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中考物理专题讲解第二讲声现象教案

中考物理专题讲解第二讲声现象教案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7/4 17:01:53

14.如图是探究声现象时常用的装置.

(1)图甲中所示的实验现象说明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用力敲击音叉,乒乓球弹起高度变大,说明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

(2)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空气可以传声,声波能传递能量 .

(3)如图丙所示,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划得快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 高 ,这说明音调跟发声体的 频率 有关. 【考点】9D:频率及音调的关系;91:声音的产生;92:声音的传播条件. 【分析】解决此题要掌握: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这种振动往往不易观察,需要将实验效果进行“放大”.“转换法”是中学物理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可以借助某些物体的特性来研究看不到或不易观察到物质,形象直观;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进行传播,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和信息.

(3)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小.

【解答】解:(1)当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所以发声的音叉应该在振动,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用泡沫塑料球的振动呈现音叉的振动,可以将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用力敲击音叉,乒乓球弹起高度变大,说明响度与振幅有关; (2)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说明声音经过空气传播到左边的音叉,因为声波能传递能量,所以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振动,故可以把泡沫塑料球弹起.

(3)硬纸片在木梳上快速划过,木梳齿振动快,频率大,音调高.

故答案为:(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2)空气可以传声,声波能传递能量;(3)高;频率.

15.阅读《从传声筒到移动通信》,回答问题.

9

从传声筒到移动通信

电话完全进入了我们的生活,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你知道科学家们发明电话是受什么启发吗?是传声筒.让我们去参观中国科技馆二层探索与发现主题展B厅﹣﹣声音之韵展,观察、研究一下传声筒,直观地去体验传声筒传递声音的过程吧.

装置简介:两个非常粗的传输声音的金属管在空中盘成螺旋状,布置在展区的两个不同位置,相距大约十几米长,图1左上角就是其螺旋状的管路之一.两个传输声音的金属管分别为听筒管路和话筒管路,两个传输声音的金属管端口分别是听筒和话筒,如图2所示.就像人打电话一样,用话筒说话,用听筒听声音,如图3所示.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所产生.在振动介质(空气、液体或固体)中某一质点在平衡位置附近来回发生振动,并带动周围的质点也发生振动,逐渐向各方向扩展,这就是声波.声波前进的过程是相邻空气粒子之间的接力赛,它们把波动形式向前传递,它们自己仍旧在原地振荡,也就是说空气粒子并不跟着声波前进!如图4所示,连续振动的音叉,使周围的空气分子形成疏密相间的连续波形.

声波是一种振动的机械波,它的基本参数是频率 f、波长λ和波速v.通过示波器可观测到可视化波形如图5所示.频率是声源(或某一质点)1秒内来回振动的次数(单位为赫兹Hz),而声源完成一次全振动经过的时间为一个周期T,其单位为秒.显然,f=1/T.频率与人耳主观感觉声音的音调有关.频率越高,音调也越高.振幅与声音的强度有关.波长是声波在一个周期内传播的距离,也是波形图中相邻波峰(或波谷)的距离.这三者的关系是

10

v=λf.

人耳能感觉到的声波频率范围在20~20000Hz,称为音频波.在这个频率范围以外的振动波,就其物理特性而言与声波相似,但在人类不引起声音感觉.声速亦称音速,是声波通过介质传播的速度,它和介质的性质与状态(如温度)等因素有关.在空气中声速为334.8m/s(22℃时),水中声速为1440m/s,在钢铁中声速为5000m/s.

现实世界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声波,但因为声波的能量随扩展的距离逐渐消耗,最后声音消失,一旦声源远离接受者就无法准确获得信息.早在十八世纪欧洲已有“电话”一词,用来指用线串成的话筒(以线串起杯子).电话的出现要归功于贝尔,早期电话机的原理为:说话声音为空气里的复合振动,可传输到固体上,通过电脉冲于导电金属上传递.

随着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声音信号的传递借助电磁波传送.电磁波能够在真空中传播,不但传播速度快,而且频率范围广,但它在水中会被吸收而急剧衰减.和我们关系最密切的就是手机这种移动通信工具,它兼具发射和接收这两种功能,在同步地球卫星的协助下能使通信范围几乎覆盖地球上的每个角落. 请根据上述材料和你学过的物理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传声筒”的展示项目,形象地向观众展示了:当一名观众在管路一侧发声,管路中的 空气 产生震荡,另一侧的观众能够听到传输的声音,两人可进行对话. (2)以下应用或工具利用“传声筒”原理的是 A A.医生给病人看病用的听诊器 B.水杯琴 C.天坛回音壁 D.超声波医学检查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D 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声音的传播速度一定是340m/s

C.声和电磁波都能传递信息,且都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D.潜入水中的潜艇通信使用电磁波

(4)一列声波从空气中传入水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C A.波速变大,频率增大 B.波速变小,频率不变 C.波速变大,波长变长

11

D.波速变小,波长变长.

【考点】91:声音的产生;92:声音的传播条件;93:声速.

【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声音越强,听到的越清楚.当声音分散较小时,可以相应的增大声音的响度,因此可以听的更清楚,“传声筒”可以减小声音的分散,分析题目中的各个选项,找出与其原理相同的; (3)①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②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③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④现在生活中的移动通信是通过电磁波来完成的;

(4)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频率和周期不变,声波由空气进入水中,波速变大. 【解答】解:

(1)“传声筒”的管道中有空气,当一名观众在管路一侧发声,引起管路中的空气震荡,另一侧的观众能够听到空气传输的声音,两人可进行对话;

(2)“传声筒”中的声音在管道中传播,减小了声音的分散,提高声音的响度,从而可以听到更清楚的声音;

A、听诊器的工作原理就是利用声音在管内空气中集中传播,减小声音的分散,提高声音的响度,从而可以听到更清楚的声音,然后根据经验判断是否有病症,故A符合题意; B、水杯琴说明液体振动可以发出声音,故B不符合题意; C、天坛回音壁,是利用了声音的反射,即回声,故C不符合题意; D、超声波医学检查,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D不符合题意.

(3)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A正确;

B、声音只有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才是340m/s,在其它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故B错误;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C错误;

D、潜艇是利用无线电进行通信的,所以是通过电磁波来完成的,故D正确;

(4)声波由空气进入水中,波速变大,周期和频率不变,由波速公式v=λf得知,声波的波长变长,故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1)空气;(2)A;(3)AD;(4)C.

12

搜索更多关于: 中考物理专题讲解第二讲声现象教案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14.如图是探究声现象时常用的装置. (1)图甲中所示的实验现象说明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用力敲击音叉,乒乓球弹起高度变大,说明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 (2)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空气可以传声,声波能传递能量 . (3)如图丙所示,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划得快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 高 ,这说明音调跟发声体的 频率 有关. 【考点】9D:频率及音调的关系;91:声音的产生;92:声音的传播条件. 【分析】解决此题要掌握: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这种振动往往不易观察,需要将实验效果进行“放大”.“转换法”是中学物理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可以借助某些物体的特性来研究看不到或不易观察到物质,形象直观;振幅越大,响度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