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国通用版)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思教案
经典
D.衡山之民释其本 本:农耕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可根据平时对文言实词的积累,结合着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判断。C项,可联系上句“子为我致生鹿二十,赐子金百斤,什至而金千斤也。”判断此处的“赋”应为“征税”所以C
考点3. 通假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题。(2016年新课标Ⅰ卷高考试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 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九,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5分)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5分)
【答案】(1)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计分点:锡,赐给;虔,恭敬;而,却;之,这样的事;句式,安乎,心安吗?)(2)苏轼曾从容地责备曾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计分点:责,责备;救正,纠正弊病;世,当时的人;持禄固宠,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解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重点落实实词与虚词:(1) “锡”即“赐”,通假;“不虔君命”即“对国君的命令不尊重”, “而”作转折连词,“却”, “处之安乎”固定句式,意思是“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 “之”,代这样的事,“乎”,翻译成“吗”。(2 ) “责”,此处应是“责备”,的意思;“救正”即纠正弊病,“世”即当时的人,“持禄固宠”意思是“保持禄位加固宠幸”。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经典
考点4. 词类活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题。(2016年浙江卷高考试题)
琅嬛福地记 (明)张岱
晋太康中,张茂先为建安从事,游于洞山。缘溪深入,有老人枕书石上卧,茂先坐与论说。视其所枕书,皆.蝌蚪文,莫能辨,茂先异之。老人问茂先曰:“君读书几何?”茂先曰:“华之未读者,二十年内书,若二十年.
外书,则华固已读尽之矣。”老人微笑,把茂先臂走石壁下,忽有门入,途径甚宽,至一精舍,藏书万卷。问老人曰:“何书?”曰:“世史也。”又至一室,藏书愈富。又问:“何书?”老人曰:“万国志也。”后至一密室,扃钥甚固,有二黑犬守之,上有署篆,曰“琅嬛福地”。问老人曰:“何地?”曰:“此玉京、紫微、金真、七瑛、丹书、秘籍。”指二犬曰:“此痴龙也,守此二千年矣。”开门肃茂先入,见所藏书,皆秦汉以前及海外诸.国事,多所未闻。如《三坟》《九丘》《连山》《归藏》《梼杌》《春秋》诸书,亦皆在焉。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茂先为停信宿而出,谓老人曰:“异日裹粮再访,纵观群书。”老人笑不答,....送茂先出。甫出,门石忽然自闭。茂先回视之,但见杂草藤萝,绕石而生,石上苔藓亦合,初无缝隙。茂先痴伫视,望石再拜而去。 .
嬴氏焚书史,咸阳火正炽。此中有全书,并不遗只字。上溯书契前,结绳亦有记。鹞前视伏羲,已是其叔季。海外多名邦,九州一黑痣。读书三十乘,千万中一二。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石彭与凫毛,所见同儿稚。欲.入问老人,路迷不得至。回首绝壁间,荒蔓惟薜荔。懊恨一出门,可望不可企。坐卧十年许,此中或开示。
【注】①张茂先:名华,字茂先。西晋文学家。 1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3分) (2)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4分)
【答案】(1)张茂先感到茫然、失落。老人于是拿出酒菜果品给他吃,食物的鲜美洁净不是人间能拥有的。
(2)(经过此事)才知道我见识浅陋,就像夏生秋死(或“春生夏死”)的蝉不知道四季的转换。 【解析】第(1)句中的“爽然”有“茫然、怅惘”之意; “饷之”即“给他吃”的意思。第(2)句中的 “见小”即见识浅陋;“春秋问蛄蟪”典出《庄子·逍遥篇》,可联系作答。 五、分层训练 能力进阶 【基础达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2016年天津卷高考试题)
李台州传 (宋)杨万里
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人,不知何郡邑。母展,妾也,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母子相失,宗质以父荫,既长,仕所至必求母,不得,姻家司马季思官蜀,宗质曰:“吾求母,东南无之,必也蜀 ?”从之西,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曰展婆,展婆,至暮,哭而归,不食,司马家人哀之,必宽警之, 饮泣强食,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竞不得。至荆州,复然。日旦夕号呼,嗌痛气惫,小憩于茗肆,垂涕。
①
经典
坐顷之,一乞媪至前,揖曰:“官人与我一文两文。”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既饮茗,问其里若姓。媪勃然怒曰:“官人能与我几钱,何遽问我姓名?我非乞人也。”宗质起敬,谢曰:“某皇恐,上忤阿婆,愿霁怒,试言之,何害?怒火乡邻或亲族也,某倒囊钱为阿婆寿。”媪喜曰:“老婆姓异甚,不可言。”宗质力恳请,忽曰:“我姓展。”宗质
瞿然起,抱之,大哭曰:“夫人,吾母也。”媪曰:“官人勿误,吾儿有验,右腋有紫痣,其大如杯。”宗质拜曰:“然。”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观者数十百人,皆叹息涕下。
宗质负其母 归,季思与家人子亦泣,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年,母以高年终,宗质亦白首矣。 宗质乾道庚寅为洪倅,时予为奉新县令,屡谒之,不知其母子间也。明年,予官中都,宗质造朝,除知台州。朝士云:“李台州,曾规姻家也,规无子,子台州之子。” 予一见不敢再 ,亦未知其孝。
后十七年,台州既没,予与丞相京公同为宰掾,谈间,公为予言李台州母子事,予生八年,丧先太夫人,终身饮恨。闻之,泣不能止,感而为之传。
赞曰:孔子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若李台州,生而不知失母,壮而知求母,求母而不得,不得而不懈,遍天下之半,老而乃得之。昔东坡先生颂朱寿昌,至今咏歌以为美谈。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非至孝奚而通神明,非通神明奚而得母?予每为士大夫言之,闻者必泣。人谁无母?有母谁无是心哉?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 罹:遭遇 .B.愿霁怒 霁:停止 .C.除知台州 除:罢免 .D.终身饮恨 饮:含着 .【答案】C
【解析】除:授予官职。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2.依次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词语,最前当的一项是( )(3分)
①东南无之,必也蜀 ②必宽譬之, 饮泣强食 ③宗质负其母 归 ④予一见不敢再
A.焉 乃 于 者 B.乎 其 以 者 C.乎 乃 以 也 D.焉 其 于 也 【答案】C
【解析】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的此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此题注意“焉”和“以”的用法,然后分析所给语句前后的关系。此题中③前面是“负”后面是“归”,是两个动词,应是表承接的词语;“焉”做语气词一般放到句首,由此排除AD,②中前后句应该是条件关系,用“其”无法衔接前后文,由此排除B 。
3.文末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3分)
经典
A.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B.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C.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D.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答案】B
【解析】注意后句的语意关系,重点注意“失母”“求母”和“母存”的三个层次,同时注意“而”“或”的并列结构。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4.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出李台州“至孝”的一组是( )(3分
①既长,仕所至必求母
②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 ③某倒囊钱为阿婆寿
④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 ⑤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年 ⑥规无子,子台州之子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①⑤⑥ D.②④⑥ 【答案】A
【解析】③不能反应“至孝”, ⑥与“李台州”无关。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还有是某人的什么做法,某人做事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的分析,答题方式和人物性格分析类似。此题人物是“李台州”,品质是“至孝”, 然后分析列出的各项,③不能反应“至孝”, ⑥与“李台州”无关。排除这两项,自然得到答案。
5.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宗质出生后因战乱母子失散,长达后曾四处寻访母亲下落而不得,以至茶饭不思,黯然神伤。 B.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但直到李台州去世之后,才写作此文,并在士大夫中传颂其事迹。 C.为一位官员作传,不注重其政治事功,却记叙其寻母尽孝之事,杨万里有褒扬孝道,规劝世风之意。 D.文章记李台州事迹,以寻母、认母,侍母为线索,集中笔墨描写认母场景,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答案】B
【解析】“素来”错误。注意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文中有“亦未知其孝”。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如此题选项B“素来”错误,文中有“亦未知其孝”。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季思轶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2分)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