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明清徽州书院的资金来源
明清时期徽州书院的资金来源
江超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 芜湖241003)
摘要: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而明清时期的徽州地区是书院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书院数量众多。书院的支撑要靠经费,徽州地区如此众多的书院经费从何而来?研究徽州书院的经费由来,有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徽州书院。
关键字:明清时期 徽州书院 经费来源
Abstract: College is China's feudal society's unique education organizational form, and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huizhou region is one of the academy in relatively developed areas, the academy are numerous. Academy support depends on funds of huizhou region so many college funds come from? Study of huizhou college funds origin, is conducive to our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huizhou college.
Keyword: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huizhou college funding sources
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它最早出现于唐代,在宋、元、明、清时期开始盛行。从宋代起,书院数量的多少就成了衡量中国区域教育发展程度和学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徽州的书院一直十分发达,特别是明清时期。当时所谓“天下书院最盛者,无
①
过东林、江右、关中、徽州”。在明清时期的整个徽州地区,据李琳奇先生的统计,明清徽州地区共有书院约93所。众所周知书院要维持和运作下去资金是其重要保证,所谓“经
②
费志养源也”,“必经费有余而后事可经久”。故本文拟对明清徽州书院的经费来源问题进行讨论,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③
据统计,明代有书院1962所,清代有书院4365所,其数是唐、五代、辽、宋、金、
④⑤
元、明各朝书院总和的1.49倍。明代书院中官办比例为57.21℅,清代书院中官办比例
⑥
为56.67℅.可见明清时期官力成为书院发展的主要力量,官方出资是书院的主要资金来源。但是徽州地区却是以民办书院为主体,民间的捐助是书院经费的主要来源,而民间捐助大体上可以分为宗族捐助和徽商捐助。
①②
道光《徽州府志》卷三《营建志·学校》。 史致昌:《彝山书院志序》。 ③
邓洪波《中国书院史》第五章《书院的繁荣与辉煌》第261页。 ④
邓洪波《中国书院史》第六章《书院的普及与流变》第404页。 ⑤
邓洪波《中国书院史》第五章《书院的繁荣与辉煌》第271页。 ⑥
邓洪波《中国书院史》第六章《书院的普及与流变》第414页。
一、宗族与徽州书院
徽州被称为“宗族之乡”,清代学者赵吉士在《寄园寄所寄》卷十一《故老杂记》中说:
“新安各姓,聚族而居,绝无杂姓搀入者。其风最为近古。出入齿让,姓名有宗祠统之。岁时伏腊,一姓村中,千丁皆集。祭用文公《家礼》,彬彬合度。父老尝谓,新安有数种风俗胜于他邑:千年之冢,不动一卦;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之谱系,丝毫不紊;主仆之严,虽数十世不改,而宵小不敢肆焉。”
从中可以看出明清时期的徽州地区宗族势力非常强大。宗族势力如此强大,主要是因为徽州是一个高移民社会,中原士族为了躲避战火纷纷迁入徽州地区。这些中原士族迁入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宗族文化,使他们的宗族文化得以在徽州复制。《新五代史》云:“故唐公
①②
卿之族丧亡且尽”而在徽州地区宗族制度却得以保存。
(一)宗族对教育的重视
徽州宗族大多来源于迁入徽州的中原士族,他们继承了中原士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十分重视文化教育。在休宁《茗州吴氏家典》中有过这样一段记载:“族内子弟有器宇不凡,资禀聪慧而无力从师者,当收而教之。或附之家塾、或助以膏火。培植得一个两个好人作将
③
来楷模,此是族党之望,实祖宗之光,其关系匪小。”徽州宗族之所以如此重视教育一方面来源于传统,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对教育有着很深刻的认识。
1、 宗族的强大要靠教育
徽州宗族已经没有了原来中原士族那种世代出仕的特权了,所谓“巨室强宗之所以绍
④⑤
隆而不绝者,有世禄尔”;“子孙才,族将大”一个宗族的强大政治上,学术上必须要有地位。没有了世代出仕的特权,要想在政治上,学术上有所地位只能靠教育,通过科考仕进之途取得和保持望族的地位。正如明歙县人汪才生对其子弟所说:“吾先世夷编户久矣,非
⑥
儒术无以亢宗,孺子勉之,毋效贾竖子为也。” 2、宗族成员的个人品德要靠教育
自古以来中国古人就很注重个人修养,正如《礼记·大学》中所说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未治者 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①②
《新五代史》卷二八,《豆卢革传》。
叶显恩教授在《徽州和珠江三江洲宗法制比较研究》(1995年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论文)中指出,“徽州宗族制一直保持与正统文化相一致,堪称为正统宗族制传承的典型”,而珠江三角洲的宗族制则为“宗法制的变异”,乃是“虚拟宗族”。 ③
(雍正)休宁《茗州吴氏家典》卷一。 ④
胡寅:《斐然集》卷二○《个竦堂记》。 ⑤
(光绪)《绩溪东关冯氏家谱》卷首上《祖训》。 ⑥
汪道昆:《太函集》卷六七《明赠承德郎南京兵部车驾司署员外郎主事汪公暨安人郑氏合葬墓碑》。
徽州宗族作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他也毫不例外的很注重个人的修养。徽州人有句古话叫:“读书非徒以取科名,当知做人为本”。徽州人一直把族人的品德看做宗族能够延续下去的重要保证。
3、宗族抵御外来侵害要靠教育
明清时期,“世风不古,外患易生,横逆之不,时所常所”,特别是“官民异体,力 不能抗,未有不遭其鱼肉者”。但是“苟能身列青衿,尚可据理陈词,少当其锋。若在齐民,畏惧刑拷,有屈无伸,唯有择祸从轻一说耳”。所以,仅从生存环境考虑,徽州的宗族之人“是以谆谆望子孙之读书也”。
②
①
(二)宗族对书院的捐助
正是因为徽州宗族重视对书院的捐助,当时徽州地区书院的数量在全国来说都是首屈一指的,而这些书院中大多数都是宗族性的。如:婺源的桂岩书院、太白精舍、开文书院、西乡书院,歙县的西畴书院、竹山书院、飞布书院,祁门的李源书院、窦山书院、集成书院,休宁的率溪书院、新溪书院、明善书院等等,这些都是宗族所建书院的典型代表。所谓“各村自为文会”,“书院所在多有”讲的正是书院在徽州的盛况,基本上遍布徽州的每个角落。
徽州宗族对于书院的捐助主要是族产和学田。明清时期,徽州宗族“族必有产”。这些族产就是宗族的共有财产,有些强大的宗族族产十分可观。据绩溪《金紫胡氏祠产册序》上记载“金紫家庙,产业颇丰。”绩溪《上川明经胡氏宗谱·拾遗》上面也说“吾族祀产最多,自宗祀、支祠、下逮近代各家无不毕有”可见徽州宗族的族产是很普遍的,而这些族产其中的一部分是用来捐助书院的,如婺源明经书院由考川胡氏“合族重建”,婺源太白精舍由“潘氏合族建,置义田百亩,以资来学”,歙县潭渡孝里黄氏宗族,从族产中“开支修脯,敦请明师,开设蒙学,教育各堂无力读书子弟”。徽州宗族除了用族产来捐助书院以外,许多宗族还专门设有学田作为书院的日常开支,如休宁古林黄氏宗族,“课子孙,隆师友,建书舍为砥砺之地,置学田为膏火之资。”黟县《鹤山李氏宗谱》卷末《家典·置学田义》说道:
①②
③④
⑤
⑥
⑦
(民国)《黟县四志》卷一四《胡在乾先生传》。 张习孔:《家训》,《檀几丛书》卷一八。 ③
许乘尧:《歙县志》卷2·营建志·学校,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51册,第59页。 ④
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卷11石印本。文印书局,1915,安徽省图书馆藏。 ⑤
马步蟾:《徽州府志》卷3·营建志·学校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辑:48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36页。 ⑥
歙县《潭渡孝里黄氏族谱》,雍正刊本卷6祠祀。 ⑦
休宁《古林黄氏重修族谱》,乾隆刊本《太学奕山汝极公行状》。
族之兴也,必有贤子孙为之纲纪。子孙之贤,必先纳之党塾之中,俾读圣贤之书,明义理之归,授之成法,宽之岁月,涵育熏陶,而后人才有所成就。然方其入学也,有修脯执贽之仪、有礼傅膳供之费;及其长而能文也,则有笔札之资、图籍之用、膏火之需;其出而应试也,则有行李往来之供;其从师访友也,则有旦夕薪水之给、朋友庆吊酬酢之情。故欲教之使之有所成就,尤必先有以资其养,使之有所藉赖而率其业。是故,得所养则所谓修脯执贽、礼傅膳供、笔札膏火、行李往来、旦夕薪水、庆吊酬酢之费皆有所出,其暴弃者不足道,有志之士则莫不诗书风雅,大之观光上国、作宾王家,次亦侧身庠序、不失为识理之君子。不得所养,则费无所出,其昏愚者不足论聪明才俊之子,埋没于贫窭之中者,不知凡几矣。……人有养而后定志于学也。今欲其定志于学而无以资之,亦殊非祖宗所以培植人才之至意也。……而在善体祖宗之意以教育一族之人才,自宜创立学田,垂之永久,使世世子孙有所凭藉而为善。
正是徽州宗族的这种以全族之力去捐助书院,才有了徽州书院的蓬勃发展,而徽州书院的蓬勃发展又促进了徽州文化的繁荣,人才辈出。许多族人通过在书院的学习走上了仕途或者成为学术大家,反过来提高了整个宗族的政治学术地位,使之成为当地的望族。而为了维护自己宗族的这种地位,整个宗族又会不断的继续下去。书院与宗族就是在这种相互作用下向前发展。
二、徽商与徽州书院
徽州地区“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山多地少,而这么一点土地不足以养家糊口,顾炎武曾说,“徽郡??又田皆仰高水,故丰年甚少,大都计一岁所入,不能支什之一”。徽州人为了生存,光靠种田根本解决不了生计问题,只能另谋出路。大部分人为了生存选择了经商这条路,“从贾者什七八”。徽州商人的足迹遍布海内外,成为明清时期最重要的商帮之一,可谓是富甲一方。据记载明中叶,“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而到了清中叶,徽商“资本之充实者,以千万计,其次亦以数百万计”,可见徽商资本雄厚。而当时有种说法叫“无徽不成镇”正是徽商强盛的真实写照。
①②
①
②
③
④
⑤
《明史》卷四一《地理志》。 《天下郡国利病书·江南二十》。 ③
汪道昆:《太涵集》卷一六《阜成篇》。 ④
谢肇淛:《五杂俎》卷四。 ⑤
李澄:《淮鹾备要》卷七,道光三年刊本。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