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东地炼政策风险
山东地炼是国内地炼的龙头地区,大大小小的企业星罗棋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提高了地炼行业的准入门槛,未来两年地炼行业要经历一番风生水起
大限将至 地炼企业何去何从
风口浪尖的山东地炼行业
不断上涨的油价又一次把地炼企业推到了风口浪尖上,然而这一次,地炼恐怕很难全身而退。
从2010年10月开始,国际油价从80美元/桶的价格价位最高上涨到接近120美元/桶的价位,短短数月涨幅达到50%左右,同时国内每年愈演愈烈的“油荒”在2010年也接踵而来,地炼行业面临大范围的整合,何去何从将很难有自身把握。
山东地炼是国内地炼的龙头地区,大大小小的企业星罗棋布,数据显示,2010年8月底,国内地方炼油厂数量共有100家,总炼油能力为1.2亿吨/年。而山东有大小47家地方炼厂,占全国地炼企业总数超过50%。在2010年度全国排名前十位的地炼中,山东地炼入围8家并雄踞前四位。
但是产能如此高的山东地炼却无法释放,这主要是由于其不尴不尬的地位。地炼行业一直是国家不鼓励也不支持的行业,因此一直面对油源紧张、油源质量不高的问题,也可以说众多的地炼企业依然维持着“靠天吃饭”的经营模式。2010年时,这些企业的效益还不错,主要是由于油价的上涨还在可控范围之内,大企业生产景气,小企业低买高卖、赚取差价,但是油价的不断上涨彻底改变了形势,日益紧缺的原料使地炼行业的日子越来越难熬。
地炼企业加工原料的来源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国家计划内的配额原油,每年仅160万到170万吨,远远满足不了需求;二是从国外进口的燃料油,也就是经过初次加工的重油;三是回收分散于主要油田核心区之外“散井”的原油。配额太少、进口燃料油太贵、“散井”的原油不稳定,三种原料来源都无法满足地炼企业的生产,在2011年年初,以进口原油、燃料油为主的山东地炼厂加工油品承受600元/吨以上的亏损。山东地炼企业普遍停工,山东地炼平均开工负荷37%。
产能过剩、效益低下、分散严重等原因,造成了山东地炼行业不得不变的囧状。尽管当下地炼行情并不乐观,但是却难以遏制各方势力的扩张热情,目前的山东地炼大有三足鼎立,问鼎中原之势。 准入门槛的提高
2011年发改委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以下简称《目录》对国内新建炼厂提出严格的准入规定。这意味着炼油行业将进一步向规模化、大型化发展,小炼油两年后临大限。
《目录》显示,中国将限制新建1000万吨/年以下常减压装置,同时对其他炼油深加工和乙烯装置规模门槛提出限制。其中,石脑油裂解制乙烯装置门槛保持在80万吨/年,限制150万吨/年以下催化裂化、100万吨/年以下催化重整、150万吨/年以下加氢裂化生产装置的新增产能投产;同时淘汰200万吨/年以下的常减压装置。200万吨/年及以下常减压装置大部分都属于地方炼厂,此次政策充分体现了国家上大压小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应该说政策力度还是比较大的。这也是山东地炼不得不变的重要原因。因此山东地炼企业纷纷大肆扩张,以避免被淘汰的命运。同时2010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即“新36条”指示加速垄断行业的改革,支持民资进入垄断行业,在能源领域明确指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石油天然气建设。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油气勘探开发领域,与国有石油企业合作开展油气勘探开发,支持民间资本参股建设原油、天然气、成品油的储运和管道输送设施及网络。这让一直呼声极高的关于民间资本进入这些领域终于得到了官方支持。
一方面提高了准入门槛,另一方面鼓励民资进入能化领域,看来地炼企业唯一的一条路
就是扩大产能。2010年,山东地炼行业纷纷扩大产能,这一做法由于没有油源的支持,大部分产能最后只能沦为摆设,但为了避免被淘汰的命运。但毕竟这不是长久的解决之路,过度的扩大产能最后只能拖累企业。
上游原油受到控制,中游企业控价能力薄弱,油品质量不高,下游的销售网络虽然在山东地区建设较好,但是难以大范围辐射周边地区,上中下游皆受制于人,地炼企业靠自身发展壮大的条件基本被堵死了。 山东政府整合省内品牌
最近山东政府与山东地炼企业联手合作的趋势愈发明显,山东省政府积极配合,表态支持成品油销售建立统一的山东地方品牌。 2010年,山东省经贸委下发的《关于加快我省地方炼油企业成品油销售网络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山东地方炼油企业要想在零售市场争得一席之地,必须建设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统一的山东地方品牌。山东省经贸委将积极协调省有关部门和有关单位,在建设统一地方品牌方面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其实早在2009年,山东省就明确提出组建山东省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整合省内地方炼油企业,这一想法由来已久,因此一旦6500-8000万吨的产能抱在一起,其力量不可小视。
山东省政府出面整合地炼行业是一个必然。从全国来看,2011年贵州、四川、宁夏等地区纷纷表示“十二五”时期,将做大做强资源深加工产业,着力发展现代能化产业,西部地区资源优势明显,贵州的煤炭资源、四川的油气资源都十分丰富;同时在全国煤化工行业缩紧的情况下,内蒙古的煤化工却发展较为迅速。西部主要资源区都把能化发展放到极高位置,那处于东部沿海地区的山东不得不提高其综合的竞争能力,由政府牵头的行业整合将是大势所趋。
央企国际巨头纷纷涌入
五大央企在山东不断扩张。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和中国化工集团公司已经在山东经营多年,2010年末,中化集团将以增资控股弘润石化为契机,与山东省强化在石油中下游领域全方位的投资合作,成为第五个参与山东地炼的央企。虽然央企有着优势的上游资源和下游的销售网络,但是央企的参与一直伴随着过度垄断的争议,同时山东地炼行业本身与央企的竞争就十分激烈,在这次行业整合过程中,众多小企业恐怕不是央企关注的焦点,具有规模的大中型企业应该是央企重点考虑的对象,然而究竟能否进一步渗透到山东地炼行业,还要看央企给出的条件。
还有一方面,国际巨头也纷纷盯上了山东地炼这块肥肉。近段时间,国际能源咨询和通讯公司携多家国际石油公司对山东地炼进行全面探营,其中包括BP、康菲石油、道达尔、壳牌等多个国际石油石化巨头。除了国际石油巨头外,其他一些外资企业也看好山东市场。比如全球著名的工业气体生产商普莱克斯就一直希望和当地地炼企业合作建厂,联手做大山东市场。一些风投也纷纷向山东地炼企业示好。
不管怎样说,山东地炼到了注定要变的地步,众多小企业恐怕很难全身而退,退出这一行业或者被整合是迟早的事情。而众多大型地炼企业还在生死线上挣扎,然而,单打独斗的方式恐怕也很难支撑几年,上中下游皆受制于人的局面使企业不得不考虑与人合作,要么就是企业连横,抱团与政府合作,要么就是与央企合作,前一种方式能够在保存企业自身的前提下不断壮大,但是上游油源问题还是不能得以充分解决,后一种方式虽然能解决个方面问题,但恐怕到那时企业已不是自己能掌控的企业,被央企全部吞并是迟早的事情。不管怎么说,山东地炼行业到了不得不变的地步,两年后小企业的大限将至,地炼行业可定会有一番新面貌。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