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 第4单元单元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诗歌部分》
第四单元素质升级检测
(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30分,每小题3分)
一、(12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咯(kè)血 襁(qiǎng)褓 近狎(xiá) ...B.鹧(zhè)鸪 贲(bēn)张 襟(jīn)怀 ...C.惊蛰(zhé) 长唳(lì) 眩(xuán)晕 ...D.飓(jù)风 胸脯(fǔ) 屹(yì)立 ..【答案】 B(A.咯:kǎ,C.:眩xuàn,D.脯:pú)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组是( )
A.我们虽然缺乏管理经验,但可以向先进企业学习,起初可能是邯郸学步,但终究会....走出自己的路来。
B.股民的心理预期对股市的走向作用很大,去年下半年股市的持续下滑,股民们对国家经济过度悲观的心态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
C.美国针对朝鲜卫星发射计划宣布停止履行对朝提供粮食援助,这违反了2012年2月29日朝美协议的核心内容,这种行为真让人匪夷所思。 ....
D.他为人还是很不错的,只是过于固执,喜欢钻牛角尖,丁是丁,卯是卯,一点也不......晓得变通。
【答案】 B(A.邯郸学步:模仿别人不成,反而丧失了自己的特长。属于语意用错。C.指言谈行动超出常情,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美国的行为目的很明显,不难想象,所以用在此处不当。D.丁是丁,卯是卯:形容对事情认真,一点儿也不含糊、不马虎。属于感情色彩不合语境。)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作为一支精神火炬,“五四”之所以永不熄灭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在那场运动中,青春的炽热与愤怒的烈火点燃了赵家楼的那把大火吗?
B.近期,美国接二连三地对“中国制造”作出反倾销和反补贴裁决,主要原因是为了在大选之年取悦选民,为自己拉选票的目的。
C.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把农业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大格局中统筹谋划。
D.市人防办相关负责人介绍,5月3日拉响防空警报是为了提醒市民警钟长鸣、居安思危,勿忘81年前的“五三惨案”。
【答案】 D(A.成分赘余。B.结构杂糅。C.成分残缺,“站在”缺少宾语中心语,在“小康”后应加一个“的高度”之类的词语。)
1
4.下面对本单元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昌耀的《河床》,以辐射性的构思,无限伸展的空间序列形式,为我们勾勒了一幅黄河源河床的巨人般躺倒、巨人般屹立的形象。这首诗的意象构成也是十分独特的,有实有虚,虚实相生,显得既不拥塞又不空洞。
B.《金黄的稻束》诗中的意象具有如下两个特征:第一,以强烈的主观态度对实存的生活形态作具体描述,如“金黄的稻束”“疲倦的母亲”“收获日的满月”“高耸的山巅”;第二,通过诗人的感官转化把抽象的事物变形为具体感知的形象,如“历史”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无论哪种方法所形成的意象都具有独创性,而且它们是通过诗人心理的印证或想象才得以实现的。
C.李广田的《地之子》是一首自由诗。全诗分两节。第一节直接倾吐诗人对于土地的深情。第二节由“地”而转向“天”。《地之子》的作者正是从“大地”与“天国”的这种比照中,进一步升华了对大地母亲的爱怜之情,增强了诗作的哲理性与感染力。
D.牛汉的《半棵树》是一首叙事诗,他以第一叙述者的身份交代地点、环境,以及事情发生变化的时间、原因等,还以富有戏剧性变化的“雷电从远远的天边就盯住了它”一句作结,强化读者对“半棵树”的印象。
【答案】 D(不是叙事诗,是抒情诗) 二、(9分)
5.阅读汪国真的《但是,我更乐意》,对诗歌所要表达的意思进行判断,最恰当的一项为( )
但是,我更乐意
汪国真
为什么要别人承认我/只要路没有错/名利从来是鲜花/也是枷锁/无论什么成为结局/总难免兴味索然/流动的过程中/有一种永恒的快乐
尽管,我有时也祈求/有一个让生命辉煌的时刻/但是,我更乐意/让心灵宁静而淡泊 A.名利是人生的枷锁,我们不应去追求。 B.追求的过程比成功的一刻更快乐。
C.独立的意志和思想让人摆脱浮夸,获得内心的平静才是真正的快乐。 D.人生不只为一刻的辉煌。
【答案】 C(该诗的独特意义在于最后一句,它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 6.对《热爱生命》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热爱生命 汪国真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2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情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A.诗的标题“热爱生命”统率了全诗的内容,前三节诗是对“热爱生命”的暗写,第四节则是对“热爱生命”的明写。
B.诗篇的深刻内蕴,在于揭示出了热爱生命的含义:“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只要你勇往直前,你就可能会赢得胜利;只要你“风雨兼程”,你就可能会获得成功。
C.全诗的结构安排,旨在完美表达诗的内容。特点是:第一节总说,第二、三节分说,第四节总结,这样“总——分——总”式,使全篇首尾呼应,使结构协调圆合。
D.诗篇多用比喻,例如:“远方”比喻宏伟理想,“玫瑰”比喻美好事物,“地平线”则比喻追求的目标。这一系列的比喻增添了全诗的艺术魅力。
【答案】 C(这首诗的结构很明显是“分—总”式,因此C项不正确) 7.选出对下面这首诗分析不当的一项( )
如果白昼落进…… 聂鲁达[智利]
每个白昼 都要落进黑夜沉沉 像有那么一口井 锁住了光明 必须坐在 黑洞洞井口的边沿 要很有耐心 打捞着掉下去的光明
A.诗人发挥了奇特的想像,将黑夜比喻成一口井,是它锁住了光明。
B.接着运用比拟的手法,把“光明”这种无形的事物,比拟成“掉落下去”而又可以打捞的具体可感的事物。
C.诗的最后两句形象地告诉人们,要能忍受寂寞,“要很有耐心”地等待光明的到来。
3
D.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白昼的消失和黑夜的到来,即时间的匆匆流逝。 【答案】 D(“时间的匆匆流逝”错) 三、(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知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徘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人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又上言,天子当明听纳,辨明党,惜人才,不主先入之说,凡.七事;请去刻薄,抑侥幸,戒兴作,禁妖妄。朝廷多施行之。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以吾志,非吾子吾孙也。”(《杂吏》)
8.对下列语句中的语言现象判断有误的是( ) A.不主先入之说 .
主:以……为主,意动用法 B.闻者皆惮之 .
惮:害怕,畏惧,使动用法 C.使得至前陈曲直 ..曲直:形容词用作名词 D.不伪辞色悦人 .悦:使动用法
【答案】 B(“之”代包拯,“惮”不是使动用法) 9.下列文句,全表现包拯“刚毅廉洁”的一组是( ) ①以父母皆老,辞不就 ②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