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地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章末整合中图版必修2
章末整合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教材P80 探索
当前,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已引起了人类极大的忧虑和不安,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遭到破坏等问题已经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卡斯特罗说:“有一个重要的物种正在灭亡,那就是人类!” 教材P85 思考(上)
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遭到破坏、大气污染与酸雨、水环境污染和土地荒漠化等。 教材P85 思考(下)
毛乌素沙地地处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本身已很脆弱,加上大规模地垦荒和过度放牧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大片草场退化成沙地。 教材P86 复习题
1.全球性环境问题主要是指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大气污染与酸雨等,因为它们影响广、规模大、危害深。这三种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成因可归纳如下表:
主要问题 全球气候变暖 臭氧层的破坏 酸雨 成因 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毁林尤其是亚马孙雨林的破坏 人类使用消耗臭氧的物质(氟氯烃化合物) 人类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不断向大气中排放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 2.本节所介绍的全球性和区域性环境问题,它们的表现类型如下图所示:
3.首先要明确本地区面临哪些环境问题,选择最突出的环境问题加以分析,其次要
区分这些问题属于生态破坏还是环境污染,再确定要分析的方面,即生态破坏主要从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角度分析,环境污染主要从过量排放与环境自净能力不足的矛盾分析。治理措施要对症下药,从原因入手推出具体措施。
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教材P87 探索
每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从1974年到2007年三十四个世界日主题中,几乎全部涉及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其中与环境污染有关的6个,与生态破坏有关的有9个。所有世界环境日主题都反映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那就是:“既要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教材P88 阅读
(1)基本内涵:中国古代道家就有“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强调天(自然)与人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内涵包括自然与人类的“相类、相通、相应和相统一”。具体表现如下:
(2)意义:“天人合一”思想蕴含了当前可持续发展的一些观点和认识,其“天人相应”的思想在现在看来,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教材P89 思考
人类以自我为中心,一切社会活动趋向利益和效益最大化,人类不但开发当前的自然资源,还想“预支”未来的自然资源,这种行为过度消耗资源,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平衡,使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教材P91 思考
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使用再生纸;垃圾分类回收利用;自备篮子或布袋购物;采用节水措施;将旧衣物、玩具、书籍捐赠给需要的人;以节俭为荣……以上生活方式都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教材P92 思考
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侧重以下几点:人类要发展,尤其是穷人要发展,强调的是发展;发展要有限度,不能超越环境的承载能力;发展要有持续性,不要危及后代人的发展,强调代际公平;强调全球范围内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之间的公平,即代内公平。
教材P93 案例研究
200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表的《全球环境前景报告》,对未来30年人类的生活环境进行了预测。由于人类采取不同政策,从而会有不同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教材P93 复习题
1.各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演化过程如下表所示:
生产力 水平 低 高 人类文明 史前文明 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 关系 人类适应自然 人类利用、改造自然 耕作和灌溉技术得到发展;人类开始大规模改造自然 人口数量不断增人地矛盾日益尖锐 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 科技水平迅速提高,人口急剧膨胀,经济实力空前提高 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人 地关 系 表现 作用很强,人类改造自然的作用微弱 原因 生产力水平极低 加,人类掌握了一定工具,具有一定生产能力 2.对于非可再生资源,可从其储量的有限性方面谈;对于可再生资源,可从其目前的污染程度和净化能力的角度谈。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它的含义:人类要发展,发展要有限度,不能危及后代人的发展,强调不同发展程度国家之间的公平。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第三节 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教材P94 探索
漫画中的人物在用木筏上的木材作燃料,其结果必然导致木筏越来越小,最终会使大家都沉入水中,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漫画从深层次说明人类目前过度索取资源,损害环境,将会危及人类的生存。因此,人类必须转变一系列违背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改变损害环境的各种行为,尽快地恢复被损害了的环境,减少新的发展活动对环境造成新的损害,这样才能保证人类与环境持久地、和谐地发展下去。 教材P95 思考
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改变自己的态度和习惯,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教材P100~P101 案例研究
1.1994年3月,《中国21世纪议程》经国务院颁布实施。为了落实该议程,我国所做的主要工作和成就如下图所示:
《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进一步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目标。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困难有:人口基数庞大、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经济发展水平低等。
解决办法:就我国的基本国情和要实现的发展战略目标而言,中国今后不能再走只注重数量增长,而不考虑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为指导,从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高度制定国家发展战略和相应的对策,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教材P101 复习题
1.我国人口基数庞大、资源相对短缺、环境污染、经济发展水平低等严峻的问题,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为实现所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当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减少过度包装,倡导简朴生活,节能节水,选购环保产品,少用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袋,拒食野生动物,实行垃圾分类回收,积极宣传环保知识等。
3.通过互联网等形式查找案例即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公众参与。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