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二上学期地理期末复习题三
高二上学期地理期末复习题三
1.西昌(约102°E、28N)、酒泉(约99E、40N)、太原(约112E、38N)是我国三大卫星发射基地。根据地理位置判断三地所在地形区约为( ) A.黄土高原、河西走廊、云贵高原 B.横断山区、河西走廊、黄土高原 C.四川盆地、河西走廊、黄土高原 D.成都平原、黄土高原、横断山区 2.跨省级行政单位最多的铁路线是( )
A.京九铁路 B.京广铁路 C.陇海铁路 D.京沪铁路 3.关于建设长江三峡水枢纽工程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极大地减少了洪水对中下游地区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 B.在水电供应方面,最受益的是南部沿海各省区.
C.是不少地区用可再生资源代替不可再生资源,降低了大气污染. D.提供了长江水源的通达能力,更有效地发挥了黄金水道的作用. 读图,回答4-6题
4.图中甲铁路线和横向铁路线交会处的城市是( ) A.开封 B.商丘 C.徐州 D.洛阳
5.我国建设图中丙铁路线的主要原因是( )
A.加快北方的煤炭外运. B.沿线地区经济发达、交通落后. C.缓解南北铁路运输的紧张状况. D.沿线以平原为主,工程造价低. 6.图示区域接近我国“五岳”中的( )
A.泰山 B.华山 C.衡山 D.泰山和嵩山
7.闽南三角地区建立了农业出口商品基地,不属于当地主要产品有( ) A.木材 B.蔬菜 C.花卉 D.水果
下图是我国某河干流一个水文站测得的全年各月流量统计图,据此回答8-9题. 8.该河位于我国( )
A.西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东北地区 D.南方地区
9.该河流域适合种植的经济作物是( )
A.甘蔗 B.甜菜 C.棉花 D.水稻
2005年10月25日,纪念台湾光复六十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贾庆林发表重要讲话说,台湾被割让到光复这段历史,同其他所有关于台湾的历史事实都无可辩驱地证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被称为“祖国的宝岛”,特产丰富,战略地位也非常重要。读图为该岛屿沿回归线的地形剖面图,上部是该区相关地理事物沿线变化图,据此回答10~11题。
10.下列关于台湾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森林资源丰富,有“森林宝库”之称 ②享有“水果之乡”的美名 ③享有“祖国东南盐仓”的美称 ④有“东方甜岛”的美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对该岛生活、生产危害最大的两种自然灾害是( )
A.寒潮、洪涝 B.台风、地震 C.干旱、台风 D.地震、洪涝 湿地与森林、海洋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在防洪、抗旱、调节气候、控制污染等方面具有其它生态系统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效益,被称为地球之“肾”,请回答12—14题。 12.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破坏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A.围湖造田 B.森林破坏 C.兴修水利 D.荒漠化
13.华北地区湿地水污染带来的后果主要是( )
A.北方干旱季节加长 B.危害人体健康 C.增加酸雨的次数 D.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 14.关于湿地的发展方向正确的是( ) A.通过湿地改造发展种植业 B.通过湿地自然条件建立蔬菜瓜果基地 C.利用湿地空间发展建筑业 D.利用湿地风貌和动植物资源发展旅游业 新华网拉萨10月15日电随着这条1142公里长的“天路”从格尔木成功铺轨至拉萨,世界铁路建设史,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史,以及青海西藏两省区人民的生活史都欣开了新的一页,据此回答15~17题。 15.正在建设的青藏铁路的格——拉段,一座座桥梁将成为雪域高原上靓丽的风景;采取“以
桥代路”交通方式的主要原因是( ) A.铁路沿线多大江大河 C.解决高原冻土施工难题
B.铁路沿线地形险峻 D.由于地质条件复杂
16.青藏高原地区青稞、小麦、豌豆等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 A.气温高,雨量充沛 B.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光照条件优越 C.气温偏低,水分蒸发少 D.农业机构化程度高 17.青藏地区的农田、村镇、城市主要分布在( )
A.三江源地区 B.横断山及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 C.藏北高原和昆仑山南麓 D.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
著名的“春城”昆明市气候宜人,环境优美,基于这个地理特点,昆明市提出了建设湖滨生态城市的发展战略。但是滇池水污染环境问题成为实施这一战略的障碍。回答18—19题。 18.昆明气候四季如春的决定性因素是( ) A.西南季风的持续影响
C.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共同影响 19.昆明所在高原地形特点( ) A.远看是山,近看是川
B.临近滇池和森林植被覆盖率高
D.比较低的纬度位置和比较高的海拔高度 B.地势平坦、沃野千里
C.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D.崎岖不平、多山间小盆地 20.决定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子为( )
A.地貌和植被 B.气候和地貌 C.气候和植被 D.植被和土壤 21.流经中国三大自然区的河流为( )
A.松花江 B.海河 C.长江 D.黄河
在我国三大自然区中,每个自然区内部都存在十分明显的区域差异。据此回答22—23题。 22.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为( ) A.平原广布而三面环山的马蹄形结构
B.以大平原和大高原为主,地势西高东低 C.以山地、丘陵与盆地为主,地貌结构复杂 D.多低山丘陵
23.在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 )
A.广泛分布黑土 B.广泛分布黄土 C.有淋溶强烈的黑钙土 D.有肥力较低的红壤
下表为我国三个地区甲、乙、丙三河流各月流量资料(立方米/秒)。据此回答24—25题 河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甲 1200 1400 1700 4500 6000 12500 11100 7500 4500 3000 2000 1000 乙 丙 0 50 0 100 80 500 50 600 60 200 200 350 260 300 220 850 1100 700 100 500 60 300 50 100 24.甲、乙、丙三条河流所在地区依次为( ) A.西北、东北、南部沿海地区 B.东北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
C.南部沿海、西北、东北地区 D.南部沿海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 25.丙地区适宜种植的经济作物为( )
A.玉米 B.棉花 C.甜菜 D.水稻读我国某乡村聚落地理环境示意图,据此回答26—27题。
26.该乡村聚落最有可能位于我国的 A.青藏地区 B.西北地区
C.南方地区 D.北方地区
27.下列关于图中乡村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叙述错误
的是
A.建在丘陵北坡地带,降水少,坡状尖顶利于排水 B.依地势特点而建,利于排水 C.靠近河流,便于取水、排水和出行 D.周围植被覆盖率高,环境优美
下图为我国西南某城市近郊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图,读图完成28—29题。 28.图中 2003年与 1994年相比,各土地利用类型所占比值变化最大的是 A.林地和耕地 B.耕地和园地 C.园地和林地 D.耕地和草地 29.上题中所显示的变化,其原因可能有 A.人口增长 B.退耕(园)还林 C.交通建设 D.国家政策
下图为我国几个省区轮廓示意图,读图回答30—31题。 30.图中省区名称正确的是
A.①陕西省 B.②江西省 C.③甘肃省 D.④浙江省
31.我国下面几个旅游资源与所在省区搭配正确的是
A.①兵马俑 B.②庐山地质公园 C.③敦煌莫高窟 D.④杭州西湖
32.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一方人又创造出一方独特的风俗文化。下面关于我国南北方差异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受到资源和区位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北方以重工业为主,南方轻工业相对较发达
B.南方受地形影响,交通不便,人们交往少,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话”,语言繁杂 C.地形的影响导致我国居民屋顶表现为南尖北平 D.从饮食习惯上看,南方人爱米饭,北方人喜面食 33.(14分)读下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4分)图中B地区主要能源是 ,该区大气的首要污染物是 。简 地形区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2)(2分)图示C为 综合性工业基地,该地区常规能源缺乏,目前的解决途径有 。 (3)(2分)简述图中D区域成为我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的主要原因?
(4)(3分)图中A地区 等常规能源丰富,该地区正在实施的能源输出工程,对C
地区环境产生的有利影响有哪些?
(5)(3分)E地区已建成 地热电站,该地区地热资源丰富的原因包括哪些?
34.(14分)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4分)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分别是我国的第三和第四大沙漠。近年来,两沙漠已有多处连在一起,呈“握手”之热,这是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的表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2分)城市P兴起的原因是( )
A.交通 B.科技 C.资源 D.政策
(3)(4分)甲、乙、丙三个地区共同种植的粮食作物是 甲、乙、丙三地区中发展农业生产条件最好的是 。 (4)(4分)贺兰山不仅是西部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和水源涵养林业,而且对乙农业区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表现在:
a.
b. 35.阅读图文资料,分析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下,充分利用自身的条件,从实际出发,大力引进外资,创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珠三角模式(图5-4)。
材料二: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实力的不断增加,其产业结构也不断发生变化(图5-5)。
图5-4 图5-5
材料三:长三角扼据长江入海口,以上海为中心、南京和杭州为两翼,区域内经济发达、人口城市密集,高校众多,是我国最大的都市圈。目前长三角地区以占全国1%的土地和6%的人口,创造了占18%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去年的财政收入中,长三角地区的贡献份额超过了四分之一。
(1)早期的珠三角模式中,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工业生产中主要完成的生产环节是加工,以__________产业为主;1990年后__________产业逐渐发展成为珠三角的主导产业。(2分) (2)根据材料二,简述1980~2002年间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主要特点。(4分)
(3)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在发展的过程中都面临能源紧张的状况,国家采取哪些最主要的措施来解决?(4分)
(4)有一位深圳网民在网上发表了一篇《谁抛弃了深圳》的文章,文中提到一些跨国公司将驻华总部从深圳迁往上海。请你分析其中的地理原因。(6分)
高二上学期地理期末复习题三答案
1-5BABDC 6-10DACBA 11-15BABDC 16-20BDDDB 21-25DADCC 26-30CACBC 31-32CC 33.(1)煤炭 总悬浮颗粒物(或TSP)
自然原因:土质疏松,植被稀少,降水集中多暴雨 人为原因:植被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开矿等。
(2)沪宁杭 西气东输,北煤南运,西电东送,秦山核电站等的
(3)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三江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地广人稀,商品率高;工业基础好,市场广阔;交通便利等 (4)石油、天然气 减轻大气污染 (5)羊八井 板块交接处,地壳活跃
34.(1)自然的因:连年干旱导致植被稀疏,在强劲的西北风的作用下,巴丹吉林沙漠向南流动 人为原因:滥采、滥牧导致植被破坏 (2)C (3)小麦 乙
(4)阻挡沙漠入侵 阻挡寒潮侵袭 35.(1)劳动密集型 高新技术
(2)第一产业比重逐渐降低,第二产业比重先增后降,第三产业比重逐渐增加。 (3)积极发展核电,建设了秦山、大亚湾核电站;加快“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建设。
(4)深圳的政策优势减弱或消失;上海经济腹地比深圳广;产业基础比深圳好;科技力量比
深圳雄厚;大城市依托作用比深圳强。(答对三点即可)
高二上学期地理期末复习题三答案
1-5BABDC 6-10DACBA 11-15BABDC 16-20BDDDB 21-25DADCC 26-30CACBC 31-32CC 33.(1)煤炭 总悬浮颗粒物(或TSP)
自然原因:土质疏松,植被稀少,降水集中多暴雨
人为原因:植被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开矿等。
(2)沪宁杭 西气东输,北煤南运,西电东送,秦山核电站等的
(3)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三江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地广人稀,商品率高;工业基础好,市场广阔;交通便利等 (4)石油、天然气 减轻大气污染 (5)羊八井 板块交接处,地壳活跃
34.(1)自然的因:连年干旱导致植被稀疏,在强劲的西北风的作用下,巴丹吉林沙漠向南
流动 人为原因:滥采、滥牧导致植被破坏 (2)C (3)小麦 乙 (4)阻挡沙漠入侵 阻挡寒潮侵袭 35.(1)劳动密集型 高新技术
(2)第一产业比重逐渐降低,第二产业比重先增后降,第三产业比重逐渐增加。 (3)积极发展核电,建设了秦山、大亚湾核电站;加快“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建设。
(4)深圳的政策优势减弱或消失;上海经济腹地比深圳广;产业基础比深圳好;科技力量比深圳雄厚;大城市依托作用比深圳强。(答对三点即可)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