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2016新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期末复习资料

2016新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期末复习资料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3 1:28:44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

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七、 记叙文中的描写:记叙文中的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又细分为:

A肖像描写B外貌描写C神态描写D动作描写E语言(对话)描写F心理描写 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2.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①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推动情节发展;③渲染气氛,为下文埋下伏笔。④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或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或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调);⑤结合具体语境:设置了??的背景,烘托形象,突出、深化主题,与开头形成照应,使文章形象、生动、增强文章感染力。⑥暗示社会环境。

(2)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①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八、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 九、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 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侧面(又叫间接) 十一、 记叙文中心、主题的归纳: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含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十二、文眼: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新闻),有时交代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主要事、物(“物”象征意义);有时还是“线索”

十三、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十四、散文的分类及其特点: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十五、小说种类: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十六、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七、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十八、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十九、记叙文语言特征:生动、形象准确

第二部分 答题技巧

一 标题作用

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2.总括文章内容,点明主旨(突出主题) 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4.反映人物情感变化。

二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一)语句的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照应文章标题,渲染气氛,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引出下文

5

2.文中:承上启下(总承上文,总起下文),过渡作用;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3.文末:总结全文,点题或点明中心,引人深思,深化主题,升华主旨,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二)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三)语句特色评价用词。

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清新优美、简洁凝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思、精辟深刻、音韵和谐、寓意深刻、说理透彻、有说服力、引发阅读兴趣、富有感染力。

风格:柔婉、豪放、灵秀、庄严、绮丽、朴实、繁复、凝练生动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它“??(适当地选入下面词库抄的语言)” 附:朴实自然的语言赏析词库。

1、朴实无华 2、平易省净的语言,运笔飘逸流动,设色素淡而隽永 言简意赅,清真雅洁 语言简洁,气势纵横 文字洗练,意境深邃 语言朴实活泼,节奏明快, 文辞畅达,沉静雅洁 写得晶莹澄澈,明润无疵,如诗如画

生动优美的语言赏析词库

文笔凝练,刻画传神 细致传神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 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发人深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

汹涌豪迈的气垫,清丽隽永的风格,稳健深沉的笔触 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撼人心扉 三 修辞手法的作用及答题模式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十对象十特性(即修辞+修辞作用)

用XX比喻XX(或XX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现了(事物)??的特点(情态),表达了(人物)??的情态(或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

2.拟人:把XX拟人化(或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生动形象的表现了??的情态(或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栩栩如生,逼真。)

3.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答题格式:??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使句式更整齐,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突出了(事物)??特点。 4.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 5.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6.对比:将??与??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7.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要更强烈。

8.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9.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11.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12.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附:语句作用、含义分析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

6

“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说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以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6.文中划线句、段运用何种描写方法,有何作用,即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联系上下文,围绕主题,挖掘出句子深层含义,再整理下自己的语言即可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动词理解:XX生动表现了人事物XX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五、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2. 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六、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1.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示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词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

1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2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3A、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B、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1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2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3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4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C、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1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2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2.学会概括段意、层意。

1抓文段的中心句。即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2用概括法。概括段意、层意可采用下列方法:○

3把两个或两个以即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或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

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联合段意。总之要求:完整、简洁、明确。 七、文章运用表现手法作用:

1.对比手法:XX和XX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XX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2.象征(托物言志)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

3.伏笔:对将要出现的XX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4.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文章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突出中心。 5.烘托、渲染: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是我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八、描写手法的作用:

1外貌(肖像)描写: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2语言描写: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3动作1.○

4心理(神态)描写,(细节)描写: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

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主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2.公式:

7

外貌:描写了??的样子,表现了?? 语言:??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内心,表现了??

动作:运用??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 心理:??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 九、记叙线索公式:

1以“物”为线索○2以“事”○3以“人”○4以“时间”○5以“感情”○6以“地点” 1.分析线索种类:○

2.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3.答题套路:以??为线索,串连事例,塑造人物形象,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十、记叙文中议论

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叙”主体,“议”是附属成分,不可本未倒置;“议”是“叙”的自然发生,并不是强加上去的。“议”宜短不宜长,点到为止,不可以“议”代“叙”。 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可起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十一、记叙文中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

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 注意: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

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十二、称谓变化公式:称谓变化也反映了情感的变化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算作者本人。

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十三、 其他类

(一)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用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二)文段中主人公的判断;

原则:必须依据本文的主题 散文(包括杂文、通讯、一般记叙文)中的“我”等于作者本人,而小说中的“我”不等于作者本人,而是作者在生活的基础上通过虚构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 (三)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生经历。 (四)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五)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 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1.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2.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 (六)读图题公式

1.分析画面构成要素。看清上中下或左中右各有什么,画面的主题词或标题是什么,画面中的人物语言有什么给漫画写题目的公式:题目+内容+启发2.结合画面含义,说自己的看法或得到的启示及提出自己的意见,要分要点来写(写成1、2、3)3.给画面定标题,要不能离开画面含义或寓意。4.说画面的寓意,也就是看到A联想到B,A、B具有共性。

8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七、 记叙文中的描写:记叙文中的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又细分为: A肖像描写B外貌描写C神态描写D动作描写E语言(对话)描写F心理描写 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2.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①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推动情节发展;③渲染气氛,为下文埋下伏笔。④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或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或为全文定下了?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