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子路曾皙冉有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一课】
9、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翻译:治理国家要讲理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
四)选择题: 1 .D.哂shěn。
2. A比,等到。答案: A 3 .C如:或者。答案: C 4. A为状语后置句。 5. C 6 .B.“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不妥,应是“用移情入景,以景抒情”的方法,描绘出了一幅春光明媚、惠风和畅的理想蓝图。 7. A 8.B (“因”应为“接着”) 9.C 10.B
五)理解性默写:
1以吾一日长乎尔 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 则何以哉 2千乘之国 摄乎大国之间 因之以饥馑 且知方也 3端章甫 愿为小相焉 4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5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 6“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7 夫子哂之。 8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9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10“率尔而对”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六)简答:
答:曾晳的答话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这一景象既符合儒家礼义之邦的治国理想,又符合孔子晚年隐含的出世隐居心态,深深地感动了他,因而他“喟然叹曰‘我与点也’”。
二、《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习题】
一)文学常识填空:
《齐桓晋文之事》节选自《 》。它的主要内容是写 劝说 放弃 ,采纳“ ”的主张发政施仁的经过,生动准确地阐明了儒家的“仁政”主张,鲜明地表现了孟子因势利异、善于 的写作特点。 二)文言现象积累:
1、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①无以,则王乎: ②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 ③王说:
④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⑤刑于寡妻:
⑥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⑦盖亦反其本矣: ⑧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⑨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⑩是罔民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找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 ①吾何爱一牛:
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③至于兄弟:
④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⑤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⑥然后从而刑之: 3、找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①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②无以,则王乎: ③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④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⑤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⑥ 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 ⑦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 ⑧ 刑于寡妻: ⑨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⑩ 轻暖不足于体与: ? 危士臣: ?朝秦楚: ? 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 ?寡固不可以敌众: ?弱固不可以敌强: ? 然后从而刑之: ?是罔民也:
? 树之以桑: ? 谨庠序之教: 4、一词多义 ①道
( 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2)唯恐道途显晦,……: ④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⑤何由知吾可也: (4)道芷阳间行: ⑥将以(之)衅钟: (5)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⑦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 ②之
⑧莫之能御也:
(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⑨及(其)陷于罪: (2)牛何之:
⑩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 ?臣未之闻也:
(3)臣闻之胡龁曰: ? 是诚不能也: ③舍
(1)shè舍南舍北皆春水: ? 牛何之: (2)shě舍之!吾不忍其觳觫: ? 夫子之谓也: (3)shě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 ? 是折枝之类也: (4)shè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 未之有也: (5)shě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王坐于堂上: ④诚
?构怨于诸侯:
(1)诚有百姓者: ?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2)是诚何心也: ?然则一羽之不举: (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 夫子之谓也: (4)楚诚能绝齐,……: ? 树之以桑: 5、判断下列文言句式类型: ①是乃仁术也 : ②是罔民也:
?舆薪之不见: ?何以异: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③百姓之不见保: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三)理解性默写:
1.《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希望齐宣王能够推己及人,懂得推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认为让百性向善的前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理想的王道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四)重点句子翻译: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2、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4、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5、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6、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7、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8、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