罗系中统安定组(J2a)、直罗组(J2z)孔隙、裂隙承压水含水层
岩性上部为志丹群(K1zh)各种粒级的砂岩、砂砾岩及砾岩,夹砂质泥岩,在井田内地表零星出露,主要分布在陡峭沟谷两侧及山坡之上与冲沟之中;下部岩性为侏罗系中统安定组(J2a)、直罗组(J2z)浅黄色、青灰色中粗粒砂岩、含砾粗粒砂岩,紫红色、杂色粉砂岩及泥岩与砂质泥岩,井田内零星出露。志丹群(K1zh)与侏罗系中统安定组(J2a)、直罗组(J2z)含水层总厚度165.37~190.93m,平均180.51m,在井田内分布广泛,厚度巨大且稳定。根据施工的M14、MK51、MK60号钻孔抽水试验成果:地下水位埋深2.68~12.10m,水位标高1250.63~1287.90m,钻孔涌水量Q=0.250~0.610L/s,单位涌水量q=0.00951~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