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题即课题 教学即研究 成长即成果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问题即课题 教学即研究 成长即成果
作者:包立娟 李雪莲
来源:《辽宁教育·管理版》2017年第10期
辽宁省教育厅2016年印发的《辽宁省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应树立“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教研理念,针对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着力组织教师个人进行“教学反思、教师集体合作、学生有效参与、专家指导引领”的行动研究。在区域教研中,如何落实“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教研理念开展教研活动呢?
一、问题即课题——开展专项研究 (一)确定方向,寻找问题
研究始于“问题”,如何寻找既来源于课改实践又符合教师需求的真实问题呢?学期伊始,区教研室以“解决问题”为专题,做了本学期学科教研辅导,组织教师围绕此专题开展独立研究,并将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上来。如图所示,某校教师共提出了6个问题: 通过梳理,发现前四个问题存在如下关系:
其中第2、3、4问题分别指向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也就是第1个问题中的三个分支。因此,校级教研组就选择这四个问题开展研究,并根据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把本轮研究专题定为《通过三个步骤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而第5、6两个问题,则不列为重点研究内容。这样,就保证了专题是围绕课程改革且基于教学实践的迫切需要而产生的。 (二)层层递进,解决问题
学校以骨干教师为牵头人,以“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第二次备课”为程序,开展研究。通过一两个周期,教师们发现自己能够解决诸如“在回顾与反思环节应该引导学生从哪些方面反思”这样简单的问题,但是对于类似“如何突破教学重难点”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于是,我们将问题的研究范围缩小,由《通过三个步骤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改为《通过步骤之二“分析与解答”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同时将研究层级提升,由“以学校骨干为牵头人的校级教研组”上升到“以大学区中心校骨干教师为牵头人的大学区协作组”研究。如果问题仍然有研究的价值,我们可以进一步缩小范围,由《通过步骤之二“分析与解答”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改为《巧用假设法在“分析与解答”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并再一次提升研究层级,由“以大学区中心校骨干教师为牵头人的大学区协作组”上升到“以区教研员为牵头人的区级中心组”研究。 (三)总结提升,反思问题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