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测绘综合能力》串讲班第一讲 - 图文
《测绘综合能力》串讲班——第一讲
考点7:水准测量的主要误差来源 1.仪器误差
仪器误差主要有视准轴与水准器轴不平行的误差、水准标尺每米真长误差和两根水准标尺零点差。
2.外界因素引起的误差
外界因素引起的误差主要有温度变化对i角的影响、大气垂直折光影响、仪器脚架和尺台(桩)升降的影响等。
3.观测误差
考点8:外业高差和概略高程表
在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外业高差和概略高程表编算时,所用的高差应加天水准标尺长度改正、水准标尺温度改正、正常水准面不平行改正、重力异常改正、固体潮改正、环闭合差改正。
在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外业高差和概略高程表编算时,所用的高差只加入水准标尺长度改正、正常水准面不平行改正、路(环)线闭合差改正。
规范
9
《测绘综合能力》串讲班——第一讲
7.6.1
8.2
第六节:重力控制网 1、重力测量设计; 2、重力控制网选点与埋石 3、重力测量仪器及检验
10
《测绘综合能力》串讲班——第一讲
4、重力测量
5、重力观测的数据计算及上交资料; 考点1:重力控制测量设计原则
重力基本网是重力控制网中最高级控制,它由重力基准点和基本点以及引点组成。重力基准点经多台、多次的高精度绝对重力仪测定。
重力基本网的设计原则:应有一定的点位密度和精度。
基本重力控制点应在全国构成多边形网,其点距应在500 km左右。一、二等可布设成闭合、附合等形式,点间距约300km;长基线两端均须为基准点,短基线至少一端须与国家点联测。
考点2:加密重力测量设计原则
(1)在全国建立5'×5'的国家基本格网的数字化平均重力异常模型;
(2)为精化大地水准面,采用天文、重力、gps水准测量方法确定全国范围的高程异常值;
(3)为内插大地点求出天文大地垂线偏差; (4)为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正常高系统改正。 加密重力测线附合或闭合时间一般不应超过60小时。 考点3:重力测量仪器及检验 绝对重力仪是fgs型,
“拉科斯特型”(简称lcr,分为g型和d型)相对重力仪,用于测定基本重力点和一等重力点。
测定二等重力点及加密重力点的相对重力仪,可以采用石英弹簧重力仪(如:zsm、 worden)或金属弹簧重力仪(如:lcr) 考点4:重力测量
重力测量包括:绝对重力测量、基本重力点联测、一、二等重力点联测、加密重力点联测、平面坐标和高程测定;
1、绝对重力仪观测
由每次下落采集的距离和时间对组成观测方程,解算出落体下落初始位置高度处的观测重力值g,,绘制下落结果直方图,进行固体潮改正、气压改正、极移改正和光速有限改正,并将重力值g,进行观测高度改正,分别归算至离墩面1.3 m和墩面,以获得1.3 m处和墩面的观测重力值。
2、重力垂直梯度和水平梯度的测定
每个绝对重力点在测定重力值时,应同时测定重力垂直梯度,测定水平梯度。在测量前应对所用的重力仪进行电子(或光学)灵敏度和纵横气泡的检验,应进行电子(或光学)灵敏度、纵横水准气泡、正确读数线和电子读数线性度(或光学位移线性度)四项检验。
3、基本重力点联测
国家基本重力点(含引点)联测应采用对称观测,即:a—b—c??c—b—a,观测过程中仪器停放超过2小时,则在停放点应重复观测,以消除静态零漂。每条测线一般在24小时内闭合,特殊情况可以放宽到48小时。每条测线计算一个联测结果。
4、一、二等重力点联测
一等重力点联测路线应组成闭合环或附合在两基本点间,其测段数一般不超过5段,特殊情况下可以按辐射状布测一个一等点。联测时应采用对称观测,即:a-b-c??c-b-a,观
11
《测绘综合能力》串讲班——第一讲
测过程中仪器停放超过2小时,则在停放点应重复观测,以消除静态零漂。每条测线一般在24小时内闭合,特殊情况可以放宽到48小时。每条测线计算一个联测结果。
二等重力点联测起算点为重力基本点、一等重力点或其引点。联测组成的闭合路线或附合路线中的二等重力点数不得超过4个,在支测路线中允许支测2个二等重力点。一般情况下,二等联测应尽量采用三程循环法,即:a-b-a,b-a-b作为两条测线计算。每条测线一般在36小时内闭合,困难地区可以放宽到48小时。
5、加密重力点联测
加密重力测量的起算点为各等级重力控制点,重力测线应形成闭合或附合路线,其闭合时间一般不应超过60小时,困难地区可以放宽到84小时
6、平面坐标和高程测定
各等级的重力点的平面坐标、高程测定中误差不应超过1.0 m。
加密重力点的点位相对于国家大地控制点的平面点位中误差不得超过100 m,相对精度不低于国家四等水准点的高程点的中误差不应超过1.0m,困难地区可以放宽到2.0 m。
考点5:重力观测的数据计算及上交资料 1.绝对重力测量数据计算
绝对重力测量数据计算包括以下内容: (1)墩面或离墩面1.3 m高度处重力值计算; (2)每组观测重力值的平均值计算及精度估算; (3)总平均值计算及精度估算; (4)重力梯度计算。 2.相对重力测量数据计算
相对重力测量数据计算包括以下内容: (1)初步观测值的计算; (2)零漂改正后的观测值计算。 规范
《国家一等重力测量规范》和《加密重力测量规范》
12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