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诵读《乡思》《中秋月(之二)》
古诗诵读《乡思》《中秋月(之二)》
奉贤区古华小学 朱琴
教学目标:
1、熟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并能背诵古诗。 2、初步理解《乡思》《中秋月(之二)》的意思,体会诗意。 教学重点:熟读古诗并能背诵。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乡思》《中秋月(之二)》的意思。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明确学习任务
1、开火车——搜罗你记忆中的经典古诗。 (有兴趣有能力的可以简述一下自己喜欢的理由)
2、师:的确,唐诗宋词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言简意赅却
令人回味无穷。今天,我们又将学习其中的两首。
(出示诗题《乡思》《中秋月(之二)》并齐读)
说明:学习古诗,对于五年级的小学生而言是习以为常了,因此“求新求变”地开始古诗的教学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让学生对之前自己识记的古诗来一番好好地复习。这里也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距,一般学生只需背诵,而学有余力的还可以说说理由。 二、学习古诗《乡思》
(一)初读古诗《乡思》,正确流利 1、欣赏古诗画面,感受浓情
师:悠扬的琴声,唯美的画面,这就是唐朝诗人李觏的诗作《乡思》寥寥几字背后表达的无尽意蕴。
2、简介作者:李觏 1)读准字音:觏(gou)
2)补充文字资料:李觏,字泰伯,南城(今江西南城)人,北宋思想家、诗人,世称盱江先生。 3、初读古诗
1)谁愿意读一读,注意听清每一个字音。(正音:暮mu) 2)指名再读,说说你听到了什么。 3)自由朗读
说明:虽说是五年级,但对一些字的读音和书写依然应该加以重视,必须正音正形,毕竟“先入为主”。
(二)再读古诗,了解大意
1、情景渲染再读古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教师点拨
落日:太阳下山的地方; 极:尽; 暮云遮:傍晚的云彩挡住。 3、再读古诗,说说你的理解
读完整首诗,联系诗的题目,你是否能说说古诗的大意呢?
说明:在大致理解古诗大意的过程中,其实也教会学生如何理解一首古诗的大意,既有学生的“自主性”,又有教师的“引导性”,两者皆有体现。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感悟韵律
1)同桌互读,边读边注意停顿 2)集体交流停顿,齐读古诗 2、感悟诗意
1)自由读并思考:作者李觏通过这首五言诗,想要表达的是怎样一种感情? 2)指名交流。(板书:思乡之情)
3)体会诗人的心情后,再次吟诵(男女声配合) (四)配乐、尝试背诵
1)同桌互背 2)指名背诵 三、学习古诗《中秋月(其二)》 (一)初读古诗,正确流利 1、老师吟诵古诗《风》,简介作者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吗?对,他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中秋月(其二)》的作者李峤。李峤,字巨山,唐代诗人。人们把他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 2、释题。这是一组诗,古人常常以一个名字写一组诗,于是用其一、其二等加以区别。 3、自由朗读。
说明:这首诗及作者都是学生较陌生的,所以适当的补充和解释是非常重要的。 (二)再读古诗,了解大意
1、请学生再读这首古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教师点拨
圆魄:中秋节的月亮 皆:都
言:说 安:怎么,反问词。
3、再读古诗,说说你的理解,教师适时补充。
4、小结:的确,正像李桥所说的那样,中秋之夜未必每一个地方都是皓月当空,只是当时交通不发达,无从考证,诗人李峤在诗中所说的在今天看来的确是非常正确和科学的。 (学生浏览一组中秋之夜各地的天气情况的画面)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感悟韵律
(1)自由朗读,边读边注意停顿 (2)交流停顿,齐读古诗 2、感悟诗意 (1)师范读
(2)体会诗人的心情,诗人对古代的一种习惯看法提出了疑问,展现了诗人敢于质疑的精神,再次自由朗读,体会感悟。 3、尝试背诵
1)挑战背诵 2)开火车背诵
说明:这首诗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意义在一般的唐诗中是比较少见的,可以说体现的是作者的一种科学态度和质疑精神,因此诗意的理解很有必要。 四、大家都来赛
1、简述游戏规则:今天我们学的古诗的作者都姓李,那么接下去我们就来个李姓诗人诗作大比拼,以小组为单位。 2、小组比赛。
说明:这样活泼的复习形式相信能激起学生们再次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 五、总结
今天我们又撷取了浩瀚古诗海洋中的两颗明珠,相信又带给大家全新的感受,希望大家利用课余的时间多读古诗,领略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带给你的震撼和自豪感。
关于说课
一、教材分析
乡思是人类普遍共有的一种美好情感。落日黄昏,百鸟归巢,群鸦返林,远在异乡的游子,触景生情,难免生发乡思之愁。《乡思》这首诗所表现的,正是游子在落日黄昏时所滋生的浓郁乡思。诗的一二句从远处着笔,写诗人极目天涯时所见所感。人们常说落日处是天涯,可“我”望尽天涯,落日可见,故乡却不可见,故乡远在天涯之外。诗的三四句从近处着墨,写诗人凝视碧山的所见所感。第三句承上启下,既补充说明“不见家”之由,又“暗渡陈仓”,由前二句着眼于空间的距离转到着眼于空间的阻隔。故乡不可见,不仅因为距离遥远,还因
为路途阻隔。故乡为碧山阻隔,已令人惆怅不已,何况眼下碧山又被暮云遮掩。诗人的视野由远而近、由大而小地收缩,色彩由明而暗地变化,乡思愈来愈浓,以至浓得化不开,突出了诗人归乡无计的无奈和痛苦,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真挚浓厚的思念之情。
《中秋月(之二)》这首诗则是诗人对古代的一种习惯看法提出了疑问。古代认为,中秋这天,是阴是晴,普天之下,万里之内,都是相同的。可诗人却认为,这里天晴,安知千里之外不刮风下雨呢。诗人的这种看法,是完全符合现代自然科学的,一个地方天晴,几十几百里路外就在下雨,这是常见的事,中秋节这天,也不会例外,只是古人消息不灵通,没有现代化的通讯工具,不容易发现这种现象罢了,体现的是诗人的一种科学态度和质疑精神。 二、学情分析
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因为教科书上的学习和课外阅读,学生的古诗已经积累了不少,对于古诗的朗读、理解、背诵已经有了一定的习惯和方法。而且这类古诗仅限于学生能背诵,大致知晓古诗的意思,因此学习本身不具备太大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在教材编写说明中,编者明确指出:“古诗诵读的教学,重在朗读和背诵,只要大致了解古诗的意思,不要作过多的讲解。”,基于这一精神,将这两首古诗的教学目标定为: 1、熟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并能背诵古诗。 2、初步理解《乡思》《中秋月(之二)》的意思,体会诗意。 四、教学分析
如今,我们小学语文新教材中大量地加入落日“古诗诵读”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从小了解古诗这已在我国文学史上占重要地位的文学形式,激发学生常读古诗、爱读古诗的好习惯,从而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但“古诗诵读”的教学与之前的古诗教学已经大不相同,它更多地体现了一种人文性,即不讲究字面讲读,而侧重于读、诵、悟。因此,教学的思路和策略也有了一定的改变: 1、兴趣激发很重要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提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对于远离学生生活的古诗教学,教师要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有趣、有序地进行。于是,在课堂一开始就来一个“搜罗你记忆中的经典古诗”,
既是学生古诗积累的一种运用,也是其自信心的一种锤炼,在交流中享受成就感。 2.读诵诗文是重点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诗文的教学也同此理。而且这也是如今“古诗诵读”的一大教学重点和手段,让学生反复吟诵,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把教师不厌其烦地讲解变成学生相互间的讨论、启迪和学习,而教师只作“雪中送炭”。 如在两首古诗的教学中不约而同地出现了这样的教学环节:1)请学生再读这首古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