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于微博社会的网络谣言传播结构的分析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基于微博社会的网络谣言传播结构的分析研究
作者:董轩志
来源:《今传媒》2013年第10期
摘 要:从古至今,谣言作为一个极其普遍且典型的社会现象,它从未消亡过。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谣言的传播手段以及传播途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03年的非典事件、2008年的广州“柑蛆”事件、2011年由于日本核泄露导致的抢盐事件等等,我们不难从中发现,插上了网络翅膀的谣言,其传播速度之快、势头之猛、影响之大、让人惊叹。产生于人际交往之中的网络谣言,在内容和传播过程的本质上还是与传统的谣言有着相同点,所以通常研究者并不会将网络谣言作为一个孤立的研究对象来进行研究。但是,网络环境虚拟化的特点,使得在此环境中的人际交往和沟通具备了不同于现实生活中面对面交往的特殊性,由此而产生的谣言也自然而然的带上了一些独特的“网络”色彩。对于当今谣言传播模式的研究,对于构建科学完善的网络信息传播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传播手段;人际传播;传播模式;网络信息传播机制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10-0022-03
谣言不同于流言和谎言。流言是广为流传而无根据或来源的说法;谎言则是说话人通过刻意隐瞒或者提供错误讯息的方法,提供与其记忆中不符的讯息的行为;而谣言则是指在未经过官方明确表态或证实之前便广泛传播的消息、信息,其内容的真假具有不确定性,它是一种特定的观点,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但缺乏可靠的证据。对于谣言比较系统科学的研究始于二战。 一、网络谣言的特点
近期我国社会谣言的传播呈现出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蛊惑性强、隐秘性强、无意识传播和非理性传播等新特点,对社会的危害性进一步增强。
网络信息发布渠道、评论、转帖以及转发等功能的便捷性,使得谣言一经发出,便可通过受众得以迅速扩散。相比传统媒介其在这一点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加之“先入为主”的规律使得网络谣言在传播中具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抢盐”这则谣言短短几天就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浩然大波,就能充分体现网络谣言在传播过程中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和快速的扩散性。
网络谣言的传播,实际上就是信息源不断放大的结果。换而言之,每次谣言的兴起都是在第一时间里,官方信息便因各种原因的缺失,使得网络谣言的信息源理得以不断扩大,逐步在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