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印染布疵点检测方法
印染布疵点产生的原因及检测方法
1、裙皱
皱条之间相互平行,头尾平齐;皱条中间大,两头尖。皱条与平面交界处留有换梭纱尾,形状似裙子折皱。裙皱多发生在含化纤的织物上,原坯布上不易发现。只有经印染加工处理才显现出来。
产生的主要原因:化纤本身性能的差异或纺织厂高温定捻温度不一致,造成纬纱缩率不同;所用纬纱号数或捻度存在差异。
检验方法:一般开剪作次零布处理。 2、缝头皱
皱条与缝头相连,一条或多条,长短不一,有的在缝头一端,有的在缝头两端。
主要原因是幅地进布工缝头不良;未做到缝头平直、坚牢、边齐、针脚均匀一致。
检验方法:连同缝头开剪,作次零布处理。 3、印染加工皱
一般在布面呈现的条数不多,通常为直形或斜形条状,长短宽窄不一。印染前或印染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皱条与正常布面色泽相差较大;印染固色后平洗过程中产生的皱条色差较小。
主要原因:印染前半制品原有皱条;印染过程中机械张力,轧辊压力调节不好;导辊、烘筒的平行度掌握不好;设备清洁做得不好。
检验方法:按局部性经向“条状”疵点评分。 4、丝光皱
印染后呈现中间深两边浅、直线或斜形的细死皱。
产生的主要原因:丝光机去碱蒸箱、平洗槽导布辊不平或沾有纱头、碱垢;丝光机张力调节不当;去碱蒸箱直接蒸汽管开启较大冲击织物造成摺皱。
5、风印
印染织物搁置被显露的部分与布面正常色泽呈现差异。一般在布的折叠处或布幅两边出现不规则的浅色档或色条。
产生的主要原因:某些用于活性染料、分散染料的印染半制品、在制品布面带碱,或受空气中还原气体的作用,影响织物与染料的键合或固着,裸露部分产生浅色档。KN型活性染料易产生风印。
检验方法:按局部性“条状”疵点评分。
6、边中色差、左中右色差
印染织物边中或左中右色泽深浅不下。
产生的主要原因:染液的轧辊或印花压力两端不一致;预烘或热溶焙烘时,布幅中间和两边的温度和风量不一致,造成布面左右或左中右干湿不一致;拼色染料在相同的加工条件下移染性能不一致,造成色泽深浅或色光的变化。
检验方法:用变色灰卡套框评级。 7、深浅边
布边色泽比正常布面色泽偏深或偏浅。
产生的主要原因:卷染时布卷布边不齐;染色时织物卷边造成浅边;边组织厚、带液量多造成深边。
检验方法:按局部性疵点“深浅边”评分 8、条花
沿布面经向呈现通幅性、形状不规则、深浅不一的条形或雨状形疵点。条花分坯布条花和染色条花。坯条头尾位置不变,不过缝头,两面色泽相近。染色条花通过缝头,两面深浅有差异
产生的主要原因:染坯纤维原料、织物组织的均匀度差造成染色条花;精选毛火焰有缺口造成烧毛条花;织物丝光时轧碱去碱不匀,布面吸色不匀造成染色条花;染后烘燥急剧而又不均匀,染料泳移造成条花。
检验方法:用条花标样按影响程度评定。 9、色档
染色织物上沿纬向出现宽窄不一或整齐的深浅色档。
产生的主要原因:织布开车时操作不良或织机打纬装置不良,造成纬密或稀或密,染后色泽与正常布面色泽有差异;染色加工停车产生色档;卷染及轧卷染色轧余率过大,形成较规则的深色档;半成品搁置时间过长,折叠处沾污染后形成色档;丝光后织物未及时洗尽烘干,折叠处风干,染后形成色档。
检验方法:严重色档开剪去除。轻微或明显色档,按局部性纬向“条状”疵点或稀密路评分。
10﹑色点
印染布上有规律或无规律地出现色泽较深的细小点。该疵点有局部性的,也有散布性的。一般发生在浅色织物上。
产生的主要原因:调制染料和色浆时溶解不良;染料和色浆放置时间过长产生凝聚;设备清洁不良。
检验方法:局部性的按相似疵点评分;散布性的参照“棉节杂质、深浅细点”,
按影响程度评分。
常见主要织疵的原因分析
1、断经 原因:原纱质量,浆纱质量,综筘保养,经纱上机张力,工艺参数选择,车间温度控制不当。
2、筘痕 布面上出现经向的直线条纹即为筘痕。主要原因:筘齿内排列不均匀,筘齿变形。次要因素:经纱绞头,综框变形导致综丝不能自由游动。
3、双纬和百脚 纬纱在布边外断头,梭子带着纱尾飞行,出梭口时,被梭口夹住织入布边,又继续引纬,对于平纹织物这会产生缺纬或双纬织疵,对于斜纹织物则称为百脚疵点。梭子从开关侧投向换梭侧时,如有断纬,须待梭子回到开关侧时,纬纱叉才起关车作用,这是织口内缺一根纬纱,会形成双纬或百脚织疵。
4、脱纬 原因:投梭力过大,使梭子回跳过大;纬纱卷绕过松;纬管上纱圈之间摩擦力太小等都会造成纬纱退绕量过多,在织物表面形成纬圈。
5、云织 织物表面局部稀密不匀,形似云斑状的疵点称为云织,严重时在织物表面呈现稀疏方眼。送经机构发生故障,使送经量不匀;卷取机构失灵,使卷取时快时慢,都会产生云织。
6、纬缩 纬纱织入织物时呈扭结状,或织物表面出现纬圈,均称为纬缩。纬纱捻度过大,纬纱给湿不足,开口不清,张力不足,梭子回跳过大,都会产生纬缩。对于喷气织机,开口不清或在纬纱出口侧引纬力不足是产生纬缩的主要原因。
7、锯齿边 布边对着织物的外观,染整过程能否顺利进行有着重要影响。纬纱退绕不顺利,张力忽大忽小,使得布边内卷,最容易产生锯齿边。织轴上机不良,边部经纱张力不匀,使布边不平整,同样会产生锯齿边。
8、方眼 平纹织物布面呈现网针孔状的现象称为方眼。后梁过低,开口时间过迟,打纬前后上下层经纱张力相近,在与纬纱交织时,部分经纱不能测向移动,便会产生方眼。
9、跳花 跳纱 星形跳花 三根及三根以上的经纱或纬纱脱离组织,并列的跳过纬纱或经纱而浮于织物表面的称为跳花。一根和两根经纱或纬纱,跳过三根及以上的纬纱或经纱的称为跳纱。一根经纱或纬纱,跳过二根至四根纬纱或经纱,
且形成星点状疵点的称为星形跳花,简称星跳。这三种疵点统称为三跳织疵。主要是由于开口不清,或开口,引纬时间配合不当所致。断经不停车,断经会与相邻经纱纠缠而造成开口不清,吊综不当,投梭时间过早过迟,皮结,眼孔,皮圈,制梭等装置不良,会使梭子飞行不正常,产生三跳织疵。
10、轧梭(结头) 轧梭时,由于经纱保护装置失灵,而造成大量断经,形成密集的结头,这种疵点不能修复,必须采取措施,防止或减少轧梭的产生。同时要正确调整经纱保护装置和织机刹车制动装置。
11、经缩 经纱片纱张力不匀,部分经纱松弛;经纱张力调整不当,使部分经纱以松弛状态织入布内,呈毛圈状。轻者称为经缩波纹,重者称为经缩浪纹。经缩有局部性,间歇性和连续性三种情况。
12、幅宽或匹长超过标准值 筘号选择不当,纬纱实际缩率与设计值出入过大,会引起织物幅宽的变化;车间温湿度调节不良,会使织物幅宽及匹长有较大的变化。对于一般产品,湿度过高,布幅变窄,匹长增加;湿度过低,则结果相反。经纱上机张力过大,易使布幅变窄,匹长增加;经纱张力过小,则结果相反。
13、稀密路织疵 稀密路织疵绝大多数是由于开关车及拆怪坏布造成的。根本原因是开车时织口位子的变动。另外由于种种原因,是纬纱在织物中排列不均匀,也会产生稀密路疵点。钢筘的松动,经纱张力不匀,挡车工操作不当,均有可能造成稀密路疵点。
稀密路疵点目前还没有有效的办法来消除,只有控制降低的办法如下:(1)纬纱断头停车时不空纬。(2)采用停送停卷装置。(3)变动后梁位置。(4)采用织物加压辊。(5)使用电子送经装置,送经卷曲联动。(6)利用电磁刹车与制动。(7)使用固定钢筘。(8)在织机上加装织口定位装置。 (9)采用梭子监控。(10)提高打纬机构的加工精度。(11)在主电动机与主轴之间增设高速轴。 (12)加强管理。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