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20-2021备战高考化学备考之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压轴突破训练∶培优篇及详细答案
根据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分析知,①为氢,②为碳,③为氧,④为钠,⑤为硫,⑥为氯;
(1)碳的元素符号是C,故答案为:C;
(2)⑤和⑥处于相同周期,同周期元素随核电荷数增大,非金属性增强,则两种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关系是:⑤<⑥,故答案为:<;
(3)H和O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有H2O和H2O2,都属于共价化合物,含有的化学键为共价键,故答案为:共价键;
(4)Na和Cl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为NaCl,与AgNO3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钠,离子方程式为:Ag++Cl-=AgCl↓,故答案为:Ag++Cl-=AgCl↓。
4.A、B、C、D、E、F、G、H为八种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F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等于各自的电子层数,其中A的单质在常温下为气体。C与B、H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相邻位置,这三种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7。D与F同周期。G的单质常用作半导体材料。请回答:
(1)C和H分别与A形成的简单化合物沸点较高的是________(填化学式),理由是_____________。
(2)C、E形成的简单离子半径大小:r(C)______r(E)(填>、<或=)
(3)请写出F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______________。 (4)B与G形成的化合物常用于做耐高温材料,工业可用碳热还原法制取:将G的氧化物与B的单质在1400℃条件下和足量的碳反应,请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 【答案】H2O H2O分子间存在氢键 > H++AlO2-+H2O3SiO2+6C+2N2【解析】 【分析】
A、B、C、D、E、F、G、H为八种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F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等于各自的电子层数,其中A的单质在常温下为气体,则A为H;G的单质常用作半导体材料,G为Si,结合原子序数可知F为Al;C与B、H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相邻位置,这三种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7,17÷3=5…2,B为N、C为O、H为S,D与F同周期,位于第三周期,D为Na、E为Mg,以此来解答。 【详解】
由上述分析可知,A为H、B为N、C为O、D为Na、E为Mg、F为Al、G为Si、H为S。 (1)C和H分别与A形成的简单化合物分别是H2O、H2S,其中沸点较高的是H2O,原因是H2O 分子间存在氢键,增加了分子之间的吸引力;
(2)O2-、Mg2+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具有相同电子排布的离子中,原子序数大的离子半径小,则C、E形成的简单离子半径大小:r(C)>r(E);
(3)F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Al(OH)3是两性氢氧化物,在水溶液中存在酸式电离和碱式电离,电离方程式为H++AlO2-+H2O3SiO2+6C+2N2
Si3N4+6CO。
Al(OH)3
Al3++3OH-;
(4)将G的氧化物与B的单质在1400℃条件下和足量的碳反应,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Si3N4+6CO
Al(OH)3
Al3++3OH-
【点睛】
本题考查元素及化合物的推断及物质性质的方程式表示。把握原子结构、元素的位置、质子数关系来推断元素为解答的关键,注意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应用,题目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与应用能力。
5.已知A、B、C、D是中学化学中常见的四种不同粒子,它们之间存在如下图所示的转化关系:
(1)如果A、B、C、D均是10电子的粒子,请写出: A的结构式_____________;D的电子式____________;
(2)如果A和C是18电子的粒子,B和D是10电子的粒子,请写出: ①A与B在溶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根据上述离子方程式,可判断C与B结合质子的能力大小是(用化学式或离子符号表示)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详解】
(1)如果A、B、C、D均是10电子的粒子,符合关系的微粒分别为NH4+或HF、OH-、NH3或F-、H2O;
(2)如果A和C是18电子的粒子,A为H2S或HS-,C为HS-或S2-,B和D是10电子的粒子,分别为OH-、H2O;
或H-F
H2S+OH-=HS-+H2O或HS-+OH-=S2-+H2O OH- S2-或HS-
6.有关物质存在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已知C、G、H为中学常见的单质,其中G 固态时呈紫黑色,C、H在通常状况下为气体,实验室常用E在B的催化加热下制单质H。
(1)写出B物质的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写出①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写出②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D溶液中通入C 后的溶液中,分离出G 的操作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二氧化锰 MnO2+4HCl(浓) =MnCl2+Cl2↑+2H2O 6I-+ClO3-+6H+ = 3I2+Cl-+3H2O 萃取 【解析】 【分析】
G为紫黑色固体单质,且是常见单质,则G是碘单质;实验室常用E在B的催化加热下制单质H,实验室需要催化剂制取的气体单质只有氧气,所以H为O2,常用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加热分解制取氧气,所以B为MnO2,E是KClO3;浓A溶液与B(二氧化锰)加热可以生成气体单质C,则A为HCl,气体C为Cl2,氯气可以与D(含I-溶液)反应生成碘单质,且D与HCl、KClO3反应生成碘单质,根据元素守恒可知F为KCl溶液,则D为KI溶液。 【详解】
(1)根据分析可知B为二氧化锰,故答案为:二氧化锰;
(2)该反应为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共热制取氯气的反应,故答案为:MnO2+4HCl(浓) =MnCl2+Cl2↑+2H2O;
(3)该反应为KI在酸性环境中与KClO3发生归中反应生成碘单质的反应,故答案为:6I-+ClO3-+6H+ = 3I2+Cl-+3H2O;
(4)通过萃取可将碘单质从溶液中分离,故答案为:萃取。 【点睛】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有: 1、加热高锰酸钾,化学式为:2KMnO4===(△)K2MnO4+MnO2+O2↑;
2、用催化剂MnO2并加热氯酸钾,化学式为:2KClO3
MnO2 ?2KCl+3O2↑;
3、双氧水在催化剂MnO2(或红砖粉末,土豆,水泥,铁锈等)中,生成O2和H2O,化学式为: 2H2O2
MnO22H2O+O2↑;
7.下图是中学化学中常见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其中甲、乙、丙均为非金属单质;A、B、E和丁均为化合物,其中A常温下呈液态;B和E为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且1mol E中含有10mol电子。乙和丁为黑色固体,将他们混合后加热发现固体由黑变红。
(1)写出化学式:甲______;乙______;丙______; (2)丁的摩尔质量______;
(3)写出丙和E反应生成A和B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4)有同学将乙和丁混合加热后收集到的标准状态下气体4.48L,测得该气体是氢气密度的16倍,若将气体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得到白色沉淀物___g;
点燃【答案】H2 C O2 80g/mol CH4+2O2????CO2+2H2O 5
【解析】 【分析】
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臭氧等,常见的黑色固体有:碳、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铁粉、氧化铜等,由乙和丁为黑色固体且乙为非金属单质,所以乙为C,由丙是非金属单质,乙和丙反应产生温室效应气体B,所以丙是O2,B是CO2,B和E为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且1mol E中含有 10mol电子,则E为CH4,再结合转化关系可知,A为水,甲为H2,丁为CuO。 【详解】
(1)由上述分析可知,甲、乙、丙分别为H2、C、O2; (2)丁为CuO,相对分子质量为80,则摩尔质量为80 g/mol;
点燃(3)丙和E反应生成A和B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
(4)测得该气体对氢气的相对密度为16,则M为16×2 g/mol =32g/mol,标准状况下气体4.48L,为CO、CO2的混合物,n=
4.48L=0.2mol,设CO2的物质的量为xmol,则
22.4L/mol28?(0.2-x)+44x=32,解得x=0.05mol,由C原子守恒可知,
0.2n(CO2)=n(CaCO3)=0.05mol,则白色沉淀物为0.05mol×100g/mol=5g。
8.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表中序号分别代表某一元素。请回答下列问题。 周期 2 3 ⅠA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0 ① ⑦ ② ③ ⑧ ④ ⑨ ⑤ ⑥ ⑩ (1)①—⑩中,最活泼的金属元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写元素符号);最不活泼的元素是_______(写元素符号)。
(2)④、⑤的简单离子,其半径更大的是________(写离子符号)。 (3)⑧、⑨的气态氢化物,更稳定的是_________(填化学式)。 (4)元素的非金属性:①_______⑦(填“>”或“<”)。
(5)①—⑨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中:酸性最强的是___________(填化学式),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的是___________(填化学式). 【答案】Na Ar F- HCl > HClO4 Al(OH)3 【解析】 【分析】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