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马原各章选择题
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物体的位置移动和场所的变化 2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 C )
A.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B.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C.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D.事物发展的全部内容 22.辩证矛盾的含义是( A )
A.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B.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交叉关系 C.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冲突关系 D.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依赖关系 23.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 D ) A.相互离异.相互排斥 B.相互反对.相互否定 C.相互分离.相互转化 D.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24.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 B ) A.相互依存.相互联系 B.相互离异.相互排斥 C.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D.相互吸引.相互贯通 25.从哲学上讲,和谐包含着( D )
A.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 B.对矛盾的否定或排斥 C.在排除矛盾中实现同一 D.包容万物的“和而不同” 26.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B ) A.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D.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
27.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有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段话说明意识活动具有( C)
A.创造性 B.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C.目的性和计划性 D.导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28.下列观点中反映规律的根本特点的是( A )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C.不废江河万古流 D.人定胜天
29.意识既有对当前的反映,又有对过去的追溯和对未来的预测,可以超越特定时空的限制。这表明意识活动具有( A ) A.创造性 B.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C.目的性和计划性 D.导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30.“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说明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 C ) A.按客观规律办事 B.通过实践这一基本途径 C.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D.具有更多的创造性
[1.C 2.C 3.A 4.A 5.A 6.D 7.B 8.D 9.B 10.B 11.A 12.C
13.D 14.D 15.D 16.B 17.B 18.D 19.C 20.C 21.C 22.A 23.D 24.B 25.D 26.B 27.C 28.A 29.A 30.C]
二、多项选择题
1. “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这句话在哲学上表达了( BCDE) A.多元论的思想 B.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 C.朴素辨证法的思想 D.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 E.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
2.《传习录》记载:“先生(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
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
心外。”王阳明这一观点的错误是( AB ) A.把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等同起来 B.把人对花的感觉夸大成脱离花的独立实体 C.认为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具有同一性
D.主张人对花的感觉是主观与客观的同一 E肯定人对花的感觉的能动性
3.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理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
舍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ABCE )
A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运动 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静止就是运动,不存在静止 E静止和运动是相互包含的
4.恩格斯说:“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说明(A.物质范畴和实物完全是一回事 B.物质范畴和实物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物质范畴是具有普遍性的哲学范畴 D.物质范畴就是各种具体实物的相加 E.物质不过是人的主观产物
5.选出下列物质运动的正确的承担者 (ABCD E ) A.宏观物体是机械运动的承担者 B.电子是电运动的承担者 C.生命有机体是生物运动的承担者 D.人脑是思维运动的承担者
E.分子是热运动的承担者
6.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ABCD E )
A.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B.人们的实践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脱离一定的自然环境的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
E.生产力是客观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客观的物质性关系 7.人类的实践所具有的基本特征有( ABC )
A.客观物质性 B.自觉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无限多样性 E.不可预测性 8.人类实践的基本形式有( ABC )
A.生产劳动实践 B.科学实验 C.处理社会关系实践 D.艺术实践 E.教育实践 9.联系的普遍性的含义是指( ABC ) A.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B.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与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
C.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D.联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是单一的 E.人们对联系的一种普遍性的认识
10.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在本质上是 ( CE ) A.指一切运动变化 B.同一事物的不断增长 C.事物前进上升的运动过程 D.指事物的一切运动过程 E.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1.判断新事物的标志是( ABCD )
A.符合发展的前进方向的 B.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 C.具有远大前途的 D.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E.发展中应当完美无缺的 12.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 ABCD E )
A.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
) BC B.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C.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的一切现象中 D.说明一切事物都有自己兴衰变化的过程
E.包含有种种的偶然性和倒退,但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 1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 ABCD )
A.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 B.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C.没有矛盾的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贯通 D.没有矛盾的同一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斗争和排斥 E.斗争性是相对的,同一性是绝对的
14.从哲学上讲,和谐包含着( ACB E )
A.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思想 B.强调平衡协调合作的思想 C.体现包容万物兼收并蓄的博大精神 D.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 E.“和而不同,同则不继”的思想
15.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的原理告诉我们( ABCD E ) A.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B.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矛盾的次要方面对矛盾的主要方面也有影响 D.认清矛盾主要方面就有利于认清矛盾的性质 E.处理矛盾首先要认清并抓好矛盾的主要方面
[1.BCDE 2.AB 3.ABCE 4.BC 5.ABCDE 6.ABCDE 7.ABC
8.ABC 9.ABC 10.CE 11.ABCD 12.ABCDE 13.ABCD 14.ABCE 15.ABCDE] 一、单项选择题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D )
A.联系的观点 B.发展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2.正确理解主客体关系的关键在于( C )的观点
A.物质第一性 B.意识第一性 C.实践 D.辩证 3.“我思故我在”的观点属于(B )的立场
A.庸俗唯物主 B.主观唯心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4.经验论的错误表现在于( C )
A.经验是第一性的 B.否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C.夸大了感性认识在认识中的作用 D.强调了理性认识的作用 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本质上是( D )
A.反映论 B.经验论 C.先验论 D.能动的反映论
6.“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这一论断说明(B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B.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 C.抽象的东西是深刻的.正确的 D.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7.否认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 A )
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 C.辩证法 D.形而上学 8.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的根本属性是(C )
) A.有用性 B.相对性 C.客观性 D.阶级性 9.“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C ) A.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 B.客观真理论 C.主观真理论 D.形而上学真理论 10.“凡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D ) A.一切唯物主义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C.主观真理论的观点 D.混淆了真理与一般认识的区别 11.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 A )的统一
A.具体与历史 B.抽象与不变 C.本质和现象 D.必然和偶然 12.“人的感官是人认识外界事物的天然界限”,这种观点是( C ) A.经验论 B.唯物论 C.不可知论 D.反映论 13.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C )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B.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C.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1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根本标准,这个标准是(C ) A.绝对确定的 B.不确定的
C.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D.既是历史的,又是逻辑的 1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因为( C ) A.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B.实践是人们有目的的活动
C.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的优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D.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
16.“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是( B ) 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 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17.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就是( B )
A.进行社会调查 B.理论付诸实践 C.在实践中得出结论 D.积累大量资料
18.“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修正”,这一观点是( C )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片面强调逻辑重要性的观点 C.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观点 D.对逻辑和历史关系的割裂 19.实践的主体是( B )
A.绝对精神 B.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普通的人 D.人的意识
20.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D )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21.“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