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复习目标:
1、会写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电子排布式、电子排布图(轨道表示式)、价层电子排布式。
2、元素电离能、电负性、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并会解释。
3、分子空间构型的判断 4、杂化方式的判断 5、化学键类型的判断,键的极性非极性、分子的极性非极性的判断 、σ键π键数目的判断。
6、氢化物的稳定性、熔沸点高低比较、酸性比较并解释(键长、键能)。用分子间作用力及氢键解释物质的熔沸点、溶解性。(缔合分子)
7、会判断含氧酸酸性相对强弱及会解释酸性强弱的原因(含氧酸的通式) 8、等电子体原理的应用
9、配位化合物(中心原子、配体、配位数、配离子的电荷数)、配合物的杂化类型及简单空间构型。 10、掌握P42(2-2)实验的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及会写反应方程式。
11、电子云及电子的运动状态。
12、晶体类型的判断及熔沸点高低比较(分子间作用力、氢键,阴阳离子所带电荷、半径、晶格能,键长、键能)
1
13、每种类型的晶体的典型代表,根据晶胞图计算晶胞完全拥有的微粒数、化学式,某一微粒的配位数,微粒间的距离、密度
14、金属晶体的堆积方式及代表物及空间利用率。
2
复习目标:
1、掌握原子结构及微粒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2、掌握元素、核素、同位素、同位异形体的关系与区别。 3、理解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及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 4、掌握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5、掌握元素周期律的概念及包含的内容 6、掌握微粒半径大小比较
7、掌握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判断依据
8、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及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9、了解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分界线。
10、掌握元素周期表中隐含的关系式。
11、掌握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本质和形成条件。 12、掌握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概念及判断。 13、掌握电子式的书写及步骤,会用电子式表示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14、掌握极性键、非极性键的概念及判断。 15、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及化学反应的本质。 16、了解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3
一、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1、已知元素R的原子,形成离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AmRn 。晶体中一个R微粒的核外电子数是a,核内中子数是b,则该原子的符号是( )
bA. aRa?b B.aRa?b?m C.a?m?mR D.a?ab?mR
2+
2、核内中子数为N的R离子,质量数为A,则ng它的氧化物中所含质子的物质的量是( ) A.
nA?16(A-N+8)mol B.
nA?16(A-N+10)mol
nC.(A-N+2)mol D.A(A-N+6)mol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